《头部格局尚未固化 动力电池领域硝烟四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4
  • 今年七月LG化学以26.8%的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七月LG化学以26.8%的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25.4%),位居全球第一。行业龙头排名再度更迭,但头部席位尚未完全固化,产业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宁德时代腹背受敌12月7日,华自科技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市精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中标通知电子邮件,合计中标约5.3亿元人民币锂电池生产设备项目。

    在此之前,锂电激光设备龙头海目星也公告称,公司收到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8份高速激光制片机订单,订单金额合计约为3.92亿元。

    更早之前,11月10日,先导智能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泰坦新动力,陆续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中标通知的电子邮件,合计中标锂电池生产设备约32.28亿元。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仅对华自科技、海目星、先导智能三家设备采购,宁德时代斥资金额就超过40亿元。

    今年7月,一直稳坐动力电池行业第一宝座宁德时代被LG化学反超,加之比亚迪“刀片电池”崛起,宁德时代可谓是腹背受敌。随着宁德时代此次设备的采购,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宝座的争夺也拉开了帷幕。

    三大头部企业间硝烟四起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自成立以来就以迅猛之势成为了行业内新星,曾连续蝉联三年全球销冠。现已与小鹏、蔚来等多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华晨宝马旗下首款国产纯电动SUV—iX3采用的便是宁德时代NCM811电池。

    内部人员透露,目前宁德时代正在努力对NCM811电池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潜能不断被挖掘, NCM811电池成为宁德时代的一把“杀手锏”。

    LG化学后来者居上,今年7月,LG化学以26.8%的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25.4%),位居全球第一。

    国产特斯拉Model 3销量的强势上升,带动了LG化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今年上半年LG化学在国内装机量达到了2.5GWh,同比增长44764.1%。在欧洲,新能源市场开始崛起,热卖的特斯拉Model 3、雷诺Zoe、奥迪e-tron等车型,电池供应商均为LG化学。

    比亚迪在经过高速发展之后,已然成为涉足电池、手机零部件和汽车三大产业的集团。

    其实早在1995年,王传福便创立了比亚迪时,就曾与当时实力强劲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合作,因而奠定了其在锂电池领域的强者地位。

    随着比亚迪“黑科技”——“刀片电池”的出现,市场再次掀起波澜。在采访中比亚迪内部人员对中车网说:“相较传统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说续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达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同等水平。既拥有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又拥有三酸锂电池的续航能力。”

    比亚迪方面还透露,与滴滴合作的网约车项目,车型全部使用的都是刀片电池技术。不仅如此,目前也有其他厂商与其签订刀片电池订单,但具体哪些品牌要等待官方进行公布。

    分析师任万付认为,宁德时代受益于政策快速成长为巨无霸,但在国际化竞争中略有不足;比亚迪作为车企,研产销内循环方面更具优势,在内部消化和对外提供量较少的情况下,容易面对比较高的成本压力;LG化学在国际业务开展的不错,但国内业务一般。

    同时,中车网还采访到新势力头部车企小鹏汽车,关于选择电池供应商的标准,内部人员回应称小鹏汽车会以高于行业的标准来选择自家动力电池供应商。但并未透露具体会选择哪一品牌。

    上述三家企业是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但行业格局尚未固化,目前也有很多企业紧盯动力电池红利,市场份额竞争也愈发的激烈。

    行业格局将会重洗在采访中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向中车网阐述:“动力电池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企业,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部分厂商也在扶植一些自己的电池企业,所以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争夺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除了上述三家头部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还有许多品牌在开拓这自己的疆土。不少企业致力于降低钴的含量以此来降低原料成本,抢占市场。

    SK创新已准备好生产NCM 9/0.5/0.5电池,并在等待汽车制造商的订单。目前,SK创新已经在其位于中国常州的合资电池公司量产了镍含量80%高镍电池,后期还将在其匈牙利工厂量产。

    三星SDI和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同样也在加快其无钴电池开发量产进程。松下已向特斯拉大规模供应高镍电池,并将钴含量降低至5%以下。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松下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将向特斯拉提供21700圆柱形电池能量密度提高20%,并计划在2022年至2023年之间交付无钴电池。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刘磊博士在采访中指出了目前行业技术领域的难点。刘磊博士说到:“对于以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车用动力电池来说,电池安全性更是关键性能指标。我们在设计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电池时,首先需要对电池失效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厘清健康状态演变规律,并能够对异常电池及其状态做出预警和切实响应。”

    对于电池安全性一直是非常受关注的话题,三家头部企业主营电池类型也是有所不同。据了解宁德时代主要产品是三元锂电池、比亚迪主要做磷酸铁锂电池、LG化学主营软包电池。化学界一位专家对中车网说:“在电池行业初期阶段,三元锂电池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三元锂电池高,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也会更好一些。”

    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也会重新洗牌发生变动。现在我国每年有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市场份额将会达到20%,这么大的市场,仅是三家龙头企业消化不完,中小企业必定会涌入。

    以往,我国动力电池以往是由国家管控,自2019年国家放开了电池行业白名单,其中有50多家电池供应商,但没有外资电池。随着政策名单开放,行业将会进入较全面的商业化竞争,不少合资企业也会进入中国市场。届时行业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相关报告
  • 《日本或全面拥抱电动化 特斯拉与传统车企之战硝烟四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07
    • 日本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加入在日本为数不多但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车主行列,虽然电动汽车只占汽车总销量的1%,远远落后于中国和欧洲部分国家,但电动汽车在日本终于有了抢占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势头。 智通财经了解到,在2021年全年,日本进口电动汽车的新注册量增加了近两倍,达到8610辆,在一个整体汽车销售几乎停滞的国家,这是一个微小但显著的转变。 凭借高人均收入,以及对梅赛德斯-奔驰等高端欧洲汽车的热情,特斯拉(TSLA.US)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起初认为日本将会是特斯拉的重要市场,他早在2010年就预测,这个亚洲国家将成为特斯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日本终于“拥抱”电动化 不过,尽管日产汽车在十多年前率先推出了价格合理的电动汽车Leaf,但日本国内仍对在纯电动汽车上押注过多持谨慎态度。相反,日本举国之力探索氢能源新技术,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和政府更倾向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认为这是一种更经济的车型,丰田汽车(TM.US)在大约25年前率先推出了Prius。 然而事实证明日本又一次“点错”科技树,加上在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之下,现在似乎出现了大的转机。丰田汽车、日产和<span id=usstock_HMC>本田汽车(HMC.US)都推出了新的电动汽车战略,从通用汽车(GM.US)到大众汽车(VWAGY.US)等外国传统汽车巨头都承诺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放弃内燃机汽车。 日本政府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似乎也已经改变了早些时候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重心。日本现在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量在2013年的水平上减少近一半,并希望在2030年之后的十年期中期禁止销售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 电动汽车的福音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正在让消费者更能负担得起电动汽车,在去年11月将补贴金额翻了一番,最高达到80万日元(约7,000美元)。 这对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是好消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将市场让给了丰田Prius和日产Leaf。大众日本总裁Matthias Shapers表示:“向零排放电动汽车的转变尚未实现,但一旦实现,我们将看到它迅速推进。” 有分析人士表示,特斯拉汽车在日本年轻和富有人群中尤其受欢迎,这些人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些地方电动汽车充电桩已普及,他们也认同马斯克特立独行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去年交付了超过93.6万辆汽车,比上一年增长了87%。 Tokyo Tokai Research分析师Seiji Sugiura表示:“特斯拉股价涨幅提升了特斯拉在日本的品牌认知度。”他还表示,特斯拉已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IHS Markit预计,去年特斯拉在日本的销量超过5200辆,高于2020年的约1900辆,同比增长174%左右,不过该公司也预测,由于潜在买家在等待新款Model Y(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在日本上市),今年特斯拉在日本的销量将出现短暂性停滞。 另外,有吸引力的折扣也可以让更多人买得起特斯拉。去年2月,特斯拉日本公司将其远程版Model 3的价格下调24%,至500万日元左右,与中国市场的降价幅度相当。 反方:竞争激烈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称,特斯拉在日本将很难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扩张,尤其是在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商向电动汽车投入更多资源的情况下。尽管特斯拉的粉丝群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精通技术的驾车者,但特斯拉的品牌认知度仍不高,而且它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也让大多数日本消费者无法在短期内习惯。 “这将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汽车咨询公司Carnorama的分析师Takeshi Miyao表示。“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全球都很强大,但他们在国内更强大。对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市场。” Miyao预计,特斯拉与丰田bZ系列的竞争尤其激烈。bZ系列是去年推出的纯电动SUV系列,并且丰田正计划斥资350亿美元加速向电动汽车的转变。 日产及其合作伙伴雷诺和三菱汽车计划在未来五年共投入约230亿欧元(约260亿美元),在2030年前推出35款新型电池驱动汽车。 在提供充电站方面,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将占据上风,这得益于它们遍布全国(包括农村地区)的现有经销商网络。日产已经拥有一个充电站网络,并计划建造更多充电站,这是一个价值200亿日元的全球项目的一部分。丰田表示,到2025年左右,它将在全国所有经销商配备电动汽车充电站。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充电桩集中在大都市地区。该公司没有透露今年将在日本扩充多少充电桩,但表示目前正在寻找一名充电桩项目部署经理。 大众汽车日本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建设日本最大的快速充电网络,在约200个地点安装90-150千瓦的快速充电设备,安装成本高达2500万日元。 Stellantis NV(STLA.US)也开始与能源供应商谈判,以扩大其充电网络。Stellantis日本首席执行官Pontus Haggstrom表示,他希望看到日本政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基础设施而言,这不是制造商的工作,这是政府需要努力做的。”他表示。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危机加剧: 全球巨头争抢固态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在各种技术路线竞争中,既有传统燃油车的提升路线,也有混合动力的路线,还有氢燃料的路线。因此以锂电池、三元电池为主的纯电技术路线需要加快的创新,找到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电池的创新面临着很多不协调的问题,如材料和电池不协调,电池和整车不协调,整个电池制造和环保产业不协调。”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然而,电动汽车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整车正向开发、电机、电控、电池、轻量化、智能化等,最基础、最重要的仍是电池技术突破,可以说电池是破解里程焦虑、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关键。   对此,张永伟表示:“在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的发展最为领先,其他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短板。但伴随产能增大,也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所谓的投资虚化是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的技术、一些低端的领域来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所以产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这是一把双刃剑。”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仍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这就需要电池企业要以全球的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6月15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与丰田公司和松下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率电池(固体电池)的核心技术的开发。该项目力争在2022年度之前,确立固体电池核心技术,到2030年前后,将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1/3左右,将快速充电时间缩短至1/3,即10分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已被中国企业赶超,在固态电池项目中,日本将举全国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这种竞争会激励中国的企业加倍努力。”   与此同时,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需破解产能问题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全球锂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11年的1.08GWh上升至2017年的62.35GWh,其中中国已经领军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占比已经超过60%。前十企业全部为中日韩企业,占市场总额的80%。   面对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事态的变化,陈清泰表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国家的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伴随电池产业的发展,产能利用不足等问题却越发突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也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   造成以上问题与盲目投资密不可分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31个典型并购事件涉及交易金额427.74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材料、中游电池生产及装备,及下游回收利用环节。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但一个潜在危机却不容忽视,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据了解,全球锂、钴、镍资源分布集中,智利、刚果、澳大利亚占比最高,中国锂资源丰富,但钴、镍资源匮乏。   陈清泰分析称,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得双重的压力压到了电池企业的头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固态电池仍有瓶颈   目前国际主流企业主要电池类型基本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去年在中国这两种电池装机占比合计达到93.3%。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预测,未来十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技术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竞争的重点,目前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SDI、现代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该领域布局。   但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固/固界面相容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以及生产制备成熟度还亟待加强,规模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还需要进一步研发,且需要降成本,目前处于行业积累期。   因此,张永伟分析,新一代电池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锂硫、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纳米电池等新电池研发层出不穷,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研究基本处于实验阶段,距离产业化较远,在产业界也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池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一些瓶颈。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东表示,固态电池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的材料体系下,把隔膜和电解液换成一个固态的介质。但这只是提高了安全性,对能量密度、成本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同时,这种方式的挑战非常大,因为固态电池的导电率、高低温的特性、成本等因素,可能都需要有相当长时间去磨合,而且这不是真正的本质的固态电池。   二是真正的固态电池应该是采用固态的电解质,使得正负极材料体系彻底更新,把锂离子三元的碳负极改成锂硫或者锂金属。目前第一层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但这样的产品不是电动车行业需要的,要达到第二层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纵观整个电池产业,动力电池依靠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低成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但下一代电池是什么,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不确定性。张永伟表示:“目前电池行业还在于创新和研发阶段,但在这个领域,最大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投入不够,基础性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机构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产、学、研链条不能打通,没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公共技术基础研究的重任,这或许是未来该产业创新乏力的一个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