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危机加剧: 全球巨头争抢固态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在各种技术路线竞争中,既有传统燃油车的提升路线,也有混合动力的路线,还有氢燃料的路线。因此以锂电池、三元电池为主的纯电技术路线需要加快的创新,找到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电池的创新面临着很多不协调的问题,如材料和电池不协调,电池和整车不协调,整个电池制造和环保产业不协调。”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然而,电动汽车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整车正向开发、电机、电控、电池、轻量化、智能化等,最基础、最重要的仍是电池技术突破,可以说电池是破解里程焦虑、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关键。

      对此,张永伟表示:“在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的发展最为领先,其他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短板。但伴随产能增大,也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所谓的投资虚化是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的技术、一些低端的领域来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所以产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这是一把双刃剑。”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仍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这就需要电池企业要以全球的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6月15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与丰田公司和松下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率电池(固体电池)的核心技术的开发。该项目力争在2022年度之前,确立固体电池核心技术,到2030年前后,将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1/3左右,将快速充电时间缩短至1/3,即10分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已被中国企业赶超,在固态电池项目中,日本将举全国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这种竞争会激励中国的企业加倍努力。”

      与此同时,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需破解产能问题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全球锂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11年的1.08GWh上升至2017年的62.35GWh,其中中国已经领军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占比已经超过60%。前十企业全部为中日韩企业,占市场总额的80%。

      面对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事态的变化,陈清泰表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国家的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伴随电池产业的发展,产能利用不足等问题却越发突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也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

      造成以上问题与盲目投资密不可分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31个典型并购事件涉及交易金额427.74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材料、中游电池生产及装备,及下游回收利用环节。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但一个潜在危机却不容忽视,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据了解,全球锂、钴、镍资源分布集中,智利、刚果、澳大利亚占比最高,中国锂资源丰富,但钴、镍资源匮乏。

      陈清泰分析称,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得双重的压力压到了电池企业的头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固态电池仍有瓶颈

      目前国际主流企业主要电池类型基本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去年在中国这两种电池装机占比合计达到93.3%。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预测,未来十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技术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竞争的重点,目前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SDI、现代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该领域布局。

      但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固/固界面相容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以及生产制备成熟度还亟待加强,规模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还需要进一步研发,且需要降成本,目前处于行业积累期。

      因此,张永伟分析,新一代电池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锂硫、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纳米电池等新电池研发层出不穷,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研究基本处于实验阶段,距离产业化较远,在产业界也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池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一些瓶颈。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东表示,固态电池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的材料体系下,把隔膜和电解液换成一个固态的介质。但这只是提高了安全性,对能量密度、成本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同时,这种方式的挑战非常大,因为固态电池的导电率、高低温的特性、成本等因素,可能都需要有相当长时间去磨合,而且这不是真正的本质的固态电池。

      二是真正的固态电池应该是采用固态的电解质,使得正负极材料体系彻底更新,把锂离子三元的碳负极改成锂硫或者锂金属。目前第一层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但这样的产品不是电动车行业需要的,要达到第二层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纵观整个电池产业,动力电池依靠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低成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但下一代电池是什么,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不确定性。张永伟表示:“目前电池行业还在于创新和研发阶段,但在这个领域,最大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投入不够,基础性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机构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产、学、研链条不能打通,没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公共技术基础研究的重任,这或许是未来该产业创新乏力的一个隐忧。”

相关报告
  • 《Q4锂电池投扩产热度不减 动力电池玩家锐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25
    •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包括LG化学、SKI、GS汤浅等日韩电池巨头也在2019年加快其产能建设速度,竞逐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尤其是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补贴换挡之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下半年出现同比五连降,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陷入寒冬。 从电池环节来看,当前动力电池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二三梯队争抢小订单,停产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大批电池企业被淘汰出局。 补贴大幅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也改变了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建设情况。 在此之前,电池企业是先建产能再找客户,而现在是先找客户再建产能,这也意味着当前能够继续大规模投建电池产能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 具体来看,进入2019年第4季度,依然有大型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落地,但主要由装机电量靠前的少数电池企业主导。 12月24日,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在四川宜宾市破土动工,这标志着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产能建设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内的市场竞争力。 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自开工建设起不超过26个月,二期计划在一期投产后两年内启动,预计新增产能约30GWh。 同时,宁德时代还在宜宾市布局上游锂电材料项目,为其电池产能扩充提供原料供应保障。 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电量约27.2 GWh排名第一,增速高于市场,并且占据了51.58%的市场份额。预计全年装机电量将超30GWh,有望再次成为全球第一。 当前,宁德时代国内电池市场“一超”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并在为稳固其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而努力,这为其大规模扩充电池产能提供了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包括LG化学、SKI、GS汤浅等日韩电池巨头也在2019年加快其产能建设速度,竞逐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尤其是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从第4季度锂电池投扩产项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投资金额和产能规模升级。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19年Q4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金额超350亿元。其中仅宁德时代、国轩高科、SKI、LG化学四家电池企业合计金额超250亿元,合计电池产能超50GWh。 2、非动力电池项目增多。 除了上述大型动力电池项目之外,包括电动自行车、储能、3C数码、电动工具等其它细分市场应用的锂电池投扩产项目也在增加,这表明中小型电池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海外电池项目升温。 除了中国以外,欧洲、美国和印度等海外地区的动力电池项目也在加速建设,主要是日韩电池企业和主机厂主导,本土电池企业的影响力还比较小。 总体来看,当前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放缓,行业处于调整期,但动力电池还处于投资(建设产能)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期。 对此,高工锂电梳理了Q4国内外锂电池投扩产情况,且看下文: 国内 1、四川时代100亿元动力电池项目动工 12月24日,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在四川宜宾市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新增产能约30GWh。 2、神州巨电60亿原投建10GWh固态电池项目 近期,辽宁省朝阳市和北京神州巨电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了年产10GWh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一期计划投资20亿元。 3、东风力神动力电池PACK一期项目投产 12月9日,东风力神(十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一期项目建成投产,设计产能15亿瓦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8万辆)。二期项目将新增产能25亿瓦时动力电池系统(12万辆)。 4、国润10亿元投建2GWh PACK产能 近期,山东国润能源集团投资10亿建设的2GWh锂电池PACK产业项目在鹤岗破土动工。该项目预计明年9月投产,产品运用于高端动力汽车、储能、移动通信等领域。 5、SKI常州工厂7.5 GWh投产 12月5日,SKI与北京汽车成立的电池合资公司——位于常州市金坛经济开发区的北电爱思特(江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电爱思特,BEST)正式竣工投产。该工厂年产能为7.5 GWh,可满足15万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预计供应将于2020年初开始。 6、佛塑科技年产8GWh锂电池项目动工 12月初,佛塑科技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项目正式在广东河源市紫金工业园动工。项目建设年产8GWh,首期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2Gw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线和动力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 7、SKI拟投73.8亿元建设盐城电池工厂 12月初,外媒报道称,SKI计划投资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8亿元)在江苏盐城建立一座新的动力电池工厂。当前,SKI已经在常州建立了一座年产7.5GWh的电池工厂。 8、国轩高科拟55亿建设7GWh动力电池 11月18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拟投资55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建动力锂电池产能7GWh,建成后与先期项目合计形成总产能10GWh。 9、维科技术与LG化学成立锂电池合资公司 10月底,维科技术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5日与韩国株式会社LG化学、南昌市新建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共同出资在南昌市设立中外合资企业,从事小型聚合物锂电池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 10、LG化学4.17亿美元增资南京工厂 10月底,LG化学发布监管文件称,将向全资子公司LG化学南京工厂投资4.17亿美元(约合29.47亿元人民币),以满足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需求,预计该笔投资将于2025年12月完成。 11、*ST猛狮25亿投建5GWh锂电池项目 10月23日晚间,*ST猛狮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三门峡市投资集团签署了《锂电池项目合作协议》,各方就公司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投资25亿元,建设5GWh高端锂电池生产项目达成具体合作意向。 12、海四达2GWh锂电池项目奠基 10月19日,海四达举行年产2GWh高比能高安全动力锂电子电池及电源系统项目奠基仪式。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新增4条锂离子电池全自动生产线,预计明年年中实现投产,主要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中高端电动工具、电动摩托车及家用电器等提供动力来源。 国外 1、梅泰尔欧洲锂电池工厂竣工投产 12月,南非储能解决方案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Metair Investments(梅泰尔)宣布,其子公司已完成了该集团在罗马尼亚的首个锂离子电池制造和组装工厂的安装。该工厂具备每年60万至100万个锂电池的生产能力。 2、奔驰曼谷工厂开始生产动力电池 12月初,戴姆勒位于泰国曼谷地区的电池工厂开始生产梅赛德斯•奔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的动力电池。 3、台湾阿哈马尼与印度制造商合建锂电池工厂 12月初,外媒报道称,台湾电动汽车制造商阿哈马尼电动汽车技术公司宣布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电池制造商Renon India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投资3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06万元)在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建立电池工厂,初始产能为每年200 MWh,未来几年可进一步扩大至1GWh。 4、LG化学与通用拟23亿美元合建电池厂 12月初,外媒报道称,通用汽车宣布与LG化学在美国Lordstown地区组建一家全新的合资企业,用来大规模生产动力电池。双方将共同投资23亿美元(合162亿人民币),建成后年产能将超过30GWh。 5、Northvolt计划扩建电池产能 11月底,外媒报道称,Northvolt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森表示,公司计划在欧洲扩充进一步扩充产能,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约150 GWh的生产能力,并在欧洲占据25%的市场份额。 6、微宏动力3.4亿投建德国电池厂 11月底,外媒报道称,微宏动力德国子公司宣布将在德国建立一座动力电池工厂,一期投资43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初期计划年产30万至50万个电池模块。 7、ABB投建瑞士重型车用锂电池厂 11月初,外媒报道称,ABB将在瑞士巴登市建设一座锂电池工厂,主要用于使用标准化电池模组整套储能系统的铁路、电动巴士和电动卡车。 8、FCA拟5000万欧元投建意大利电池厂 10月底,外媒报道称,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宣布,将投资5000万欧元(约合3.913亿元人民币)在意大利都灵的米拉菲奥里工厂建造电池组装厂,以供应该厂全电动汽车的生产。 9、KORE Power计划建设10GWh锂电池工厂 10月底,外媒报道称,美国储能解决方案开发商KORE Power公司宣布将在美国建立一座年产10GWh的锂电池工厂,以支持其Mark 1储能系统在全球的发展。 10、AEPPL投6.9亿美元印度建锂电池工厂 外媒报道称,铃木株式会社、东芝株式会社和电装株式会社成立的合资公司——汽车电子动力私人有限公司(AEPPL)计划投资493亿印度卢比(6.897亿美元)在该邦的艾哈迈达巴德地区的汉萨尔布尔建立一座锂离子电池工厂。 11、GS汤浅欧洲锂电池工厂竣工投产 10月中旬,外媒报道称,日本老牌电池制造商GS汤浅投资2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在欧洲建设的第一家电池工厂现已竣工投产。
  • 《LG化学动力电池业务的前世今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2001年,LG集团最高经营者 (CEO) 会议推进得异常困难。因为一场决定电池业务去留的讨论争议很大。 LG化学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留下电池业务,可能要面临10年的连续投资而不见回报。 锂离子电池项目反对者认为,“要承受大规模赤字,强行推动电池事业吗?”在他们看来,索尼和三洋这些全球电子公司已经热火朝天地进行电池开发,作为化学企业的 LG化学是否有必要继续推进此项目? 赞成者认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前景光明,未来会成为LG化学收入的重要来源。 双方争执不下。 最终LG的第二代掌门人具本茂表态:“我认为继续电池事业是正确的。抱着必成的信念重新开始。不放弃,向远看,更专注研发。” 自此,LG化学的电池业务得以保留。 事实证明,这一具有前瞻性决定是正确的。 正是这一决定,打造出一个国际锂离子电池的龙头企业。 根据SNE公布的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中,LG化学以31GWh装机量排名第二,与第一名宁德时代仅相差3GWh。 2019年,宁德时代还大幅领先LG化学21GWh,松下也遥遥领先于它。 资料来源:SNE 如今的LG化学供货囊括了几乎所有欧洲车企,全球二十大车企已占十三席,是拥有客户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 2020年12月1日,LG化学电池业务成为独立法人——LG Energy Solution(LG新能源)诞生。 在外界看来,一家以化学品起家的电池企业,其发展优势似乎得天独厚。殊不知LG化学的电池业务也是从零开始,做到如今的龙头地位。其电池业务发展中间有多次失败。 一系列花团锦簇下,潜藏着重重危机:客户数量多、质量高,意味着诸多强手觊觎;出货量大,则意味着一旦出现质量,可能就是波及全球范围的大事件,后果往往也是致命的。 就像一艘巨轮,在激流险滩中行进。 化妆品起家 提起LG化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化工产品,但实际上,它前身是一家化妆品公司,以生产面霜起家。 LG集团的创始人具仁会出生在朝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开过布店、做过外贸、运输等行业,积累了一些资本和经验,在40岁的时候与合作者创办了“乐喜化学工业公司”(Lak Hui,发音同lucky),这一年是1947年。 乐喜化学,最开始只生产一款名叫“乐喜乳霜”的化妆品。但是具仁会发现,消费者经常抱怨面霜瓶子的盖子掉在地上后很容易摔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潜藏的商机:具仁会要生产不易破碎的化妆品瓶盖。 1952年,乐喜引进注塑机,韩国开启塑料时代,生产出了梳子、牙刷、餐具等日用品。 尝到多元化发展的甜头后,乐喜又扩张至电子领域。 1958年,乐喜成立“金星社”(Gold-star),即现在的LG电子。金星社的成就同样巨大,生产出了韩国第一台电冰箱、空调,以及洗衣机等。 1982年1月1日,乐喜集团正式改名为乐喜金星集团。 乐喜金星似乎对化学品情有独钟,继轻化工业后,由开始向石油化工业挺进,并成长为一家综合性的化学及贸易公司。 1983 年以后,乐喜将石油化学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深化发展生活用品、精密化学等现有事业领域,并重新开展化妆品事业,以及医药品事业等领域。 1995年1月乐喜金星集团改名为LG,即乐喜金星两个单词的缩写(Lucky,Goldstar)。 锂离子电池业务艰难起步 锂离子电池诞生后,LG化学开始涉足。 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被发明出来,首先将其产业化的是日本索尼集团。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使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器等携带型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都大为减小,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在化学材料深有布局的LG化学敏锐地察觉到锂离子电池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韩国境内的锂离子电池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LG化学决定开启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这一年是1995年。 项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困难。LG化学虽然在材料领域积累深厚,但是团队中却没有一个电池专业人士,仅有的是主修“腐蚀”专业和一些具备镍氢电池经验的人员。 也就是说,LG化学可以从日本带回电极,但是没有人能对其进行分析。 完全不了解谈何生产? 资料来源:LG化学官网 LG化学首要任务是要弄“懂”电池。 为此,LG化学开始尝试与日立等日本企业建立合作,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日本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非常强,不要说技术合作,设备和材料资源的合作都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LG化学启动备用方案,通过接触日本新兴企业,间接获得设备方面的知识,一边开发一边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被用于笔记本PC等的小型电池,终于被LG化学试产成功。 1999 年,LG化学成为韩国首个成功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但是面对索尼、三洋这样全球性的电子公司,LG化学的电池业务很难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电池事业陷入了危机。 后面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电池业务保留与否引起了极大争议。 在具本茂力挺下,电池业务才得以保留。 两次失败后,最终拿下通用汽车 在3C领域不能快速获得突破的LG化学,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1997年,日产制造出汽车世界上第一辆使用圆柱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Prairie Joy EV,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这也引起了LG化学的注意:2000 年,LG化学专门在美国设立了研究电动车电池的法人。 在电动汽车市场启动前,做出继续投入这一领域的决定非常不容易。因为安全、性能、量产的不确定性,以及研发所带来的投资风险非常大。 要想继续生存,必须尽快出成果。为此,LG化学加快了研究步伐,将研究人力扩大至100多名。 但情况却仍然不顺利。高投入没有换来任何可见性成果,公司内部的忧虑增加,不断探讨着项目的存亡。 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有客户。 LG化学将目标锁定为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是较早探索电动汽车的企业之一。1996年,通用就已经量产了开始量产世界第一辆现代电动汽车——EV1。不过,那时通用采用的还是铅酸电池。 如今锂离子电池出现,通用又有了新的方向。 2006年,LG化学有机会参加通用汽车的电动汽车项目,但因提交的样品有问题而落选。 LG化学不会就此放弃,因为他们深刻明白进入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供应链意味着什么。 LG化学不断完善产品,继续创造新的机会。 2007年,通用汽车在启动电动汽车Volt项目,联系了LG化学,进行验证。LG化学最终成为6家公司中,A123和LG化学入选。但人们普遍更看好A123。 Volt 眼看就要成为陪跑,LG化学只能孤注一掷。 LG化学接受了通用提出的进度要求,虽然按照这个进度几乎无法完成全部的验证。结果可以预见,产品性能仍然不达标:几个月内电池包性能出现了明显下降。 LG化学积极与通用汽车沟通,并分享发展计划、改进细节、评估方法等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案。 或许被LG化学积极、诚恳、努力的态度打动,通用汽车继续与之合作。 在之后的一年中,LG化学终于生产出令通用满意的电池。最终LG化学被选为Chevrolet Volt唯一的电池供应商。 通用汽车于2010年量产了该车。 其实在拿到通用订单之前,LG化学的动力电池先在本国开花结果:2007 年 LG化学获得现代汽车订单;2009年LG化学的第一款动力电池是与现代起亚共同研发。 LG化学在汽车领域的局面彻底打开。LG 化学美国客户以通用为主,其他客户包括福特、克莱斯勒。LG化学在密歇根的工厂基本负责以上三家公司的订单。 2020 年 LG 化学获得特斯拉大额订单,为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Model 3、Model Y 供应电池。 Model 3 2020年2 月,LG 化学从今年下半年为美国豪华电动车 Lucid Motors 的标准车型独家供应电池,电池型号为采用NCM811的21700圆柱电池。另外,其还与大众、奥迪等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Lucid 2020 年,LG 化学和通用新建的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动工,所生产的电芯将应用于通用汽车未来推出的电动车产品,包括从凯迪拉克轿车到 2021年末发布的新电动卡车。 LG化学几乎囊括了欧美主要的整车企业,是目前合作车企数量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 经过20多年发展,LG化学已有相当积累。LG化学是以化学品起家,其在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关键材料领域都有全面的技术储备,对材料学的研究和理解深度是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 LG化学的专利和商标保有数量一直在全球同类企业前列,并且始终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安信证券数据,截至2018年,LG化学一共有约55000项知识产权,其中电池占比最高,达40%左右。专利涵盖塑性体、SAP、偏光板、储能电池和三元材料等多方面。众多的专利保护已经成为LG化学的核心竞争力。 与SKI对簿公堂 这些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作用,在与SKI的竞争中得以显现。 2019年4月,LG化学认为SKI涉嫌盗用其商业秘密,将其告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指控SKI通过雇用其前员工以盗用其商业机密。 相比LG化学,韩国SKI在锂离子电池领域起步较晚,2012年才实现商用化。但SKI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快速成长显然对LG化学构成威胁。 LG 化学向ITC提交的起诉书中提及,在过去的两年内,SKI共挖走76名动力电池行业的研发核心人才,并要求这些人员在转职过程中提交核心工程及技术文件,同时SKI方面违背“商业伦理”,在这些人员入职后将其所持有的核心文件进行高频次的下载。 LG 化学请求ITC禁止侵犯其商业机密的SKI锂离子电池和基础设施技术进入美国市场。 SKI也没有坐以待毙。2019年6月10日,SKI宣布将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起诉LG化学,要求LG化学针对无端指责SKI的行为进行道歉和赔偿,并要求LG化学方面赔偿10亿韩元。 SKI方面负责人称:“目前LG化学方面对于SKI的无端指责,已到无法忍耐的地步,因此SKI方面不得不强有力的回应。”并表示,“若通过内部调查,发现LG化学方面的无端指责所带来的损害大于10亿韩元时,将上调请求赔偿的金额。” SKI方面还否认了LG化学的指控,表示这些人员均通过正常的公开招聘渠道入职,且LG方面与SKI的主推技术及产品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必要窃取核心技术。 在接下来的10月里,LG化学与SKI进行了8次交锋之后,LG化学获得了初步胜利。ITC作出了有利于LG化学的默认判决,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2020年12月10日,ITC宣布,调查时间延长至2021年2月10日。 不过,这在LG能源方案的律师 Bert C. Reiser看来,这种拖延只是惯例,因为这个机构自3月以来已经有50起调查被延期。 根据LG化学近期的回应,之所以做出有利于其的默认判决,是因为ITC行政法官Cameron Elliot发现,“绝大多数”记录表明SKI销毁了“与调查中的问题有关的证据”……“目的是隐藏商业秘密盗用的证据”。 法官还发现,SKI故意不遵守其命令:SKI调查其证据范围并部分补救其销毁行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行政法官批准了LG 化学的动议,认定SKI为违约,并认为SKI放弃了“对调查中有争议的指控进行争议”的权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才和知识产权纠纷,背后其实是客户资源的争夺。 2018年,SKI击败其电池业界“前辈”LG化学,获得大众集团价值超十亿美元的订单。 随后SKI又大张旗鼓在美国建厂:2019年3月,SKI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杰克逊县新建的动力电池工厂破土动工,并计划2022年投产。 这些举动必然让LG化学大为恼火。 从时间线上看,LG化学因为大众订单,而将SKI告上法庭的可能性确实非常大。 而且在LG化学的指控中提出,SKI通过窃取其核心技术,将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不当利益。 这暗指的应该就是大众订单。 这不是LG化学第一次状告SKI。 早在2017年,LG化学就对SKI提起诉讼,当时地点是在韩国,原因是SKI“挖墙角”:LG化学请求法院支持其限制五名核心研发人员离职。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最终支持了LG化学的请求,并要求五名人员在未来两年内不得离职。 时隔1年多,LG化学再次起诉SKI。 因为在LG化学看来,SKI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能够快速成长,就是因为在过去两年挖走其许多研发人员,并获取其核心技术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一旦裁定SKI败诉,其电芯、模组以及相关零部件将无法再出口到美国。这部分订单最终很可能还会被LG化学“拿回”。 后院失火:两起召回事件 LG化学前院还没收拾完小弟,后院却起了火。 两起汽车召回,一起储能召回,LG化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1)2020年10月现代全球召回7.7万辆车 现代汽车表示,在车辆停放时,发生了13起不明原因的电池起火事故。这些起火的汽车使用的是LG化学公司在中国南京厂生产的电池电芯。为此,现代汽车将在全球召回近7.7万辆KONA EV汽车。 KONA EV 最新消息称,目前已有200名车主起诉现代汽车。 据韩国商业报道,LG化学否认电池起火是由其电池引起的,但现代汽车已经逐渐减少了对LG化学电池的依赖。 韩国科技通讯社The Elec,2020年 11月16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在Kona电池起火召回事件发生后,SK Innovation将可能成为现代汽车的首选电池供应商。 (2)11月通用召回6.9万辆车 在看到现代大规模召回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似乎也意识到什么,针对通用汽车旗下的雪佛兰Bolt EV电池起火事件展开调查,调查涉案车辆是2017年至2020年生产的近7.8万辆Bolt EV。 2020年11月13日,通用汽车宣布,在全球范围召回6.9万辆于2017-2019年生产的Bolt电动汽车,目前这款车型在全球至少发生了5起火灾事故。 对于召回的原因,通用称,召回车辆均搭载了韩国LG化学生产的电池,这些电池在充满电或即将充满电时,存在起火隐患。 LG化学发言人表示正在配合通用汽车的调查。 (3)LG家用储能电芯也存在问题 从2017年8月-2019年10月,韩国已经发生了27起储能系统火灾事故,其中有17起装置了LG化学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这意味着搭载LG化学电池的储能系统起火率达到了惊人的63%。而另外9起储能系统起火事故涉及三星SDI的电池。 近期,韩国公布了2019年8-10月的五起储能电池事故的调查结果,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五起事故里面,有四起是电池异常,由电池缺陷引起的。其中有三起储能系统使用的是LG化学的电池。 根据韩国媒体报道,据说LG化学已决定根据工业部的调查结果召回在中国生产的所有储能系统,目前韩国国内生产的储能系统制造的电池还没发现有任何缺陷。 从调查结果来看,LG化学的家用储能电芯或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储能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电池业务获独立法人资格 LG化学电池业务增长虽然快,但是成立10年,才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实现“结构性盈利”,接连的召回事件也为盈利预期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电池业务的长期投入,也让LG化学有些力不从心。 LG化学副会长辛学喆在股东大会当天就阐述了这一情况:“过去25年,LG化学通过领先的电池研发和事业开展,获得了150万亿韩元(约合8836.9亿人民币)以上的电动汽车(EV)电池订单。虽然保持着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扩大设备投资带来的财务结构负担等压力和挑战也不容小觑。” 目前LG化学的电动汽车电池业务快速增长,但同时每年需要筹集超过3万亿韩币(约合176.7亿人民币)的设备投资费用,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由于电动汽车电池厂设备投资金额增加,LG化学目前净借款金额增至8万亿韩元(约合471亿人民币),债务比例超过100%。 此外,通过财报也可以看出LG化学压力巨大。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8.6万亿韩元(约合168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营业利润8956亿韩元(约合52.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0%。主要因为公司花费了约3200亿韩元(约合18.8亿人民币)用于支撑境况不佳的电池业务。公司净亏损应归咎于储能系统发生一系列火灾后与安全措施相关的一次性费用支出。 可以想见,为电池业务引入外部投资,恐怕是LG化学最为迫切的愿望。 LG化学也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事业分拆,来实现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意图。 不过,对于上市时间,辛学喆则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决定,以后会持续研究。” LG化学方面表示,将LG化学100%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业务分割,即使不上市,也可以以各种方式融资。 可见,甩包袱才是LG化学独立电池业务的根本原因。 2019年底,就有LG化学剥离电池业务的消息传出。在2019年12月的一份监管文件中,LG化学表示,它正在谋求增强其电池业务竞争力的方案。其对手是同为特斯拉电池供应商的宁德时代。 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LG化学的业务剥离计划只得暂缓。去年3月,还被曝出LG化学的电池业务分拆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此前负责电池事业部剥离事宜的“TF”工作小组也已经解散的消息。 或许是去年上半年电池销售额的增长又增强了LG化学分拆电池业务的信心,半年后,电池业务拆分事项再次被提起。 2020年9月17日,LG化学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了拆分其动力电池业务的决议。根据规划,该公司在今年12月份将汽车电池业务分拆,并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去年10月30日,LG化学在首尔汝矣岛的LG双子塔的东馆大会场里召开了股东大会上,LG化学电池事业部分分离方案已获正式批准。 LG新能源拆分时间线 当然对LG新能源来说也是好事,独立的法人能够更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 独立后,LG新能源仍属于LG化学。LG化学本身包括三个部门,石化、高级材料和生命科学;以及两个子公司:LG能源解决方案和汉农农场。 与分拆并行,LG新能源总裁金正炫(Kim Jong Hyun)周围的团队正在研究另一个项目:LG计划将其为特斯拉生产的电池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以上。LG化学将在南京工厂将21700电池的年产能提高8GWh。 资料来源:LG新能源官网 LG化学对新公司也有明确的期待,希望到2024年实现30万亿韩元(260亿美元)的销售额,并成为全球基于电池的最佳能源解决方案公司。新公司2020年的预期收入约为13万亿韩元。 近期,LG新能源独立上市进程又有了新进展。消息人士透露,LG Energy Solutions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首次IPO,根据估算,其上市后市值将达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24.6亿元)。 LG化学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将锂离子电池业务从无到有的做了起来。已经成为独立法人的LG新能源,未来要独自面临更多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