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自旋电子器件,可用于新型AI硬件》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2-13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Tech Xplore 2月6日消息,日本东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自旋电子器件,可用于新型AI硬件。该器件可以实现非共线反铁磁体和铁磁体的电气相互控制。这意味着该器件可以高效切换磁态,以更少的能量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人员采用非共线反铁磁体Mn3Sn作为核心磁性材料。通过对Mn3Sn施加电流产生自旋电流,利用磁自旋霍尔效应驱动相邻的铁磁体CoFeB的切换。铁磁体不仅会响应自旋极化电流,而且还会影响Mn3Sn的磁状态,实现两种材料之间的电相互切换。该研究为提高人工智能芯片的能源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5-02-ai-hardware-horizon-electrically-programmable.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为可穿戴设备供电的“液态电子”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CINNO Research 产业资讯,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旗下的国际材料纳米建筑研究中心(WPI-MAN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为新一代可穿戴电子移动设备供电的“液态电子”材料。 根据外媒Wearable Technologies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设计人员在一些自供电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上集成柔性机电器件(包括诸如起搏器,手术工具,肌肉驱动的能量采集器,通信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等的医疗传感器)。 这种新型“液态驻极体”材料具有机电和电声性能,同时它还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和拉伸性,这些特性对于电子设备可靠持久的电源设计至关重要。 驻极体是为机电设备供电的关键部件,它在工作时就像电池或和永磁体对应的“永电体”一样。 在这种装置中使用的驻极体通常是一些由绝缘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固态膜。不过现在来看,液态驻极体材料应该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具有柔韧性和拉伸性,这种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所供电设备的可用性。此外,液态材料还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优势,比如分子的快速扩散性能,易于加工、没有缺陷和高可变形性,这些都是柔性/可拉伸设备技术的迫切需求。 MANA的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生产驻极体的新方法,他们使用带电荷的液态卟啉的π屏蔽单元(Shielded Pi-unit)来制作驻极体。实际上,研究人员制作这种液态驻极体是为了确认其机电和电声性能。他们用疏水和绝缘的大体积烷基侧链屏蔽了其π核,这样可以让液体卟啉存储电荷。
  • 《中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气凝胶纤维可用于制造保暖服装》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2-26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phys.org网12月22日消息,中国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气凝胶纤维,将该材料编织成毛衣的热防护性能优于类似的羽绒服、羊毛或棉毛衣。研究人员模仿北极熊皮毛的热特性,通过可拉伸层封装气凝胶纤维解决气凝胶脆弱性和加工性能差的问题。尽管该材料的内部孔隙率超过90%,但该材料的可拉伸应变达到1000%,远高于传统气凝胶纤维(约2%应变)。此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在10000次拉伸循环(100%应变)后仍能保持稳定的隔热性能。研究人员生产了一批长丝纤维并编织成毛衣,保暖性能与羽绒服相似,但厚度仅为羽绒服的1/5。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