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然气(603393):亚美能源业绩下滑 与中石油深度合作打开空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8
  • 事件:
    公司公告2020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79 亿元,同比减少22.26%;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减少13.16%,低于我们预期的3亿元。
    公司发布拟转让子公司部分股权暨关联交易公告。拟将“米泉鑫泰等 五家公司各51%股权、“库车鑫泰等五家公司”各49%股权转让给昆仑能源。
    投资要点:
    疫情影响煤层气量价表现,亚美能源业绩下滑系公司业绩不及预期主因。亚美能源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9 亿元,同比减少20%,实现归母净利润3.81 亿元,同比减少29%。我们分析亚美能源业绩下滑主要源于两方面:1)受疫情以及山西通豫管道事故影响,公司煤层气销售渠道不畅导致气价降低,参考中报数据,潘庄区块上半年平均销气价格为1.47 元/方,同比下降18.33%。2)增值税退税金额与售气价格直接相关,亚美能源披露前三季度其他收益同比减少26%。但是另一方面,公司凭借高效经营、管理能力,亚美能源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同比减少10%,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正向作用。
    拟出售新疆城燃项目部分股权与中石油建立深度合作,未来有望获得低价气源。公司公告拟将“米泉鑫泰等 五家公司各51%股权、“库车鑫泰等五家公司”各 49%股权转让给昆仑能源,合计对价约6.82亿元,对应2019 年PE 约8 倍。公司同时披露此次转让预计增加2021 年归母净利润约3.5亿元。我们认为公司此次转让价格应该从动态角度来看,首先,公司新疆城市燃气项目与中石油建立股权纽带联系后,有望获得更为充足的低价气源,有利于项目售气量拓展以及毛差扩大,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其次,近年昆仑能源快速进军下游城市燃气业务,公司与昆仑能源合作,有利于避免区域内竞争加剧以及管网设施重复建设;再次,公司此次出售获得的现金可进一步用于偿还贷款、加快马必项目开发、拓展山西及河南燃气下游产业链以及进一步增持亚美能源等,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非公开发行获得核准,后续财务费用进一步降低。公司不超过10 亿元非公开发行项目今年10 月获得证监会核准,由大股东明再远先生全额认购。大股东同时承诺此次认购的股票的锁定期为36 个月,再次彰显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公司目前长期借款合计12.49 亿元,2019 年利息费用1.38 亿元,此次定增将大幅减少未来利息支出。我们按减少利息费用8000 万元计算,考虑到税盾效应后可增加归母净利润0.68 亿元。
    盈利预测与估值:暂不考虑股份增发,参考三季报业绩,我们下调公司2020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4.22亿元(调整前为5.2 亿元)、维持2021、2022 年预测为8.42、10.21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19、10 和8 倍。我们认为全国天然气行业保持高景气度,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公司有望从多维度受益,短期业绩不及预期不改长期逻辑,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煤层气开采量不及预期

相关报告
  • 《新天然气与中石化拟深度合作:引领能源升级、有望成为民营能源巨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9
    • 据新疆鑫泰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天然气,603393)官方新闻,7月30日,中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资本)总经理孙明荣、中石化集团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长城能源)副总经理何祚云等一行受邀到访新天然气控股子公司亚美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亚美能源,HK2686)考察。 双方提出四项合作建议,主要包括:就能源研发保持深度合作,在实验性项目成功后进行产业化的投资合作,就煤制气在市场布局方面寻求合作,以及对经营主体的资本化、基金化的投资合作。 引领能源升级: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或将引领能源升级 早在2018年,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处长王钰曾公开表示,煤制气可以有多种融合发展思路,包括煤制气与煤炭、电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煤制气与煤制甲醇产业融合发展等,即经过组合煤气化可形成天然气、甲醇等联产。 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的开发一方面能够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压力,降低对进口天然气资源的依赖,有助于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另一方面,在富煤地区发展煤制气,还有利于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新天然气目前正大力投资发展深部地下煤制气业务,并已开始推进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的实验和生产准备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在资源选择、钻井实施、地下生产、地上化工合成、环保处理等环节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拥有了较为成熟及雄厚的技术储备,预计2021年4月份左右将完成相关准备及开始初步生产,并实现预期的盈利能力。中石化对新天然气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未来将在该项目的技术研发、产业运作、市场布局、资本投资上展开深度合作。 全面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能源研发、产业投资、市场布局、资本运作 就能源研发方面,根据此次考察包括对煤层气钻井、生产、集输等环节深入了解,以及双方重点讨论的煤制气项目内容来看,双方可能在煤层气领域的油藏地质分析、钻完井服务、压裂改造、压后投产、地面建设等服务能力,开展一体化服务和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降低成本,联合亚美能源的研发团队和中石化的技术储备,增加研发效率。 产业投资方面,亚美能源具有较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包括潘庄和马必区块煤层气等。控制了核心资源,就代表着中长期竞争的优势。在煤层气开采产能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实验性项目成果将投资应用于产业当中,经营业绩有望持续向好发展。 市场布局方面,双方牵手带来的市场增量叠加,将为投产气体产能快速打开销路,有助于新投产项目持续发展。根据中信建投报告,国内天然气消费未来几年仍将维持10%-15%的高速增长,而天然气产量增长较慢,在这一供应缺口下,煤制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便具有重大意义。 资本运作方面,当前我国煤制气产业的发展仍严重依赖于中石化、中石油的输送管道,在销量、售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入网结算价格低,盈利能力弱。因此,新天然气最终以达成经营主体的资本金投资及基金投资方面合作,形成“产业+资本”运作模式为目标,从而解决盈利能力依赖中石油和中石化渠道的问题,也将为新天然气进一步开拓河南、河北新市场,为亚美能源煤层气项目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而亚美能源煤层气产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全产业链布局:上游有资源、中游有管道、下游有市场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特别指出“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具体包括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 新天然气及亚美能源拥有山西潘庄、马必煤层气矿区,其中潘庄区块去年产量8.59亿立方米,未开还将显著提升产量,而处于早期导入阶段的马必区块设计产量1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新天然气现有气源产能具备翻倍空间,再叠加其储备的煤制气产能,气体产能势必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 联系到新天然气于7月28日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答,公司与中石油相关主体就合作事宜主要条款基本达成一致,稳定和充裕公司气源、优化进气价格,以及公司全产业链战略顺应全国管网资产互联互通,公司煤层气资源将不断提高市场份额等表述来看,除了上游气源增产以外,公司自行拓展的销售渠道以及与中石油、中石化相关的市场合作,也会带来下游市场上的多极增长潜力。 作为国内优质的民营天然气开采运营企业,今年政策利好频出,为新天然气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气源到输送再到销售的“天然气能源全产业链条”使得公司受到了国内两大石油巨头的青睐,有望深度参与到我国能源结构的大变革当中。 千亿市值通道打开: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或产生巨额利润 新天然气丰富的煤层气源储备,为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天然气2019年年报显示,煤层气业务量价齐升,实现营收11.62亿元,已占公司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152.21%,毛利率高达66.67%。盈利水平上,新天然气2019年净利润增长26.26%,扣非净利润翻倍,大幅领先同行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宏观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新天然气依然表现强劲,业绩逆势增长超8%。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亚美能源煤层气产量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将为新天然气业绩带来很大弹性。公司“上游有气源、中游有管道、下游有市场”的天然气全产业链模式持续稳固。申万宏源最新研报认为,新天然气将受益于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带来的业绩提升,两年内业绩将突破10亿元,并给予整体200亿元的估值,每股股价约63.69元,股价还有55%左右的上升空间。 据业内人士估计,若新天然气深部地下煤制气项目顺利投产,预计2022年能实现30亿元新增净利润,加上目前煤层气与城市燃气业务预计2022年15亿元的净利润,综合净利润将突破45亿元。公司市值预计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有显著核心竞争力的民营能源巨头。(CIS)
  • 《天然气保供:中石油多项指标破极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1
    • 来自中石油集团公司消息,截至3月15日,随着华北地区主要城市供暖季结束,持续5个月的全国冬季供气步入收尾阶段。与上一年供气紧张、“气荒”频现完全不同,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供应市场显得颇为“低调”。    “事实上,市场‘低调’的背后是一场激烈的供气‘保卫战’。中国石油人交出一份亮丽的‘战绩单’。”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冬今春,中石油天然气产量预计50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9%;销售天然气预计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产量、LNG单日气化量、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等多项指标均破历史极值。    高峰期日产达3.4亿立方刷新历史纪录    “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全体员工绷紧了弦。特别是整个上游生产非常给力,为供气‘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中石油生产经营部天然气处处长赵堂玉表示。    据介绍,2018年以来,中石油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加大长庆、川渝,以及页岩气示范产能建设投入,高月日均产量达3.4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去冬今春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超冬季保供计划23.5亿立方米。    作为北京、西安、银川等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气主力,长庆油田各采气单位以“不累倒一口高产井,不放弃一口低产井,让每一口井都百分之百发挥能效生产”为目标,冬供期间1.2万口气井保持满负荷生产。塔里木油田单日最高输气量7913万立方米,为下游供应天然气99.03亿立方米。    入冬以来,西南油气田捷报频传。公司成立产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高效组织生产建设,高石梯-磨溪特大型气田年产能力达130亿立方米,川南页岩气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去冬今春,青海油田生产“气势”强劲,涩北、南八仙、东坪三大气田担负着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任务。    除四大主力气区外,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等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北方天然气供应。    LNG单日最大气化量破1亿立方接船数量创新高    除国内自产气,进口天然气是国内稳定供应的另一重要保障。    据了解,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支持下,中石油加大中亚土乌哈三国协调谈判力度,追加中石油阿姆河气田项目产能建设投入,确保中亚气稳定供应。去冬今春预计共进口中亚管道天然气194.4亿立方米,增幅10%。    数据显示,中亚气源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气田稳定供应6300万立方米/日左右,同时组织阿姆河气田加快项目投产,实现超计划供气,在国内用气高峰由370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4100万立方米/日。    乌兹别克斯坦入冬前设备投产,哈萨克斯坦哈南线顺利投产,两国去冬今春供气量大幅增加。中缅天然气每日平均供气1500万立方米左右。    “去冬今春LNG资源非常充足,单日最大气化量突破1亿立方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天然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提早开展LNG进口量谈判,长贸和现货LNG同比增长14.2%和16.3%。    入冬以来,江苏、大连和唐山接收站始终保持高罐位满负荷运行。唐山LNG接收站高峰期平均每3天接卸2船,大连LNG接收站接卸量同比增加34.97%,江苏LNG接收站外输量同比增长12.4%。    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破1亿立方日采气能力再上新台阶    今年2月,北京地区连降3场大雪,气温骤降,用气量骤增。此时作为调峰利器的储气库发挥了稳定的接续作用。    “今年高峰期间,中石油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最大采气能力,突破历史极值。”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在2018年整个采气期,储气库(群)提升强注强采力度,增加钻井数量,推进资源储备、平稳供气、达容扩建,最大限度对天然气供应进行调峰。    去年入冬后,辽河双6、华北、大港等储气库(群)火力全开。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在冬供期间历经“六注四采”,通过调整工作制度,摸清气井产能,落实应急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在冬供期间,采气5.76亿立方米,最大日调峰能力达780万立方米,周期采气量及日采气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相国寺储气库采气保供111天,连续4天保供气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最高达到2028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国大管网的应急气量调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供暖期间采气工作安全平稳,大港油田加强储气库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在总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采气井采气量,按照供气需求,及时调整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自2018年11月15日起,共采气102天,累计采气17.9亿立方米,完成指令采气量的102.31%,超采3380万立方米。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严格按照采气方案,加强生产运行组织,落实巡回检查制度,加密对注采井口、注采设施及管道等压力系统的监控和巡查,每天对储气库周边2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巡查,每4小时对生产区进行一次全面巡检,保证管网24小时正常运行,在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器”作用。    管道系统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力度前所未有    2018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资源互串力度前所未有。为保障民生用气,管道系统上下联动,陆续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压气站常规建设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南气北上”、中贵线反输、陕京四线增输各3000万方/日,东北和天津增输华北各700万方/日的能力,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去年12月10日,北京油气调控中心数据显示,中石油天然气管网单日销量超过5亿立方米,突破历史极值,同时给管网保障能力带来新挑战。    为确保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中油管道所属5家管道公司提前部署。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累计供气318.6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在冬季安全措施上建立多道防线,严防死守。坚持隐患排查,确保设备可靠。特别针对冬季易发的管线冰堵、调压撬故障等隐患,安排站队熟悉应急处置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出状况下能够迅速处置。    承担首都和沿线地区供气任务的陕京管道系统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公司加快国家互联互通工程陕京四线托克托压气站建设,历时7个月完成应该是两年的工期建设,使陕京管道日输气量由4400万立方米提高至6074万立方米。整个保供季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    截至今年3月12日,管道公司在采暖期共输送天然气84.2374亿立方米,在“保供”高峰,各输油气单位的输气站普遍加密了设备巡检次数,严防故障发生,按照公司安排,开启输油泵电伴热,选择、更换了合适的润滑油、润滑脂,确保阀门开关灵活。    2018年供暖季,西部管道将确保干线管网和分输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作为重点,积极落实冬季天然气资源,做好供需之间的销售衔接,细化管线运行方案,根据“日指定”计划进行分输管控,实现进出平衡。    天然气销售创历史新高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据统计,去冬今春中石油预计销售天然气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销售创造历史新高——中石油单日销售量突破7亿立方米。特别是在当前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中石油不计得失,筹措资源保障供气,积极履行央企责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当下天然气供应新常态。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高达16.6%。中石油多家天然气销售公司的销售增量和增速均撞破历史最高线。    为打赢供气“保卫战”,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采取自动分输等方式,有效规范冬季供应秩序。组建天然气销售调控中心,强化上中下游衔接,保证了用气高峰季节重点地区民生用气和整体运行平稳。    面对突出的供需矛盾,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南公司于去年4月开始编制保供应急预案,制定三级“压非保民”应急响应机制,并提前与客户沟通对接。所有工业客户一律按用气负荷70%-80%安排用气计划。在与中石化互联互通互保的过程中,双方串换资源120万方/日,保障了双方民生、公用和重点的基本需求。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石油天然气增量有效保证北方7省市清洁取暖替代散煤的要气,冬季向北方省市供应天然气同比增长16.3亿立方米,增幅10.4%,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了积极贡献。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PM2.5下降到51.1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42.7%,提前完成2020年56.1微克/立方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