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两个月探索南大洋对气候调节的贡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2-01
  • 来自索邦大学、图卢兹–保罗萨巴蒂尔大学、西布里塔尼大学和艾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团队,将于2021年1月11日至3月8日横渡南大洋,他们的目标是更好地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海洋中的存储,特别是海洋如何供应、运输和转化这种封存所必需的化学元素。南大洋环绕着南极大陆,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南,是一个难以探索的野生区域。它在捕获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方面起着关键而复杂的作用,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生物活动(表面光合作用、向深海输出的碳及其在沉积物中的固存)和海洋环流。为了更好的量化这些过程,可以通过测量已知的地球化学元素(二氧化硅、硝酸盐、铁、锌以及钍、镭和稀土等元素)来实现。海洋巡游为期两个月,主要是为了汇编描述这些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数据,从而确定这些元素的来源。科学家们将研究它们在南大洋所有深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以及它们在沉入深海并储存在沉积物中时的最终命运。除了这些科学家外,印度洋观测局的一个小组正在评估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例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洋酸化,他们将在巡航期间登上马里恩-杜弗雷斯内二号(Marion Dufresne II)。另一个时态数据监测项目THEMISTO将研究公海生态系统,第三个项目(MAP-IO)将利用Marion Dufresne II收集的气溶胶和痕量气体。由于这三个项目相辅相成,因此,科学合作是提高人们对海洋过程认识的核心。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1-01-months-sea-explore-southern-ocean.html
相关报告
  • 《联合国“极地之光”行动计划开启对南大洋的探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03
    • 作为2021-2030年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十年")的一项行动计划,“极地之光”对南大洋的探索将有助于收集该区域的数据和观测信息。探险队计划于2024-2026年在“零排放”的海洋学平台“极地之光”上完成两次环绕南极洲的科考任务。科考船由六个风力涡轮机提供动力,由海流和风垂直驱动,高度达到100米。该项目计划2022年6月开始施工,2023年12月完成后,于2024年初经行数周测试后正式出发前往南大洋开展科考活动。法国科学项目由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协调,与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和Ifremer合作,得到了来自12个国家的43个机构和大学的支持。此次,科考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开展: (1)大气-海洋交互作用:南大洋即是地球上主要的海洋碳汇,也是主要的气候调节器。据估计,南大洋吸收了整个海洋所吸收二氧化碳的50%; (2)星遥感监测:对天气、海况、风、浪和海洋颜色进行实地观测; (3)生物多样性清单:利用对海洋动植物高灵敏度的水下监听器来捕捉水下的声景; (4)人为影响:评估气溶胶、微塑料、杀虫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熊萍 编译)
  • 《南极冰筏碎片对南大西洋的贡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风积尘埃、冰筏碎屑(IRD)以及由洋流搬运的侵蚀大陆碎屑对海洋沉积物的贡献区分开,可以为理解地球系统过程和气候提供重要见解。 近期,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赫蒂地球观测站地球化学系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利用过去150,000年非洲西南部亚南大洋深海岩心TN057-6沉积物中大陆岩屑的Sr-Nd-Pb同位素比值,利用贝叶斯框架中的混合模型集,确定源区并量化其相对贡献和通量。 研究者将这些数据与平行岩心海洋钻探计划站点ODP Site 1090的替代数据以及新发布的潜在南美洲风积尘源区(PSAs)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行大气、海洋和冰冻圈动力学综合研究。 研究结果解释:PSA输入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有所不同,在寒冷时期,南美南部源区占岩屑岩石成因成分的88%(主要来源于巴塔哥尼亚,供给高达68%),而在间冰期,南非源区更为重要。在上一个冰期较暖的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3期间,岩石质物质的通量有时是较冷的MIS2和MIS4的两倍,并显示出可用南极洲来源的IRD所解释的独特的同位素比率。这些IRD的贡献有时高达41%,并与南极洲千年尺度的变暖事件相吻合,导致冰盖边缘不稳定。高IRD与生物可用铁增加、营养物质利用、高生物生产力以及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同步。总体而言,TN057-6沉积物记录了南半球气候和冰冻圈的系统性变化,这些变化在冰川/间冰期和冰下时间尺度上影响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刘思青 编译;熊萍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