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等在红藻光系统I三维结构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是执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一个重要的超大色素-蛋白复合体。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色素网络捕获太阳能,并通过驱动跨膜电子转移从而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被称作自然界中最高效的光能转化装置。目前,国际上已经解析了原核生物蓝藻PSI以及高等植物豌豆PSI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I(LHCI)高分辨率结构,但关于红藻等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的真核藻类的PSI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与研究员沈建仁领导的研究组长期从事光合膜蛋白超大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近期,研究组通过与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团队开展合作,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红藻PSI核心与捕光天线复合物(PSI-LHCR)的3.63 Å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红藻中存在2种PSI-LHCR结构状态,分别结合了5个和3个LHCR;与高等植物全部LHCI位于PSI核心一侧不同的是,结合5个LHCR的红藻PSI-LHCR的两个额外LHCR蛋白位于相反一侧,展现了与高等植物PSI-LHCI明显不同的结构,显示了处于原始形态的红藻PSI-LHCR的特征。研究表明,红藻PSI核心既具备了蓝藻PSI的部分特征,也带有高等植物PSI的部分特征,证实了红藻PSI是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进化的中间类型。研究人员还首次确认了真核PsaO亚基在PSI中的位置和结合色素的情况,并确认了红藻LHCR中独特的色素组成。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红藻PSI-LHCR的独特结构和能量传递特征,显示了红藻PSI结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PSI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对于阐明PSI的进化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该研究组继2015年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

      该研究成果于4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皮雄和植物所沈建仁研究组博士后田立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沈建仁和隋森芳为共同通讯作者,匡廷云参与了该研究的整体设计。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前沿重点项目和院长基金的共同资助。

相关报告
  • 《植物所在玉米耐热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热害等频繁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玉米耐热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相对有限,只有少数几个基因的功能被解析。热激转录因子HSF家族,作为植物热胁迫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在玉米应答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未知。为了鉴定玉米核心耐热转录因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梅团队构建了热胁迫转录组图谱。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了HSF和ERF家族显著富集在“热响应”类别的模块中,进一步鉴定到了核心热激转录因子ZmHSF20。为了确定ZmHSF20的功能,研究人员创制了Zmhsf20缺失突变体和过表达株系。与野生型相比,高温胁迫下,ZmHsf20过表达株系对高温更加敏感,而Zmhsf20突变体玉米耐热性增强,这表明ZmHSF20负调控玉米耐热性。 为了进一步探究ZmHSF20调控玉米耐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鉴定到ZmHSF20下游基因纤维素合成酶基因ZmCesA2和热激转录因子ZmHsf4,发现ZmHSF20对ZmCesA2和ZmHsf4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ZmHSF4和ZmCesA2则具有转录激活表达的调控关系。Zmhsf4突变体对热胁迫更加敏感,过表达ZmCesA2和ZmHsf4则导致耐热性增加。研究进一步通过创建Zmhsf20-1Zmhsf4-1双突突变体,证实在热胁迫反应中ZmHSF4在ZmHSF20下游发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Zmhsf20突变体具有更强的耐热性可能是ZmCesA2和ZmHsf4上调表达所致。此外,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研究发现Zmhsf20突变体和ZmHSF4过表达株系的细胞壁相对野生型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同时,ZmHSF20通过影响ZmCesA2的表达协同调控了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ZmPAL1等的转录水平参与细胞壁建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以ZmHSF20为核心的玉米高温胁迫响应模型:在Zmhsf20突变体中,ZmHsf4和ZmCesA2的表达相对在野生型中明显提升,ZmHSF4进一步促进ZmCesA2的表达,从而增加玉米的纤维素含量和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壁的稳定性,增强玉米的耐热性。该研究阐明了ZmHSF20-ZmHSF4-ZmCesA2协同调控玉米耐热性的机制,揭示了纤维素合成和耐热性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玉米耐热性提供了基因资源,为创制耐性品种提供了新途径。
  • 《昆明植物所在解析豆科系统发育关系及冲突原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生命之树”的构建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诸如不完全谱系分选(ILS)、杂交以及多倍化等复杂过程的交互作用,准确重建经历过复杂演化过程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包含约796属22520种,在不同演化阶段经历了快速辐射演化,导致其亚科、族和属等主要分类阶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界限长期存在争议。豆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生态系统,其中绝大多数物种可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将大气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有机氮,在全球氮循环和生态恢复中扮演关键角色。此外,很多豆科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大豆、花生、苜蓿等。此外,豌豆、百脉根、苜蓿等则是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植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伊廷双研究团队(植物系统与进化专题组)与国内外团队合作,持续开展豆科系统发育的研究,利用质体基因组和转录组等数据,在Systematic Biology(Zhang et al.,2020)、Molecular Plant?(Zhao et al,2021)等期刊发表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尽管如此,豆科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很多系统发育关系仍未得到解析。近期,该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整合新测序231?个物种(235个样品)的基因组浅层测序数据,及已发布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综合利用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39?个线粒体基因及?1559?个低拷贝核基因,重建了属级及以上支系覆盖度高、解析好的豆科系统发育树,并首次在豆科族级水平实现全面取样。研究团队采用多数据分区和多种方法构建了豆科植物系统发育框架。研究结果支持了六个亚科和49个已确认族的单系性,并在蝶形花亚科中解析了10个新族级分支,同时澄清了许多长期存在争议的系统发育关系。然而,不同数据集和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多个节点仍存在核-核和核-质冲突。为解析这些冲突,该研究通过应用核基因树Quartets分析,并结合核的最大似然(ML)和ASTRAL溯祖树的支持,提出了?22?个存在争议节点最可能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探讨系统发育冲突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完全谱系分选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基因流在某些支系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如图3、图4)。例如,在Angylocalyceae + Dipterygeae + Amburaneae(ADA)分支及紫藤族(Wisterieae)的系统位置问题中,基因流可能是核质冲突重要原因。这些进化过程可望解释蝶形花亚科中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发育难题。该研究基于覆盖豆科54.4%属的质体基因组、47.7%属的线粒体基因和41.8%属的核基因数据,构建了目前取样最全面、解析力最高的豆科“生命之树”,提出了多个疑难节点的系统发育解决方案,并深入揭示了系统发育冲突的进化成因。研究成果不仅提出若干新的族级分类建议,也为豆科高等级分类系统的修订及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关键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Phylogenetic Resolu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Species-Rich Flowering Plant Family Leguminosae为题发表在国际生物系统学著名期刊Systematic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