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解析豆科系统发育关系及冲突原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 季雪婧
  • “生命之树”的构建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诸如不完全谱系分选(ILS)、杂交以及多倍化等复杂过程的交互作用,准确重建经历过复杂演化过程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包含约796属22520种,在不同演化阶段经历了快速辐射演化,导致其亚科、族和属等主要分类阶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界限长期存在争议。豆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生态系统,其中绝大多数物种可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将大气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有机氮,在全球氮循环和生态恢复中扮演关键角色。此外,很多豆科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大豆、花生、苜蓿等。此外,豌豆、百脉根、苜蓿等则是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植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伊廷双研究团队(植物系统与进化专题组)与国内外团队合作,持续开展豆科系统发育的研究,利用质体基因组和转录组等数据,在Systematic Biology(Zhang et al.,2020)、Molecular Plant?(Zhao et al,2021)等期刊发表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尽管如此,豆科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很多系统发育关系仍未得到解析。近期,该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整合新测序231?个物种(235个样品)的基因组浅层测序数据,及已发布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综合利用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39?个线粒体基因及?1559?个低拷贝核基因,重建了属级及以上支系覆盖度高、解析好的豆科系统发育树,并首次在豆科族级水平实现全面取样。研究团队采用多数据分区和多种方法构建了豆科植物系统发育框架。研究结果支持了六个亚科和49个已确认族的单系性,并在蝶形花亚科中解析了10个新族级分支,同时澄清了许多长期存在争议的系统发育关系。然而,不同数据集和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多个节点仍存在核-核和核-质冲突。为解析这些冲突,该研究通过应用核基因树Quartets分析,并结合核的最大似然(ML)和ASTRAL溯祖树的支持,提出了?22?个存在争议节点最可能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探讨系统发育冲突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完全谱系分选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基因流在某些支系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如图3、图4)。例如,在Angylocalyceae + Dipterygeae + Amburaneae(ADA)分支及紫藤族(Wisterieae)的系统位置问题中,基因流可能是核质冲突重要原因。这些进化过程可望解释蝶形花亚科中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发育难题。该研究基于覆盖豆科54.4%属的质体基因组、47.7%属的线粒体基因和41.8%属的核基因数据,构建了目前取样最全面、解析力最高的豆科“生命之树”,提出了多个疑难节点的系统发育解决方案,并深入揭示了系统发育冲突的进化成因。研究成果不仅提出若干新的族级分类建议,也为豆科高等级分类系统的修订及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关键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Phylogenetic Resolu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Species-Rich Flowering Plant Family Leguminosae为题发表在国际生物系统学著名期刊Systematic Biology。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发现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5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