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致无鼠患?人民日报调查:不属实》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近日,一篇题为《鼠患已无,福也?祸也?——东北农村行所见所思所惧》的文章在微信群、网络贴吧、自媒体流传。网文称,黑龙江省宁安市农村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禾育187”,当地的猪、老鼠等动物食用后出现绝育,“农村已经看不到老鼠了”,引发网民讨论。

    记者在网络查询发现,该文被不同网络平台反复转载,目前已检索不到首发来源。宁安市农村是否大面积种植所谓的转基因玉米“禾育187”?农村的鼠患是否已经没有了?“求证”栏目记者日前赴黑龙江省宁安市多个乡镇进行了调查。

    宁安市农村广泛种植的是非转基因玉米“和育187”,随机抽检玉米样本不含转基因成分。

    9月15日,记者随机走访宁安市多个乡镇的农户,调查了解是否种植了网文中提及的“禾育187”玉米品种。

    该市三陵乡农民吴平(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家今年种了60亩“和育187”玉米。这个品种他已经种了5年左右,均是从当地正规经销商处购得。吴平说,“和育187”在当地种植非常普遍,包括三陵乡在内,附近几个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

    当记者询问是“和育187”还是“禾育187”时,吴平指着商家贴在墙上的种子广告说:“就是‘和育187’,不是禾苗的禾。”对于吴平的说法,记者从宁安市其他乡镇几位农民介绍中也得到印证,“和育187”在当地种植非常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过”。采访中,记者看见当地农村的街巷中也张贴着很多“和育187”的广告。

    9月16日下午,在江南乡、兰岗镇、宁安镇和海浪镇4个乡镇,记者随机在10个村落的10片玉米地里掰取了玉米样本。

    随后,记者前往宁安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该检验站是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认定的农作物种子检验标准实验室),对所获取的玉米样本进行检验。操作人员将玉米粒放入纯净水后,使用机器将其充分打碎、用力摇匀,静置片刻后提取一部分液体放入杯中。随后,操作人员将转基因快速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由《农业部2015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推荐使用)放入液体中。几分钟后,试纸上仅在C线处出现一道红色杠,操作人员介绍,这表明样本不含转基因成分。

    宁安市农业局副局长马际说,每年3、4月份种子销售旺季时,宁安市农业部门都会对市场上的种子经销商所销售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进行大面积抽检。据宁安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提供的近两年种子抽检记录表显示,当地未发现过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种子。

    记者在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官网查询发现,“和育187”2012年通过吉林省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12011),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70014),在“是否转基因”一栏中均标注为“否”。该平台也查不到网文提及的“禾育187”。

    “农村已看不到老鼠了”的说法不实,监测显示,近3年黑龙江平均田间鼠密度、鼠类数量呈增长趋势;未发现宁安市田间老鼠食用某种粮食后大面积绝育;农户家常有老鼠啃食玉米,灭鼠药也在使用。

    网文说,“现在由于种了转基因玉米,老鼠吃了之后,应该是绝育了,所以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老鼠了。”当地农村是否“动物绝育”“鼠患已无”?

    宁安市东京城镇农民徐波(化名)家的院子中,摆放了一个高3米左右的玉米楼,其四周和底部均为细密的铁网。徐波说,家里种的200多亩玉米主要用来喂自家养的鹿,所以需要储藏较长一段时间,细密的铁网是为了防止老鼠钻入玉米楼中啃食玉米。

    “老鼠多得很,前几天我还药死过五六只。”徐波说,就算有这么密的铁丝网,老鼠还是会从顶棚的缝隙里跑进来。这些年他养的鹿、院里散养的鸡都吃自家玉米配的饲料,未出现不发情、绝育等情况。

    这一说法与其他几位受访的农民基本一致,他们都表示未发现网文所提及的老鼠逐年减少甚至已经看不到老鼠等情况。农民们反映,当地的玉米垛中,老鼠依旧很多,老鼠药投放量也未减少。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药械科科长林正平介绍,据省植检植保站进行的秋季农田鼠类监测显示,全省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田间鼠密度分别为6.1%、6.93%和7.14%,鼠类数量呈增长趋势。“省内未发现田间老鼠在食用某种粮食后出现大面积绝育的情况。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需要持续开展大面积的统一灭鼠行动以保护庄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的制种、种植上都有着严格规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未经批准生产、加工农业转基因生物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生产、加工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加工,没收违法生产或者加工的产品及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据了解,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监管严格,对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安全监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立即终止,不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来源:人民网

相关报告
  • 《新型转基因玉米产量提高10%》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5
    • 长期以来,基因工程的支持者们一直坚信,它将有助于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然而,尽管已经培育出许多抗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科学家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方面却一直难有作为。如今,研究人员首次证明,通过改变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基因,他们终于可以放心地将玉米产量提高10%,而不用管生长条件是好是坏。 “这太不可思议了。”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艾姆斯市爱荷华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家Kan Wang说。她表示,除了提高玉米产量外,新的转基因技术还将激励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其他农作物的产量。 全世界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和棉花)都是通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基因改良创造出来的。例如,通过将细菌的一个基因添加到特定的农作物品种中,科学家赋予了它们合成一种可以杀死多种昆虫的蛋白质的能力。另一种简单的基因操作结果可以使农作物抵抗草甘膦或其他除草剂,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让农民可以在不侵蚀土壤的前提下除掉杂草。还有一种操作可以在干旱时保护农作物。但是,由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涉及许多复杂的遗传因素,因此想要培育出在良好条件下产出更多粮食的农作物,难度很大。 从2000年开始,世界各地的转基因公司开始认真筛选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单个基因。然而只有少数经过鉴定的基因显示出了希望,并且由于成功率低,许多公司已经减少或停止筛选与农作物产量有关的基因。 但是Corteva农业科学公司(一家位于特拉华州威明顿的化学和种子公司)的研究人员决定研究那些像总开关一样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基因。 研究人员选择了在许多植物中常见的一类名为MADS-box的基因,然后在其中选择了一种基因(zmm28)来改变玉米植株。研究调节发育的基因的挑战在于确保它们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组织类型中开启正确的数量。参与领导这项研究的Corteva农业科学公司的植物生理学家Jeff Habben说,如果基因过于活跃,“很容易把植物搞得一团糟”。 研究小组的目标是使zmm28与一个新的启动子融合,后者是一段控制基因激活时间的脱氧核糖核酸。在尝试了十几次之后,他们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通常,当玉米开始开花时,zmm28就会启动。而增加的启动子能够比自然发生更早地启动zmm28,并且在开花后继续促进基因的有益作用。 “如果你让基因工作得更努力、更长久,就能让植物表现得更好。”Wang说。 研究人员在48种商用玉米中测试了增强基因的表现,这些玉米被称为杂交玉米,通常用于饲养牲畜。在2014年至2017年的美国玉米种植区田间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杂交作物的产量通常比对照组作物多3%~5%。 研究小组本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报告称,有些玉米的产量增加了8%~10%。同时不管生长条件是好是坏,这种好处都是存在的。 “这是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环境中对产量发挥实际作用的最好例子之一。”英国哈彭登市洛桑研究所农作物科学家Matthew Paul说。 导致玉米增产的原因有几个。首先,经过基因改造的植物的叶子要稍大一些,从而使植物将阳光转化为糖分的能力提高了8%~9%。 “这种增长确实是一件大事。”Corteva农业科学公司植物生理学家Jingrui Wu说,因为通过基因工程很难改善光合作用。 其次这些植物在利用氮的效率方面也提高了16%~18%。氮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营养物质,复杂的遗传因素使其成为植物育种家难以控制的另一种特性。 比利时佛兰德斯VIB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家Dirk Inze说:“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看起来很有希望。”Corteva农业科学公司已经向美国农业部(USDA)申请批准新的高产杂交品种。(虽然zmm28及其启动子在玉米中自然存在,但它们是使用被USDA监管的一种生物技术配对的) Habben估计,这项新技术大概需要6到10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世界各国的正式批准。Inze说,相关的调控基因很有可能提高其他谷物的产量。 玉米的大规模田间示范“强化了我们的信念,即如果我们处理得当,内在产量是可以提高的”。Wang说,“这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灵感。”
  • 《【人民日报】文安邦 为三峡生态寻找最优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14
    • “这群人,不会种地。”说起科研站的科学家,老农们直摇头,“好端端的平地,干嘛改成大斜坡?雨水不够,也不用拿着水龙头冲啊?”   位于重庆忠县石宝镇新政村的这个科研站,叫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环境研究站,2007年由重庆忠县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共建。这群“不会种地”的科学家,在这里已经待了多年。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优化三峡库区生态的实践方案:坡耕地整治新方、消落带难题的生态重建新解法等等。   1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成为新政村的“新村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文安邦,就是这里的第一批“新村民”之一。   “找到生态和农业之间的平衡点”   在长江上游的坡耕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少会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种树效果最好,但农民吃什么?”文安邦说,科研站成立不久,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也随之启动。“一要控制水土流失,二要促进农民增收,第三,改造成本不能高,劳动生产效率却要提高。”文安邦说,“我们要找到生态和农业之间的平衡点。”   科研站后院的一大片坡地正是为此而建。初看这片坡地,记者和新政村的老农们产生了同样的疑惑:为啥有的高有的低?同样种玉米,为啥有的繁茂,有的叶子都枯了?   “我们不是研究农业,是在模拟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情况。”文安邦说,坡耕地经雨水冲刷会形成细沟,条件不同,形成的沟千差万别。细沟的构造与水土流失率联系紧密。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文安邦与同事贺秀斌带领团队,精准设计坡式梯地的参数与植物篱的宽度和空间布设,研发出了“坡式梯地+地埂经济植物篱”技术,让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了合理控制,耕地抵御季节性旱涝灾害的能力也提高了。   “在一些省份的水土保持规划里,我们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文安邦说,与传统梯田改造方式相比,改造成本从每亩3000元减少到了1800元。此外,地里增种了经济植物篱,每亩地每年可以让农民多挣300—500元。   “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也体现在库区现场”   从重庆市区到忠县,要驱车3个小时。下了高速去新政村,还要经过1个小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一个科研站,为何要建在这么偏远的村落?“新政村刚好位于三峡库区中部。地质、地貌、土壤和农业活动等在三峡库区都具有代表性。”文安邦介绍,“我们做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示范建设。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也体现在库区现场。”   谈及消落带的治理,文安邦说,“水位半年涨、半年落,库区沿岸形成了30米高差的消落带,面积达349平方公里,岸线长5578公里,植物一般很难在此生存。消落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将直接影响到库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和水资源安全。”为此,科研站与相关部门签订了长期的消落带治理科研合作协议,并在15公里长的消落带内进行试验示范。   “不是说找到合适的植物就能解决问题,像医生看病要把脉,我们也要进行系统观测:侵蚀的问题在哪儿、适宜的植物有哪些?”文安邦仔细分析后发现,消落带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土壤侵蚀作用力复杂,包括涌浪侵蚀、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崩塌和蠕滑,其中以崩塌和涌浪侵蚀最为突出。   既要固持土壤、改善植被生存环境,又要控制产生最少的二次生物污染,还要寻找尽量低成本、高效益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目前,消落带的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1000多亩的河岸上,柳树、野古草等10多种精心挑选出来的植物,以因地制宜的模式配置种植,形成了不同的消落带治理模式。   “地学很复杂,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项技术的应用。比如减少面源污染,我们使用了村落沼气消化技术、坡耕地秸秆还田的节肥增效技术、村镇生活废水生态净化系统……”文安邦介绍,“最终能配置成为一个完整的净化系统,形成合力,保证从支流流出的水质能达到Ⅱ类。”   “灵机一动难题就迎刃而解的事情,几乎不存在”   记者在科研站一楼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拿着擀面杖使力气,案板上没有面,她碾的全是泥块。文安邦指着碾好的细土说,“这也是我们目前的一大研究方向。通过对塘库淤积泥沙的分层分析,了解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动事件。”   “通过淤积泥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流域什么时候大力发展了养殖业、什么时候‘坡改梯’,还能了解这些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文安邦说,“这些成果可以为一个区域未来规划、土地利用和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文安邦说,地学科目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为一个课题在偏远的山村待上数年是很平常的事情,“灵机一动难题就迎刃而解的事情,几乎不存在”。   夜深了,新政村陷入静默,星辰隐约可见,一旁的稻田里不时传来几声蛙鸣与虫声。工作人员说,过几天,又有一大批研究人员来站里常驻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