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安邦 为三峡生态寻找最优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14
  • “这群人,不会种地。”说起科研站的科学家,老农们直摇头,“好端端的平地,干嘛改成大斜坡?雨水不够,也不用拿着水龙头冲啊?”

      位于重庆忠县石宝镇新政村的这个科研站,叫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环境研究站,2007年由重庆忠县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共建。这群“不会种地”的科学家,在这里已经待了多年。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优化三峡库区生态的实践方案:坡耕地整治新方、消落带难题的生态重建新解法等等。

      1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成为新政村的“新村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文安邦,就是这里的第一批“新村民”之一。

      “找到生态和农业之间的平衡点”

      在长江上游的坡耕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少会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种树效果最好,但农民吃什么?”文安邦说,科研站成立不久,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也随之启动。“一要控制水土流失,二要促进农民增收,第三,改造成本不能高,劳动生产效率却要提高。”文安邦说,“我们要找到生态和农业之间的平衡点。”

      科研站后院的一大片坡地正是为此而建。初看这片坡地,记者和新政村的老农们产生了同样的疑惑:为啥有的高有的低?同样种玉米,为啥有的繁茂,有的叶子都枯了?

      “我们不是研究农业,是在模拟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情况。”文安邦说,坡耕地经雨水冲刷会形成细沟,条件不同,形成的沟千差万别。细沟的构造与水土流失率联系紧密。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文安邦与同事贺秀斌带领团队,精准设计坡式梯地的参数与植物篱的宽度和空间布设,研发出了“坡式梯地+地埂经济植物篱”技术,让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了合理控制,耕地抵御季节性旱涝灾害的能力也提高了。

      “在一些省份的水土保持规划里,我们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文安邦说,与传统梯田改造方式相比,改造成本从每亩3000元减少到了1800元。此外,地里增种了经济植物篱,每亩地每年可以让农民多挣300—500元。

      “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也体现在库区现场”

      从重庆市区到忠县,要驱车3个小时。下了高速去新政村,还要经过1个小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一个科研站,为何要建在这么偏远的村落?“新政村刚好位于三峡库区中部。地质、地貌、土壤和农业活动等在三峡库区都具有代表性。”文安邦介绍,“我们做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示范建设。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也体现在库区现场。”

      谈及消落带的治理,文安邦说,“水位半年涨、半年落,库区沿岸形成了30米高差的消落带,面积达349平方公里,岸线长5578公里,植物一般很难在此生存。消落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将直接影响到库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和水资源安全。”为此,科研站与相关部门签订了长期的消落带治理科研合作协议,并在15公里长的消落带内进行试验示范。

      “不是说找到合适的植物就能解决问题,像医生看病要把脉,我们也要进行系统观测:侵蚀的问题在哪儿、适宜的植物有哪些?”文安邦仔细分析后发现,消落带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土壤侵蚀作用力复杂,包括涌浪侵蚀、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崩塌和蠕滑,其中以崩塌和涌浪侵蚀最为突出。

      既要固持土壤、改善植被生存环境,又要控制产生最少的二次生物污染,还要寻找尽量低成本、高效益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目前,消落带的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1000多亩的河岸上,柳树、野古草等10多种精心挑选出来的植物,以因地制宜的模式配置种植,形成了不同的消落带治理模式。

      “地学很复杂,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项技术的应用。比如减少面源污染,我们使用了村落沼气消化技术、坡耕地秸秆还田的节肥增效技术、村镇生活废水生态净化系统……”文安邦介绍,“最终能配置成为一个完整的净化系统,形成合力,保证从支流流出的水质能达到Ⅱ类。”

      “灵机一动难题就迎刃而解的事情,几乎不存在”

      记者在科研站一楼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拿着擀面杖使力气,案板上没有面,她碾的全是泥块。文安邦指着碾好的细土说,“这也是我们目前的一大研究方向。通过对塘库淤积泥沙的分层分析,了解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动事件。”

      “通过淤积泥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流域什么时候大力发展了养殖业、什么时候‘坡改梯’,还能了解这些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文安邦说,“这些成果可以为一个区域未来规划、土地利用和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文安邦说,地学科目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为一个课题在偏远的山村待上数年是很平常的事情,“灵机一动难题就迎刃而解的事情,几乎不存在”。

      夜深了,新政村陷入静默,星辰隐约可见,一旁的稻田里不时传来几声蛙鸣与虫声。工作人员说,过几天,又有一大批研究人员来站里常驻研究了。

相关报告
  • 《人民日报: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7日08:49   日前,由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编制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京发布。《公报》在评估2017年天气气候和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典型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区的气象影响评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0%,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全国植被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比2000—2012年均值分别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2017年全国有11省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第二。但是,2017年我国区域性气象灾害影响仍较为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高温干旱影响植被正常生长,植被生态质量偏差。   从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力促进了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比2000—2012年均值提高了9.1%;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陕西、重庆、安徽、广西位于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   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的气象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等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7日14版 记者:赵贝佳 责任编辑:包宁)
  • 《人民日报:让电更“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发展清洁能源,对降低碳排放起着积极作用。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502项系统调试顺利完成,2020年12月30日,青豫直流工程经受住了全电压、全电流以及过负荷的运行考核,正式进入±800千伏全电压运行状态,这也是我国发展运用特高压输电技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次重大创新。一边是能源资源丰富的青海,一边是用能需求巨大的河南,青豫直流工程就这样搭建起青海能源外送的桥梁。   搭建外送通道,让更多地区用上青海“绿电”   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力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2020年5月9日至8月16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5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6.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6万吨。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为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也是全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输电大通道。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1563公里。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副主任李庆军介绍,截至2020年12月31日,青豫直流工程已累计向河南输送“绿电”34.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原煤消耗1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3万吨。这一能源大动脉,不仅让河南用上了青海的清洁能源,还辐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2020年7月至8月,湖北、江西经青豫直流工程购电7600万千瓦时。   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   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我国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0年8月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3.6亿千瓦、2.2亿千瓦、2.2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   同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2020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市成功并网发电。这台目前单机容量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距海平面约115米,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3.7个标准足球场——据介绍,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可满足2万个三口之家的用电需求,减少燃煤消耗1.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35万吨。   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9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96%。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抓手。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成为我国能源增量的主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认为。   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在2020年召开的“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专家卢强表示:“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生产成本,通过引导科研主体技术研发与创新实验,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转化,激发技术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同时还应该搭建共享清洁能源平台,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最大化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白皮书显示,推动清洁能源减碳,还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特点,搭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促进供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