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延续平稳回升态势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9
  • 财政部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71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1亿元,同比增长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5610亿元,同比增长14.8%。

    据介绍,除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外,当期财政收入增速还受到留抵退税、部分税收错期入库等特殊因素影响。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约4%,延续平稳回升态势。

    数据显示,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18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0196亿元,同比增长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22亿元,同比增长6.9%。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52121-1.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局:全国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0
    • 2020年7月17日,国家能源局举办三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能源生产消费有关情况,介绍国家能源局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工作成效。 国家能源局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全国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 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做好能源发展改革工作,为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有力作用。 一、全国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 从消费侧看,进入二季度,能源消费量明显回升,电力和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长,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成品油消费逐步回暖。用电量较快增长,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6.5%,从4月份起,用电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速逐月提高,由4月份的0.7%回升到5月份的4.6%、6月份的6.1%,上半年累计用电量同比下降1.3%,比一季度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二产用电自二季度开始明显回暖,4月份、5月份、6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3%、2.9%、4.3%,比一季度增速分别提高10.2、11.7、13.2个百分点,对当月用电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135%、45%、51%,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主力;三产用电受疫情冲击较大,但5月份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增速3.6%,6月份用电增速进一步提高到7%;一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今年以来持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8.2%和6.6%。用气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天然气消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一季度同比小幅下降,之后稳步回升,二季度同比增速比一季度提高约4.5个百分点。成品油消费趋势逐步向好,一季度同比下降18.7%左右,4月份以来,工业开工率提高、居民出行增多带动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需求,二季度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速比一季度提高约6个百分点。 从生产侧看,国家能源局组建工作专班,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组织煤电油气企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供应,有力保障重点地区、重点场所能源需求,确保能源供需衔接有序。煤炭产量稳步增长,进入二季度,煤炭生产延续3月下旬以来良好态势,日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上半年,煤炭产量18.1亿吨,同比小幅增长0.6%。油气产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原油产量9715万吨,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9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发电和电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确保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稳定供应。上半年,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5.3%,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好转,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6.1%、97.9%,同比上升0.8、0.3个百分点。 二、电力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1.积极推进重大输电通道工程规划建设。国家能源局协调电网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复工复产,重点推进蒙西至晋中、张北至雄安、驻马店至南阳特高压交流工程,张北柔性直流工程,青海至河南、雅中至江西、陕北至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云贵互联通道工程等重大电网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张北柔性直流工程、云贵互联通道工程已建成投产,其余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上述项目总投资约1042亿元,今年拟安排投资约284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合作协议签订工作,并于今年上半年组织签订了酒泉至湖南、陕北至湖北输电通道中长期合作协议,稳定各方预期,确保输电通道长期稳定高效送电。 2.积极完善各省(区、市)主网架规划建设。根据《电力规划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了2020年全国电网主网架规划调整工作,预计年内可实现新开工主网架项目124项,总投资约746亿元。其中,今年4月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2020年电网主网架规划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新增开工对主网架影响较大的项目81项,投资约679亿元;由各省(区、市)统筹安排的对主网架影响较小的项目43项,投资约67亿元。 3.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督促实施,积极支持充电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充电服务平台整合发展;鼓励开展V2G等新技术应用,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充电智能化水平;加快解决居民小区有序充电、老旧小区充电设施建设难、充电设施安全隐患等热点问题,切实提升充电保障能力。 三、油气勘探开发态势良好 1.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确保中俄东线中段工程2020年11月底前建成投产。加快推进2020年度天然气领域管道、储气库和LNG接收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安排16.9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方储气能力建设,督促相关地方加快推进2018年和2019年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环渤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储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 2.确保上下游建设投资平稳。石油企业积极克服疫情、超低油价的双重影响,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生产建设投资,持续强化上游投资力度,确保国内油气增储上产。 四、煤矿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拉动作用,督促各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要求,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组织相关企业加快煤矿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动在建和新开工大型煤矿项目建设。组织重点地区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汇总建设煤矿复工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协调煤矿复工存在的问题,目前复工复产率达92.1%。
  • 《科学评估环保督察对财政收入的正效应》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1-08
    • 中央环保督察并不是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推动因素。相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环保督察执法的常态化具有规范效应,可以增加税基,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优质大企业盈利能力,拉动工业环保投资需求,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2016年7月~2017年9月,四轮中央环保督察在全国铺开,力度空前。市场在享受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开始担忧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影响。从一般的经济学逻辑来看,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开展,高污染企业会限产、停产,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缺乏整治高污染企业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来看,财政收入增长率确实在2016年达到最低点,只有4.5%,这似乎印证了大家的担忧。   然而,中央环保督察真的对财政收入有这么大影响吗?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四轮中央环保督察不仅在短期没有影响财政收入,从长期看反而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全国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主要受经济增速下滑和营改增减税效应的影响。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不断下滑,2016年达到最低点,这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趋势相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下滑也是中期趋势,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税制改革。2016年5月,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减税效应明显。仅在2016年5月~12月就减税4889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3.1%。由此可见,经济增速下滑和营改增减税效应这两项因素是驱动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其次,中央环保督察针对的对象,大多数是不纳税或纳税少的“散乱污”企业,对税基影响不大。   严厉的环保督察有助于规范这类企业的经营,还可能增加税基,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四轮中央环保督察以及正在开展的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治理无望的“散乱污”企业直接关停取缔;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督促企业在装备工艺、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升改造;三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进驻工业园区的“散乱污”企业,统一入园管理。   从河北省数据来看,“散乱污”企业整治以关停取缔为主。2017年1月~11月,全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9万家,关停取缔6.9万家,约占总排查出“散乱污”企业数量的63%。如果被关停取缔的这6.9万家企业都是纳税企业,那肯定会严重影响河北省的财政收入。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工商执照,也没有税证。比如在生产方式简单的废旧塑料加工、铸造、标准件、胶合板等行业中,这些企业利用各种方式规避征税,一直游离在征税范围之外。仅河北省某县排查出的“散乱污”企业中,不纳税企业竟然占到88%左右。   另外,对于整治的其他两种手段,通过提升改造和迁入园区,使企业各项手续进一步规范,纳税手续也更加合规,之前规避缴税的企业也开始纳税,可在一定程度增加税基。2017年1月~10月,河北省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2016年,税收收入完成1939亿元,同比增长12.1%。从这个角度来看,环保督察的规范效应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   再次,通过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可以提高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环保设施完备的优质大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进一步通过这些税收中坚力量提高税收。   以前由于环保标准执行不太严格,钢铁、化工这些行业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生产效率低、无环保设备或配置较低的中小企业凭借节省环保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与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大企业进行竞争,挤压其利润空间。一些“散乱污”企业的环保成本基本等于零,导致同样一个产品,违法企业的实际成本很低。   在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之后,这些低效率、高污染的中小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一直执行高环保标准的优质企业将会获得更高利润。而这些优质大企业通常也是相对规范且稳定的税源,随着盈利改善,纳税额也会增加。因此,长期来看,环保督察带来的市场主体优化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最后,从全行业角度来看,环保督察执法强制高污染企业设备全面升级,会刺激环保等绿色产业需求增加,进而提高这些行业的税收收入。   通过中央环保督察,推动钢铁、煤炭和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用于污染治理,这对环保企业来说是一种重大利好。从今年上半年股市环保板块表现中可以看出端倪,环保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5.09%,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在短期内,工业环保投资需求会迅速增加,从而对经济和财政收入有拉动贡献。   综合来看,中央环保督察并不是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推动因素。相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环保督察执法的常态化具有规范效应,可以增加税基,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优质大企业盈利能力,拉动工业环保投资需求,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评估环保督察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全方位来看。可以确信的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强化环保督察且常态化的政策没有影响地方财税收入,政府和市场可以消除“环保督察减少财政收入”的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