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环保督察对财政收入的正效应》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01-08
  • 中央环保督察并不是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推动因素。相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环保督察执法的常态化具有规范效应,可以增加税基,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优质大企业盈利能力,拉动工业环保投资需求,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2016年7月~2017年9月,四轮中央环保督察在全国铺开,力度空前。市场在享受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开始担忧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影响。从一般的经济学逻辑来看,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开展,高污染企业会限产、停产,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缺乏整治高污染企业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来看,财政收入增长率确实在2016年达到最低点,只有4.5%,这似乎印证了大家的担忧。

      然而,中央环保督察真的对财政收入有这么大影响吗?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四轮中央环保督察不仅在短期没有影响财政收入,从长期看反而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全国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主要受经济增速下滑和营改增减税效应的影响。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不断下滑,2016年达到最低点,这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趋势相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下滑也是中期趋势,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税制改革。2016年5月,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减税效应明显。仅在2016年5月~12月就减税4889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3.1%。由此可见,经济增速下滑和营改增减税效应这两项因素是驱动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其次,中央环保督察针对的对象,大多数是不纳税或纳税少的“散乱污”企业,对税基影响不大。

      严厉的环保督察有助于规范这类企业的经营,还可能增加税基,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四轮中央环保督察以及正在开展的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治理无望的“散乱污”企业直接关停取缔;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督促企业在装备工艺、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升改造;三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进驻工业园区的“散乱污”企业,统一入园管理。

      从河北省数据来看,“散乱污”企业整治以关停取缔为主。2017年1月~11月,全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9万家,关停取缔6.9万家,约占总排查出“散乱污”企业数量的63%。如果被关停取缔的这6.9万家企业都是纳税企业,那肯定会严重影响河北省的财政收入。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工商执照,也没有税证。比如在生产方式简单的废旧塑料加工、铸造、标准件、胶合板等行业中,这些企业利用各种方式规避征税,一直游离在征税范围之外。仅河北省某县排查出的“散乱污”企业中,不纳税企业竟然占到88%左右。

      另外,对于整治的其他两种手段,通过提升改造和迁入园区,使企业各项手续进一步规范,纳税手续也更加合规,之前规避缴税的企业也开始纳税,可在一定程度增加税基。2017年1月~10月,河北省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2016年,税收收入完成1939亿元,同比增长12.1%。从这个角度来看,环保督察的规范效应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

      再次,通过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可以提高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环保设施完备的优质大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进一步通过这些税收中坚力量提高税收。

      以前由于环保标准执行不太严格,钢铁、化工这些行业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生产效率低、无环保设备或配置较低的中小企业凭借节省环保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与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大企业进行竞争,挤压其利润空间。一些“散乱污”企业的环保成本基本等于零,导致同样一个产品,违法企业的实际成本很低。

      在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之后,这些低效率、高污染的中小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一直执行高环保标准的优质企业将会获得更高利润。而这些优质大企业通常也是相对规范且稳定的税源,随着盈利改善,纳税额也会增加。因此,长期来看,环保督察带来的市场主体优化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最后,从全行业角度来看,环保督察执法强制高污染企业设备全面升级,会刺激环保等绿色产业需求增加,进而提高这些行业的税收收入。

      通过中央环保督察,推动钢铁、煤炭和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用于污染治理,这对环保企业来说是一种重大利好。从今年上半年股市环保板块表现中可以看出端倪,环保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5.09%,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在短期内,工业环保投资需求会迅速增加,从而对经济和财政收入有拉动贡献。

      综合来看,中央环保督察并不是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推动因素。相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环保督察执法的常态化具有规范效应,可以增加税基,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优质大企业盈利能力,拉动工业环保投资需求,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评估环保督察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全方位来看。可以确信的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强化环保督察且常态化的政策没有影响地方财税收入,政府和市场可以消除“环保督察减少财政收入”的恐惧症。

相关报告
  • 《国家海洋局:完善督察长效机制 适时开展海洋环保督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5
    • 根据1月21日全国海洋工作会议,2018年国家海洋局将开展围填海专项督察“回头看”,对3~4个省(区、市)开展例行督察。同时,适时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养殖用海专项督察;加大对地方政府相关审批事项的审核督察力度。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今年将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取消区域建设用海、养殖用海规划制度,已批准的,停止执行。强化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硬约束,原则上不再审批一般性填海项目,年度计划指标主要用于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重大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国防建设等4类用海,且不再分省下达。实施围填海“空间”限批和“用途”限批,加强围填海的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严格海域使用论证评审。   强化海域管理和海岸线保护。制定海域使用权转让等管理办法。施行《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调整方案》。沿海省(区、市)要制定自然岸线保护年度计划,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不达标的省(区、市)一律不得新申请用海。在浙江、广东开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出让试点,建立开发利用后评估制度。开展海岛生态和发展水平评价、海岛物种登记、领海基点岛礁修复试点,加强海岛岸线保护。推动南海珊瑚礁研究中心和晋卿岛珊瑚礁生态修复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西沙、南沙岛礁生态建设能力。   在渤海等重点海域率先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湾长制”配套制度和标准。开展陆源入海污染源补充调查,出台整治工作监督管理意见,以地市为单元编制方案并开展整治。实施近岸海域水质考核制度,实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上排污许可制度,研究建立海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编制实施海洋垃圾(微塑料)防治国家行动计划。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发布实施《海洋生态红线监督管理办法》。围绕生态保护和权益维护,新划定一批海洋保护区,持续开展海洋保护区专项检查。出台滨海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并开展监测评价。制定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及技术标准,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018年国家海洋局还将全面深化依法治海实践,完善海洋督察长效机制。完善《海洋基本法》草案,加快推进南极立法。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制度。推进海洋科学调查管理、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等立法进程,探索海岸带管理、海洋灾害防御、渤海区域保护等立法工作。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修订研究。   同时,加强海洋行政执法。围绕海岸线保护、围填海管控、“湾长制”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等重点,强化行政执法。组织开展“海盾2018”、“碧海2018”、北戴河海洋环境保护、无居民海岛保护、深海大洋行政执法、渔业执法等专项行动,实现重大用海项目执法检查全覆盖。组织开展全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定期巡航检查。此外,研究编制海洋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继续开展海洋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海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完善海洋行政复议、应诉、听证工作制度。
  • 《财政部:2022可再生能源补贴支出不及预期,2023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8
    •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2023年要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摘要如下: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回顾过去五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 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六)加强财会监督。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