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农蚁如何帮助解决我们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9-27
  • 在过去的六千万年中,真菌生长的蚂蚁一直在种植真菌作为食物。 在种植这些真菌时,他们成功地依靠细菌产生的抗菌成分保护作物免受其他种类的寄生真菌侵害。 现在,发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杂志上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寻找这些蚂蚁,以寻找阻止或减缓目前对现代医学构成重大威胁的抗生素抗性演变的新方法。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研究学院的马西米利亚诺·马瓦西(Massimiliano Marvasi)说:“反细菌联盟似乎能够以某种方式回避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这使我们假设,不断发展的抗菌化合物变异体的有效混合物是最有可能解释这种动态的模型。”

    Marvasi的团队一直在研究环境中多重耐药性病原体的适应性。在探索这一点时,新评论的第一作者Ayush Pathak建议他们将他们在其他环境(包括诊所)中所看到的与在普通蚂蚁的真菌花园中所发生的进行比较。

    在临床环境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会迅速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但是蚂蚁没有这个问题。问题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说,蚂蚁成功的秘诀可能是因为它们所结合的细菌依赖于抗菌剂,这种抗菌剂在结构和组合上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细微变化。通过在选择性压力下基因簇的存在而实现的这一令人惊讶的元素,使与蚂蚁相关的细菌产生了千变万化且不可预测的抗菌剂。结果,即使在数百万年的过程中,寄生真菌也变得难以抵抗。

    研究人员说,这些蚂蚁的例子表明,混合和连续施用已知抗生素的轻微结构变异的混合物可能会有望成为解决临床耐药性的一种手段。 随着新分子和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发展,他们认为这种策略现在应该在实验室中进行评估,并最终在临床中进行评估。

    Marvasi说:“我认为开发有效的策略来混合细微的抗生素变体可以为旧抗生素带来新的活力。”

    研究人员说,下一步是研究选择压力对产生抗生素变体的细菌基因簇的影响。 Pathak说:“在基因水平上对这种关系及其协同进化过程的更好理解将补充新的策略,以对抗耐药性的上升以及潜在地产生新的抗生素化合物。”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6日

相关报告
  • 《抗生素耐药性阻断剂:重新改变的抗生素能否填补抗生素发现空白》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8-04-17
    • 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担忧日益加剧,需要新的抗生素,特别是针对Gram阴性细菌的抗生素。然而,即使能够克服科学上的障碍,但获得足够数量的此类抗生素也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现有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能够破坏抗生素耐药性,即通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与耐药抗生素一起使用。几种目前不具有抗菌适应症的上市药物可以直接杀死细菌,与现有抗生素联合使用时能够减少抗生素的最小抑制浓度,或者通过影响宿主先天免疫,特别是通过改变炎症和自噬来调节宿主防御。本文讨论了这种抗生素耐药性断路器如何有助于减少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并分析了进一步调查的优先名单。
  • 《解决细菌耐药性新尝试:免疫+抗生素组合拳》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1
    • 利用人体免疫力已被证明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美国宾州Lehigh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用同样的思路来辅助现有抗生素治疗耐药菌。 目前,世界上有数百万人被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superbugs)所感染,每年约70万人死于耐药性感染。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急需研发新型抗生素来抵抗超级细菌的入侵。其中作为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革兰氏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耐药菌。 Lehigh大学生物化学副教授Marcos Pires博士领导的团队将抗原表位(可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与多粘菌素B(polymyxinB,一种colistin)连接起来,创建了他们称之为“细菌免疫治疗”或“免疫抗生素”的新型组合产物去抵御耐药菌。其中“多粘菌素B”可与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类A特异性结合,而“抗原表位”可以引发免疫反应。试验结果显示,该产物可以在人体血清内杀死大量的大肠杆菌,同时可以在活体宿主中结合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面上。这一结果于近期发表在《Journal Cell Chemical Biology》上。此外,他们还与Lehigh大学Wonpil Im教授的团队合作,通过计算生物物理学的方法研究抗生素与细菌膜的相互作用,建设了一个阐明免疫反应发生后细胞表面变化的模型。 Pires教授团队过去曾经将人体可识别的抗原与D-氨基酸接合在一起。革兰氏阳性菌合成外膜时会使用这些改装过的、连接抗原的D-氨基酸,进而可以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但对于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这些革兰氏阴性菌来说就没那么容易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膜有一层额外保护,使得他们难以被杀死,同时这些细菌也在不停进化,造成抗生素失效,让抵抗这类细菌变得愈加困难。 例如,在2016年的全球抗生素危机中,美国发现了第一种具有MCR-1基因的大肠杆菌感染,这种基因使得大肠杆菌对colistin产生抗性,这一最后抗生素防线失效。 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如何对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自我保护,例如一个基因泰克(Genentech)团队也在通过免疫学的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设计了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BamA(β-barrel assembly machine,β-桶蛋白组合酶)结合。BamA可以帮助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β桶蛋白(β-barrel proteins)的折叠和嵌入整合。拮抗BamA则可以抑制细胞膜β桶蛋白的折叠,导致周质应激压力,破坏外膜完整性,进而杀死细菌。基因泰克的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PNAS》上。 Pires博士表示:“试验结果说明这一合成产物可以在杀死细菌的同时引发免疫反应,利用这样的组合拳击毙难以杀死的细菌,我们相信这样的方法很有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体内研究。” 接下来,Pires博士的团队计划在复杂动物中进行体内研究,他们也在考虑类似基因泰克团队的方法,即不但利用人体自由的免疫反应,同时要加入互补的外源单克隆抗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