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巨头储能战况升级 磷酸铁锂迎来新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7
  • 近年来我国电化学储能的占比在不断上升。特别是2020年三大运营商5G投入相比2019年成倍提高,随着5G基站储能市场的爆发,预计将会带来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

    巨头们之间的竞争总是全方位的。进入2020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频放大招,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展开正面厮杀的同时,在另一个战场——储能领域也将战况不断升级。

    先来看,财大气粗宁德时代的排兵布阵。7月21日,宁德时代与闽投配售电公司合作的储能微网项目一期正式通过竣工验收;6月29日,与中天宏信签订协议就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等达成合作;3月,与国网综能成立新疆国网时代储能合资公司;2月,宣布拟投资逾300亿元,扩产宁德湖西、江苏时代、四川时代和宁德车里湾等项目,其中155亿元涉及储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再看宁德时代的老对手比亚迪,近期在储能领域也是动作不断。近日,比亚迪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共同为电源侧储能场景打造最优的储能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而就在此之前不久,青海省委相关领导在西宁与比亚迪副总裁何龙座谈,就投资发展储能发电项目进行对接交流,对比亚迪有意愿在青投资发展储能发电项目表示欢迎。

    而在技术、市场领域皆坚持多元化路线的亿纬锂能,近年来在储能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开花结果。4月29日,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产品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亿纬锂能与中天科技、海四达、双登集团、南都电源、雄韬电源等8家企业中标,获得5G基站储能订单。而就在此之前几天的4月25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亿纬动力拟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6GWh的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

    实际上,今年在储能领域发力的远不止以上这些企业。与亿纬锂能同时中标中国移动5G基站项目的南都电源,在7月14日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募资不超14.16亿元,用于年产2000MWh 5G通信及储能锂电池建设等项目。

    应用条件日益成熟

    储能一直被业内大佬看作是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蓝海。早在2016年,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就曾表示,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动力电池,甚至可以用万亿这样的产值来衡量。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一直未能起量。实际上,回溯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可以窥得一二。宁德时代正式涉足储能的时间要早于动力电池。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的前身ATL就中标了当时备受瞩目的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项目,中标的为4MW×4h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

    但是直到2018年,宁德时代才开始设立储能事业部,将储能列为重点发展业务。在此之前,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战绩要远逊于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表现。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锂电池在技术、成本上还缺乏足够支撑优势,同时当时储能的市场环境未成熟,

    “储能市场的核心逻辑是成本下降驱动储能产品大规模应用。”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锂电池企业进入,储能技术有望实现快速迭代,成本或将持续下降,储能市场也将迎来快速成长周期。

    正如业内分析所指出的,成本下降是推动市场和应用的一个原动力,而中国的储能成本更是全球储能产业成本下降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动力电池的规模化发展已经带动了储能系统成本的快速下降,到2020年在规模效应的拉动下,电池平均成本可以再降低10%,这为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政策层面,储能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印发的《2019-2020年储能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储能要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国内各省份也纷纷出台了储能发展支持政策。

    技术、成本、政策环境等综合因素的成熟,促使储能的春天加速到来。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频繁发力储能也是基于此现实基础。

    磷酸铁锂迎来新机遇

    从应用端来看,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对电池的性能要求有很大不同,储能用电池要求寿命更长,更安全,而汽车用动力电池在安全的基础上要求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功率特性更好。从电池类型上来讲,寿命更长、更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储能比较适合,且技术十分成熟。

    一般而言,储能领域应用的锂电池,一般要求循环次数大于3500次,即商家对储能锂电池的寿命需求为大于10年。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次数远高于铅酸蓄电池和三元电池,循环次数可达7000次以上。而且,目前磷酸铁锂电芯价格约为0.6/Wh,随着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探以及技术进步,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越来越高,未来有望成为储能的主要电池供应方向。

    近年来我国电化学储能的占比在不断上升。特别是2020年三大运营商5G投入相比2019年成倍提高,随着5G基站储能市场的爆发,预计将会带来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据预测,2020年新建及改造的5G基站对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将达10GWh。

    国信证券认为,随着国内电网侧改革及政策的支持,我国储能的拐点就在眼前。到202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用户侧储能可实现平价,储能市场空间可达6500亿元。到203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元以上。

    未来,磷酸铁锂电池将大显身手。

相关报告
  • 《国内电网储能爆发将拉动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17
    •   现如今, 锂电池已经成为国内储能尤其是电网储能应用的主流, 最迟2020年储能将会在一两个细分市场实现真正大规模爆发。预计到2020年, 锂电储能在发电侧和电网侧的总需求量为8GWh。   根据调研发现, 配合国家电力改革以及电网集团为缓解自身供电压力, 以变压器端的输 (配) 电侧储能、工商业端的用户侧储能为主的电网储能项目需求增加, 根据今年多个电网储能招标及实施项目来看, 应用锂电池配套的储能系统已经成为电网集团、运营商的主流选择。   目前, 国内应用于储能端的锂电池还是以磷酸铁锂系为主此次, 国内电网储能需求爆发, 这将直接拉动磷酸铁锂电池需求。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电网储能需求的爆发为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磷酸铁锂电池提供了一条去产能的出路; 二是随着近年来, 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发展, 磷酸铁锂电池相比铅酸、铅炭电池有着性价比优势。   电网储能正在拉动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目前,不少签获储能项目的锂电池企业囿于动力和储能产能同时开工“忙不过来”,业内中小锂电池企业纷纷寻求代工合作。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电网储能将为磷酸铁锂电池赢来一个新的市场突破口。
  • 《锂电技术升级加速新趋势新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25
    • 2022年锂电技术为重要方向,龙头引领技术升级,龙头优势进一步提升。2022年原材料价格高企,锂电成本压力大,技术创新为降本手段。 宁德时代围绕电池能量密度、快充、安全、成本,从电化学体系升级和结构创新两方面布局,技术储备深厚,支撑后续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预计从材料体系升级+封装形式改进两方面来看, 2022年技术进步加速,超高镍+锰铁锂+硅碳负极+碳纳米管+LIFSI等材料加速渗透,4680大圆柱2022年装机交付,远期规划庞大,2023年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有望落地,带动行业结构性需求增量。 电化学体系升级以正极为核心,超高镍化与锰铁锂化为趋势。三元高镍化大势所趋,2021年份额已提升至40%,且2H22海外车企纯电动化平台推出,高镍占比提速。 23年超高镍正极将大规模量产,电池端宁德、材料端容百率先布局。磷酸锰铁锂为磷酸铁锂升级方向,具备铁锂优势同时,可提升能量密度20%,但导电性差、工艺难,壁垒高,目前电池端宁德、材料端德方进展较快,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大规模量产,此外宁德时代提出M3P新技术路线,我们预计成为未来新方向。 同时正极升级将带动配套的负极(高电压、硅基化)、电解液(新型锂盐添加剂)、隔膜(轻薄化)、铜箔(轻薄化、PET新技术)、导电剂(碳管占比提升)。 结构体系创新以大容量、高集成化为趋势,4680电池、CTP/CTC技术及刀片电池为主要方向。 结构创新以大容量、高集成为核心,4680、CTP、CTC等为方向;4680大圆柱电池2022年Q1特斯拉已成功量产落地,大圆柱将带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碳纳米管导电剂+大圆柱结构件+新型锂盐需求。CTP技术无模组化,可提高能量密度20%、降本10%,2021年宁德、比亚迪已成熟推广,宁德时代CTP3.0、4.0技术开发中,将推动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CTC有望2025年量产,增强电池企业对整车厂话语权。 钠电池技术已成熟,宁德时代2023年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技术成熟仍需5-10年。新电池技术路线方面,钠电池稳步推进,短期为补充,半固态固态为长期方向。 钠离子电池成熟后较锂电池成本优势凸显,将应用于储能等领域,为锂电补充,且在碳酸锂价格高企情况下,钠离子电池推进加速,宁德时代预计2023年大规模生产。 半固态、固态电池为下一代锂电技术方向,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我们预计2030年后技术有望成熟,龙头均抢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