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开启量产倒计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3
  • 2月24日,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全固态电池路测,此次测试车搭载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50瓦时/千克。作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固态电池行业不断升温,多家企业密集更新量产时间表。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预计,“全固态电池2027年开始装车验证,真正形成规模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时间,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

      掀起争抢研制热潮

    固态电池并非一项全新技术。

    丰田汽车早在2006年便已开展固态电池研发工作,近期宣布将于2026年小批量试产,2030年后将大规模生产;本田汽车宣布2025年1月起试生产纯电动汽车全固态电池;日产计划今年开始在横滨工厂试生产固态电池,到2028年推出配备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

    在固态电池上抢跑的日系车企,已然靠近量产的边界。形势紧迫,国内电池制造商和汽车企业纷纷启动加速模式。

    宁德时代2024年公布3项固态电池专利,并且透露了“2027年小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的时间表。据了解,宁德时代已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正进行工艺优化与产品验证,若能在这一阶段解决安全和性能难题,接下来就能进入生产技术探索阶段。

    华为在去年年底公布了一项最新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名称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欧阳明高表示,“2024年是中国全固态电池的里程碑年份,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申请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华军介绍,比亚迪2013年开始全固态电池研发,已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和产线建设。预计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新能源车企也在紧追慢赶。广汽埃安宣布将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率先搭载于旗下高端品牌昊铂;奇瑞汽车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上车,2027年规模化量产;上汽集团宣称2026年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交付,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实现量产交付;长安汽车计划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

    随着固态电池风口渐盛,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上桌”。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说,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目前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千克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在未来2年至3年内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

    技术路线逐渐聚焦

    固态电池之所以至今未成为主流技术方案,并非企业们“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固态电池采用全新结构和材料,其生产工艺、材料体系更加复杂,成本也高出不少。

    “固态电池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还需解决诸多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分析,挑战主要来自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匹配性,并构筑相容稳定的固固界面。在材料方面,寻找合适的固态电解质是关键。理想状态下的固态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另外,界面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

    除了技术和工艺外,成本高的问题同样限制了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单体成本为每瓦时0.5元左右。固态电池在没有大规模量产的前提下,成本相对较高,材料成本每瓦时在2元以上。一个100千瓦时的电池包仅材料成本已经超过20万元,远高于现有液态电池。

    目前,固态电池领域技术路径多元。其中,聚合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以及硫化物固态电池是三大主流技术路线。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固态电池研制逐渐聚焦到硫化物技术路线上,投入持续增加。”欧阳明高建议,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每公斤400瓦时、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

    “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国内众多企业已经拥有了小批量供应能力,还需要重点攻克大规模生产工艺。”欧阳明高说。

    智能应用驱动创新

    当前,正值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科学智能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

    传统实验室研发流程中存在时间、物料、电能和人力浪费问题。苏州易来科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新虹说,公司正在经历从实验试错到智能自动设计的变革。今年电池设计效率将提升2倍至5倍,智能设计将再提升两个数量级。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欧阳楚英介绍,公司从系统维度进行创新,通过多尺度集成仿真将材料、电芯和系统设计耦合优化,实现正向与逆向设计反馈,提升产品性能。“公司基于应用经验构建物理图像,从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借助AI和实验形成闭环。”

    “以前电池材料研发以试错型为主,耗费大量人力,周期长、效率低。现在人工智能改变了以前的研发模式。”欧阳明高说,现在已实现全过程自动材料设计,比如自动化的实验、表征、仿真、制备,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便利。欧阳明高介绍,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提供各类专家智能体与智能设计工具,实现材料体系智能匹配、设计参数、智能选优、制备工艺、智能推荐等研发服务,可以让电池研发效率提升1个至2个数量级,节省70%至80%的研发费用。

    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研发模式的变革,必将加速全固态电池在关键技术、成本、量产应用等方面的突破。 (经济日报记者 刘 瑾 潘卓然)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cyjj/2025/03/13/detail_20250313204099.html
相关报告
  • 《借力24M技术 泰国要量产半固态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25
    • 外媒报道称,泰国电力和公用事业公司Global Power Synergy plc(GPSC)宣布投资35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在泰国建立第一座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厂。 该工厂将采用美国初创电池公司24M 的新型SemiSolid电极制造工艺生产半固态电池,初期产能为年产30 MWh,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2021年将提升至100 MWh。 GPSC的目的是采用24M的先进电池制造技术,将量产的高比能半固态电池打入泰国和东盟的高端储能市场,并进一步计划扩大该市场。 当前,GPSC尚未计划将该电池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但会根据未来需求以及技术提升,考虑建造一个面向电动汽车领域的新的千兆级电池工厂。 事实上,GPSC是24M的长期合作伙伴。2019年5月,24M向GPSC交付了40个网格规模的110Ah的锂离子电池。 GPSC正在与泰国国有能源公司PTT合作,将这些电池组装到48V模块中,用于泰国的固定存储项目。 而此次GPSC计划建造一个专门面向储能的半固态锂电池工厂,将进一步加深GPSC与24M的合作,推动半固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24M半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初次应用。 今年1月份,外媒报道称,24M公司与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宣布,京瓷已正式启动其住宅储能系统Enerezza,采用了24M公司新颖的SemiSolid电极制造工艺生产的半固态锂电池。 此外,京瓷将其承诺扩展到24M独特的SemiSolid制造平台,并计划到2020年秋季全面量产。 “24M的创新制造工艺可提供市场领先的价格性能。SemiSolid电极不使用粘合剂,将电解质与活性材料混合形成具有独特属性的粘土状浆料。因此,24M工艺无需大量使用惰性材料和资本密集型工艺(如干燥、溶剂回收、压延和电解质填充),从而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将资金减少多达50%。” 据了解,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京瓷公司最近推出了其完整的Enerezza产品线。一种基于24M半固态锂电池的住宅储能系统,其容量分别为5.0 kWh,10.0 kWh和15.0 kWh,旨在满足各种客户需求。 京瓷公司太阳能事业部副总经理俊彦俊秀表示:“在京瓷,我们相信24M的SemiSolid技术是锂离子电池制造的新兴标准。我们很高兴成为第一家使用24M新颖工艺提供住宅储能产品的公司。” 2019年2月,24M公司已向一家未公开名称的工业合作伙伴以及美国能源部附属公司美国先进电池联盟交付了首次可商业化的半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80Wh/kg,比当前电动汽车用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10%。 同时,24M公司计划将其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甚至超过400Wh/kg。
  • 《CIBF2025: 固态化电池产业化“关键节点”有望提前到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3
    • 2025年,原以为离现实还有段距离的固态电池突然站在了聚光灯之下。4月8日,工信部首次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产业标准建设核心,固态电池技术密集破局,固态电池的量产已经进入倒计时。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在锂电池市场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明日之战”已打响 固态电池是全球电池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变量,也是大国工业竞争的新焦点。 2025年,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并列纳入重点领域,意味着固态电池已从企业研发项目跃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标准的制定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通过统一材料性能指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测试方法,中国正在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设定规则框架。 电池企业集体加速 如果说2024年国内固态电池各相关企业逐步透露其量产能力和量产时间节点,那么2025年开始,国内全固态电池企业则呈现出集体加速的态势。 从企业技术突破与量产规划角度来看,2月9日,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支持1500km续航里程,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车开发。 国轩高科已成功研发车规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计划2025年启动上车验证。 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单体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较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提升超40%。预计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 如今,全固态电池正蓄势待发。 CIBF2025:给你一张未来新能源世界的门票 5G专利决定通信霸权,固态电池是未来新能源世界的“门票“。2025年5月15-17日,一场关于电池未来的盛会将聚焦全行业的目光。这场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将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CIBF2025不仅是产业跃迁的里程碑,更是全球能源秩序重构的起点。本届展会以“技术主权+开放生态”双轮驱动,汇聚全球3200余家顶尖企业,覆盖30万平方米展区,聚焦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布先进行业成果,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在同期举办的CIBF2025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众多学界泰斗、产业巨头及权威机构代表聚焦电池技术路线,破解固态电池产业化密码。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教授将对高比能超充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授孙学良也将阐述卤化物基全固态电池的最近进展。 “固态电池产业化已从技术论证迈向工程化攻坚,材料-装备-生态协同突破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当企业从电极材料、电解质界面到封装工艺进行全方位创新时,实则是在构建技术壁垒,为未来市场竞争储备筹码。”CIBF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能源革命的转折点,我们邀您共赴CIBF,见证固态电池产业化破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