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蓝皮书:上海第一 郑州垫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9
  • 由郑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2018)》显示,上海、北京、广州处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 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截至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发函支持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九座城市开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蓝皮书构建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功能层,包括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6项;第二层是维度层,在功能层内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包括经济活力、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枢纽、交通枢纽、创新资源、科研平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国际商贸、对外交流、城市名片、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和谐宜居15项;第三层是指标层,选取能够客观真实体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50项指标。评估结果显示,2016年,上海、北京为第一方阵,上海指数值为0.6602,北京指数值为0.5610;广州排名第三,指数值为0.3732;天津、重庆、成都和武汉依次排名第四至第七,指数值较为接近;西安和郑州依次排名第八、第九。蓝皮书分析,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内部差距较大,不均衡态势显著,侧面反映了各自所依托城市群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从2016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九座城市综合评分来看,上海、北京、广州处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各项指标领先优势显著;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发展态势良好;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提升空间较大。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相关报告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11月29日,在南京开幕的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共有5163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434种。 蓝皮书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多位两院院士和学术出版领域专家学者为蓝皮书编写核心智囊。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介绍说,蓝皮书从2017年开始每年发布,不仅记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更为中国科技期刊持续深化改革提供客观量化的“科学之尺”,希望蓝皮书提炼的参数和指标在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中发挥作用。2020年起,蓝皮书英文版在全球同步出版发行。 当天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8—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从4973种增长为5163种。其中,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总量从2018年的333种增长至2022年的434种。中国期刊数量最多的前3个学科为“临床医学”(182种)、地球科学(145种)、生物学(97种)。 中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出版单位大多以单刊编辑部为主,?2018—2022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基于对第一主办单位的统计显示,2022年5163种中国科技期刊第一主办单位共有3218个,平均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60种。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共有4440个,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出版科技期刊数量排名前三的出版单位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145种)、《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44种)、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2种)。 从蓝皮书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持续上升。复合总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文献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反映期刊的总体影响力。中国中文科技期刊的2021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937.76万次,比2018年增长了17.73%。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参与蓝皮书编写工作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介绍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截至2023年9月,我国有2066种科技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其中,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英文期刊386种(比上年增加35种),占我国434种英文科技期刊的88.94%。 此外,境外作者在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SCI期刊境外作者发文比例为9.53%,2020年达到最高(19.76%),该指标在2021年和2022年随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增长而小幅降低,至2022年为18.11%。 蓝皮书还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公开出版的科普期刊257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4.98%。
  • 《国家电投集团发布光储实证蓝皮书(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3
    • 12月4日至6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跨越周期 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国家电投集团在会上发布了《国家电投集团光储实证蓝皮书(2024)》,受到行业广泛关注。本期微信刊登蓝皮书实证数据成果,以飨读者。 气象主要实测成果 参照IEC61724标准在场站不同方位布置气象站,开展基地辐照、温度、光谱紫外、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监测,为各对比区的实证实验提供公共气象数据,为该区域光伏电站设计提供多年连续实测气象数据。 12023年水平累计总辐照量1389kWh/㎡,较2022年1450kWh/㎡下降4.39%,较多年历史平均辐照1432kWh/㎡偏低,但瞬时辐照强度最高达到1402W/㎡,为历史最高。22023年平均温度5.48℃,较2022年的4.93℃高0.55℃,较多年历史平均温度5.2℃高0.28℃,全年最高温度35.30℃,较2022年高3℃,最低温度-33.20℃,较2022年低4℃。32023年降雨集中于7-8月份,2022年降雨量为734.2毫米,2023年降雨量为596.2毫米。42023年降雪从10月中下旬开始,持续至第二年3月初融化,积雪期长达140天左右,2022年降雪量为6.7毫米,2023年降雪量为16.2毫米,雪地背面辐照占比最大,在50%-60%之间。5应用场景较丰富,2023年应用场景包括薄雪地、土地、矮草地、高草地、连续性水面、冰地、雪地等,较2022年相比,由于雨水充足,在8-9月和10月分别出现了连续性水面和冰地两种应用场景,其背面辐照占比分别为10%和13%,其余应用场景背面辐照占比与2022年相比基本一致。 组件主要实证成果 组件实证对比区涵盖大庆基地12个厂家,29种类型组件;甘孜基地11个厂家,20种类型组件。包括P-PERC、N-IBC、N-TOPCon、薄膜等不同技术类型组件,210mm、182mm、166mm、158mm等不同尺寸电池片组件,设计安装144片、132片、120片、110片等不同版型组件,并布置不同背板、不同胶膜和不同边框的辅材组件。 1不同技术类型组件单位兆瓦发电量与往年同期相比趋势基本一致,均为N型高效组件发电较优,TOPCon组件发电量最高,较IBC、PERC多年平均分别高2.45%、3.02%。不同尺寸电池片组件多年来发电趋势基本一致,大尺寸电池片组件发电量略高,且相同技术相同电池片尺寸不同厂家组件发电量存在差异,最大差异为1%。2大部分厂家实测衰减率满足厂家承诺值,部分厂家衰减率较大。其中TOPCon衰减率1.57%-2.51%,IBC衰减率0.89%-1.35%,PERC衰减率1.54%-3.80%。3组件运行温度集中于5℃-35℃,占全年运行时长的55.3%。4组件运行辐照集中于600W/㎡-1000W/㎡,占全年总辐照量的58.54%。 逆变器主要实证成果 逆变器实证对比区包含大庆基地6个厂家、10种逆变器;甘孜基地7个厂家、11种逆变器。包括组串式、集中式、集散式三种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厂家、不同功率器件逆变器。 12022年和2023年,不同技术、不同厂家逆变器实验室测试效率基本在98.5%以上,达到厂家承诺值。经两年运行后,2023年实测效率基本在98.45%左右,逆变器效率略有降低,幅度0.05%-0.08%。2国产IGBT逆变器经过两年运行未发生故障,性能稳定,逆变效率均为98.76%,达到厂家承诺值,且在各个功率负载下的逆变效率与进口IGBT一致,相差在0.01%以内。在环境温度0-20℃之间时,两者相比,运行情况基本一致,但在0℃以下或20℃以上,国产IGBT的运行温度较进口高4℃左右。3不同厂家、不同技术逆变器实测频率、谐波、闪变、三相不平衡度等均满足电能质量相关标准要求。 支架主要实证成果 支架实证对比区包含大庆基地7个厂家,21种支架,共66种设计方案;甘孜基地7个厂家,6种支架。包括固定、平单轴、斜单轴、垂直双轴、垂直单轴全维、柔性、固调、竖向等不同类型支架,涵盖不同倾角、不同高度、不同间距等设计方案。 1大庆基地不同类型支架发电差异较大,跟踪支架发电最优,其中大庆基地2023年与2022年全年发电趋势基本一致,双轴跟踪、垂直单轴、斜单轴和平单轴(带10°倾角)、全维支架、固定可调支架全年分别较固定支架发电量增益依次为26.52%、19.37%、19.36%、15.77%、12.26%和4.41%。甘孜基地双轴支架上半年累计发电量最高,其次分别为斜单轴支架、全维支架、平单轴(±60°)、平单轴(±45°)及柔性支架,分别较最低固定支架高30.67%、26.62%、13.60%、5.25%、4.30%及3.11%。2不同类型支架发电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特别是平单轴(带10°倾角)、平单轴(带5°倾角)、平单轴(0°倾角)支架,全年夏季发电量最大,较固定支架分别高31.15%、36.91%、34.74%;冬季发电量最低,较固定支架分别低13.75%、21.09%、24.69%。平单轴支架与固定支架相比,日发电曲线更扁平,在早、晚用电负荷高峰时输出功率较大,与电网日用电负荷更匹配。32023年全年柔性支架发电量较固定支架低1.93%,与2022年相比实证结果一致。柔性支架运行中两侧固定立柱长期受力向内侧逐渐倾斜,2023年倾斜角度已超过3°,且由于支架立柱倾斜导致钢索弯曲度增大,组件的方位角发生变化,从东向西偏差最大达4°。可见柔性支架应重点关注柔性支架结构、可靠性。 储能产品主要实证成果 大庆基地储能产品实证对比区涵盖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机械储能3大类技术,磷酸铁锂、三元锂钛酸锂、全钒液流、超级电容、混合电容、飞轮储能6个厂家7种储能类型。 1各类储能系统损耗较大,对系统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磷酸铁锂储能(1000kW/1680kWh,0.5C)系统损耗最大,全年损耗为5万kWh,占储能系统总充电量10%左右。温度控制调节设备是主要损耗来源,占系统总损耗70%-85%,其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空调损耗最大,全年接近4万kWh。2储能系统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大,环境温度在5-20℃时储能系统效率最高,达到82.66%,在-10℃以下或20℃以上储能电池系统空调损耗增大,系统效率分别为77.73%、72.52%,下降了5%-10%,环境温度较高时对储能系统损耗影响更大。3实测储能电池簇SOC一致性较差,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簇出现过同时刻SOC分别为100%、95%、100%、58%的情况,不同簇之间最大差异达42%。造成单个电池簇SOC充电至100%或放电至5%(充放电限制条件),其他储能电池簇即便未达到100%或5%也停止充放电,带来部分储能电池簇充不满放不尽。 光伏系统主要实验成果 大庆基地光伏系统实证对比组件、逆变器支架的42种不同组合设计方案,监测光伏子阵系统实际运行工况参数,验证各种电气设备性能指标和系统发电能力。 1三种发电量最高的典型设计方案依次为:平单轴(10°倾角)、组串式、PERC210组合方案,平单轴(10°倾角)、固定、I厂家组串式、A厂家PERC182组合方案,固定、H厂家组串式B、D厂家N-TOPCon166组合方案。2不同匹配方案系统1-6月份上半年系统效率基本处于83%-90%之间,但各月系统效率差异较大,其中1-3月份系统效率最高,基本高于90%,4月份之后系统效率下降较多,系统效率基本低于85%。特别是跟踪支架1-2月份系统效率最高,3月份之后系统效率下降较大。3基地所在地区环境温度较低,实测温度损失较理论设计值低,不同技术类型的大尺寸组件温度损失较大,210mm尺寸组件较158mm尺寸组件高0.1%。 光储系统主要实验成果 大庆基地光储系统实证对比区设计布置光储系统和调频储能系统,其中光储系统包含5MW和10MW两种储能系统,配置磷酸铁锂、三元锂能量型储能电池和飞轮、超级电容、钛酸锂等功率型储能电池。 1不论是能量搬移场景或是快速调频场景,储能系统均能有效执行控制策略进行充放电或执行调频动作。25MW光储系统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为3000小时,实际有效利用小时数为3189小时,超过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但略低于第二年设计利用小时数(3276小时)。10MW光储系统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为2500小时,实际有效利用小时数为2791小时,超过多年平均设计及第二年利用小时数(2663小时)。3储能充放电阈值为单一固定值的控制策略下,晴天储能电池基本可以实现一次满充满放,容量利用率(充电量与电池容量的比值,充电量达到储能实际容量时,容量利用率为100%)达到86%左右;多云天气下储能可实现多次浅充浅放,容量利用率达到77%左右;阴天天气下,储能电池基本不充不放,容量利用率在3%左右,利用率较低。 据悉,国家电投集团已经连续四年发布《国家电投集团光伏储能实证蓝皮书》,向全行业共享实证实验数据,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推广应用与升级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为不同典型气候区域光伏电站设计、设备选型、现场检测验收提供技术指导,为行业关键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研究方向,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