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集团发布光储实证蓝皮书(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3
  • 12月4日至6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跨越周期 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国家电投集团在会上发布了《国家电投集团光储实证蓝皮书(2024)》,受到行业广泛关注。本期微信刊登蓝皮书实证数据成果,以飨读者。

    气象主要实测成果

    参照IEC61724标准在场站不同方位布置气象站,开展基地辐照、温度、光谱紫外、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监测,为各对比区的实证实验提供公共气象数据,为该区域光伏电站设计提供多年连续实测气象数据。

    12023年水平累计总辐照量1389kWh/㎡,较2022年1450kWh/㎡下降4.39%,较多年历史平均辐照1432kWh/㎡偏低,但瞬时辐照强度最高达到1402W/㎡,为历史最高。22023年平均温度5.48℃,较2022年的4.93℃高0.55℃,较多年历史平均温度5.2℃高0.28℃,全年最高温度35.30℃,较2022年高3℃,最低温度-33.20℃,较2022年低4℃。32023年降雨集中于7-8月份,2022年降雨量为734.2毫米,2023年降雨量为596.2毫米。42023年降雪从10月中下旬开始,持续至第二年3月初融化,积雪期长达140天左右,2022年降雪量为6.7毫米,2023年降雪量为16.2毫米,雪地背面辐照占比最大,在50%-60%之间。5应用场景较丰富,2023年应用场景包括薄雪地、土地、矮草地、高草地、连续性水面、冰地、雪地等,较2022年相比,由于雨水充足,在8-9月和10月分别出现了连续性水面和冰地两种应用场景,其背面辐照占比分别为10%和13%,其余应用场景背面辐照占比与2022年相比基本一致。

    组件主要实证成果

    组件实证对比区涵盖大庆基地12个厂家,29种类型组件;甘孜基地11个厂家,20种类型组件。包括P-PERC、N-IBC、N-TOPCon、薄膜等不同技术类型组件,210mm、182mm、166mm、158mm等不同尺寸电池片组件,设计安装144片、132片、120片、110片等不同版型组件,并布置不同背板、不同胶膜和不同边框的辅材组件。

    1不同技术类型组件单位兆瓦发电量与往年同期相比趋势基本一致,均为N型高效组件发电较优,TOPCon组件发电量最高,较IBC、PERC多年平均分别高2.45%、3.02%。不同尺寸电池片组件多年来发电趋势基本一致,大尺寸电池片组件发电量略高,且相同技术相同电池片尺寸不同厂家组件发电量存在差异,最大差异为1%。2大部分厂家实测衰减率满足厂家承诺值,部分厂家衰减率较大。其中TOPCon衰减率1.57%-2.51%,IBC衰减率0.89%-1.35%,PERC衰减率1.54%-3.80%。3组件运行温度集中于5℃-35℃,占全年运行时长的55.3%。4组件运行辐照集中于600W/㎡-1000W/㎡,占全年总辐照量的58.54%。

    逆变器主要实证成果

    逆变器实证对比区包含大庆基地6个厂家、10种逆变器;甘孜基地7个厂家、11种逆变器。包括组串式、集中式、集散式三种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厂家、不同功率器件逆变器。

    12022年和2023年,不同技术、不同厂家逆变器实验室测试效率基本在98.5%以上,达到厂家承诺值。经两年运行后,2023年实测效率基本在98.45%左右,逆变器效率略有降低,幅度0.05%-0.08%。2国产IGBT逆变器经过两年运行未发生故障,性能稳定,逆变效率均为98.76%,达到厂家承诺值,且在各个功率负载下的逆变效率与进口IGBT一致,相差在0.01%以内。在环境温度0-20℃之间时,两者相比,运行情况基本一致,但在0℃以下或20℃以上,国产IGBT的运行温度较进口高4℃左右。3不同厂家、不同技术逆变器实测频率、谐波、闪变、三相不平衡度等均满足电能质量相关标准要求。

    支架主要实证成果

    支架实证对比区包含大庆基地7个厂家,21种支架,共66种设计方案;甘孜基地7个厂家,6种支架。包括固定、平单轴、斜单轴、垂直双轴、垂直单轴全维、柔性、固调、竖向等不同类型支架,涵盖不同倾角、不同高度、不同间距等设计方案。

    1大庆基地不同类型支架发电差异较大,跟踪支架发电最优,其中大庆基地2023年与2022年全年发电趋势基本一致,双轴跟踪、垂直单轴、斜单轴和平单轴(带10°倾角)、全维支架、固定可调支架全年分别较固定支架发电量增益依次为26.52%、19.37%、19.36%、15.77%、12.26%和4.41%。甘孜基地双轴支架上半年累计发电量最高,其次分别为斜单轴支架、全维支架、平单轴(±60°)、平单轴(±45°)及柔性支架,分别较最低固定支架高30.67%、26.62%、13.60%、5.25%、4.30%及3.11%。2不同类型支架发电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特别是平单轴(带10°倾角)、平单轴(带5°倾角)、平单轴(0°倾角)支架,全年夏季发电量最大,较固定支架分别高31.15%、36.91%、34.74%;冬季发电量最低,较固定支架分别低13.75%、21.09%、24.69%。平单轴支架与固定支架相比,日发电曲线更扁平,在早、晚用电负荷高峰时输出功率较大,与电网日用电负荷更匹配。32023年全年柔性支架发电量较固定支架低1.93%,与2022年相比实证结果一致。柔性支架运行中两侧固定立柱长期受力向内侧逐渐倾斜,2023年倾斜角度已超过3°,且由于支架立柱倾斜导致钢索弯曲度增大,组件的方位角发生变化,从东向西偏差最大达4°。可见柔性支架应重点关注柔性支架结构、可靠性。

    储能产品主要实证成果

    大庆基地储能产品实证对比区涵盖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机械储能3大类技术,磷酸铁锂、三元锂钛酸锂、全钒液流、超级电容、混合电容、飞轮储能6个厂家7种储能类型。

    1各类储能系统损耗较大,对系统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磷酸铁锂储能(1000kW/1680kWh,0.5C)系统损耗最大,全年损耗为5万kWh,占储能系统总充电量10%左右。温度控制调节设备是主要损耗来源,占系统总损耗70%-85%,其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空调损耗最大,全年接近4万kWh。2储能系统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大,环境温度在5-20℃时储能系统效率最高,达到82.66%,在-10℃以下或20℃以上储能电池系统空调损耗增大,系统效率分别为77.73%、72.52%,下降了5%-10%,环境温度较高时对储能系统损耗影响更大。3实测储能电池簇SOC一致性较差,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簇出现过同时刻SOC分别为100%、95%、100%、58%的情况,不同簇之间最大差异达42%。造成单个电池簇SOC充电至100%或放电至5%(充放电限制条件),其他储能电池簇即便未达到100%或5%也停止充放电,带来部分储能电池簇充不满放不尽。

    光伏系统主要实验成果

    大庆基地光伏系统实证对比组件、逆变器支架的42种不同组合设计方案,监测光伏子阵系统实际运行工况参数,验证各种电气设备性能指标和系统发电能力。

    1三种发电量最高的典型设计方案依次为:平单轴(10°倾角)、组串式、PERC210组合方案,平单轴(10°倾角)、固定、I厂家组串式、A厂家PERC182组合方案,固定、H厂家组串式B、D厂家N-TOPCon166组合方案。2不同匹配方案系统1-6月份上半年系统效率基本处于83%-90%之间,但各月系统效率差异较大,其中1-3月份系统效率最高,基本高于90%,4月份之后系统效率下降较多,系统效率基本低于85%。特别是跟踪支架1-2月份系统效率最高,3月份之后系统效率下降较大。3基地所在地区环境温度较低,实测温度损失较理论设计值低,不同技术类型的大尺寸组件温度损失较大,210mm尺寸组件较158mm尺寸组件高0.1%。

    光储系统主要实验成果

    大庆基地光储系统实证对比区设计布置光储系统和调频储能系统,其中光储系统包含5MW和10MW两种储能系统,配置磷酸铁锂、三元锂能量型储能电池和飞轮、超级电容、钛酸锂等功率型储能电池。

    1不论是能量搬移场景或是快速调频场景,储能系统均能有效执行控制策略进行充放电或执行调频动作。25MW光储系统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为3000小时,实际有效利用小时数为3189小时,超过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但略低于第二年设计利用小时数(3276小时)。10MW光储系统多年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为2500小时,实际有效利用小时数为2791小时,超过多年平均设计及第二年利用小时数(2663小时)。3储能充放电阈值为单一固定值的控制策略下,晴天储能电池基本可以实现一次满充满放,容量利用率(充电量与电池容量的比值,充电量达到储能实际容量时,容量利用率为100%)达到86%左右;多云天气下储能可实现多次浅充浅放,容量利用率达到77%左右;阴天天气下,储能电池基本不充不放,容量利用率在3%左右,利用率较低。

    据悉,国家电投集团已经连续四年发布《国家电投集团光伏储能实证蓝皮书》,向全行业共享实证实验数据,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推广应用与升级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为不同典型气候区域光伏电站设计、设备选型、现场检测验收提供技术指导,为行业关键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研究方向,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6179.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光伏储能实证蓝皮书(2023版)》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7
    • 12月5日,中电联太阳能发电分会2023年度工作会暨太阳能发电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来自行业协会、发电集团、相关企业等代表出席会议,围绕推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讨。会上,国家电投发布《国家电投光伏储能实证蓝皮书(2023版)》,多角度展现黑龙江大庆、青海共和两个实证实验平台数据分析成果。国家电投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庞秀岚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蓝皮书发布是国家电投继2021年、2022年后第三次面向行业发布。基于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百兆瓦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共和基地)两大不同典型气候实证实验基地数据收集与分析,深度揭示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等四种主要产品及光伏系统、光储系统两大系统在不同典型气候条件下的运行特性,提出实证结论、分析实证价值。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做好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后续规划建设。 深层次高水平发挥实证基地作用,做好实证数据挖掘,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具有市场前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发挥好实证基地科教高地、标准孵化等功能,面向行业提供定制化技术咨询、产品认证等服务,更好服务国家、行业发展。 规划新建不同典型气候实证基地,打造形成不同气候区域的大规模光储实证实验基地矩阵。 充分发挥实证基地价值和优势,依托实证基地推进关键电气部件产品和系统实证实验,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攻关电网主动支撑关键技术,解决新能源高比例渗透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难题,开发光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进光伏产业智能升级。 国家电投将全力打造具有行业话语权的多功能实证平台,全面展现平台科学性、系统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与技术标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赋能光伏、储能产业创新发展。 庞秀岚表示,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配合分会工作,紧密围绕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核心职责,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在光伏系统集成技术、数智化运营、电网主动支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证实验、光伏+储能技术研究、光伏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和组件回收等方面持续引领行业进步,充分发挥大规模产业优势与先发技术优势,以创新高效、融合协同不断夯实光伏产业链实力,共同为国家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为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处理奠定了研究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形成一批具有价值的实证成果,为典型地区关键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会上,光伏产业创新中心还作了《国家电投光伏产业创新发展及组件回收示范》交流发言,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赞誉和认可。
  • 《宁夏发布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蓝皮书》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3-12-06
    • 宁夏发布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蓝皮书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于晶?? 2023/12/6 15:59:36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宁夏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12月6日, 宁夏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发布了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蓝皮书《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宁夏是全国重要能源电力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最早送端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首个 新能源 综合示范区,具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先决条件。宁夏电网具有“地域小、风光足、电网强、送出稳”的独特优势,电力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电力布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全国具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先发优势。 宁夏成立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研究中心,将通过开展前瞻性能源政策研究、技术创新攻关和相关理论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引领带动宁夏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工作,助力宁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蓝皮书》的发布,则从省级范畴内明确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将宁夏区域内的电源、电网、用户侧进行统筹考虑,凝聚电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集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推动全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共同开创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局面,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也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宁夏样板、贡献宁夏经验。 目前,宁夏全口径电源装机6826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3312万千瓦,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3514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1.5%。按照《蓝皮书》中发布的建设进度,至2030年,宁夏电力系统逐步实现“碳达峰”,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35%,储能装机总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以上。至2050年,宁夏电力系统碳排放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0%,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70%,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60%,新能源发展为装机主体和发电量主体电源,储能装机总规模达到1900万千瓦。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各项技术全面领先,能源、信息、社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以电网为平台的能源生态圈,引领宁夏能源转型发展,助推宁夏“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