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另辟蹊径造出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7
  • 科技日报记者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甘棕松团队采用二束激光在自研的光刻胶上突破了光束衍射极限的限制,采用远场光学的办法,光刻出最小9纳米线宽的线段,实现了从超分辨成像到超衍射极限光刻制造的重大创新。

    光刻机是集成电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主流深紫外(DUV)和极紫外(EUV)光刻机主要由荷兰ASML公司垄断生产,属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卡脖子”技术。2009年甘棕松团队遵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的超分辨荧光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技术情况下,开拓了一条光制造新的路径。

    双光束超衍射极限光刻技术完全不同于目前主流集成电路光刻机不断降低光刻波长,从193纳米波长的深紫外(DUV)过渡到13.5纳米波长的极紫外(EUV)的技术路线。甘棕松团队利用光刻胶材料对不同波长光束能够产生不同的光化学反应,经过精心的设计,让自主研发的光刻胶能够在第一个波长的激光光束下产生固化,在第二个波长的激光光束下破坏固化;将第二束光调制成中心光强为零的空心光与第一束光形成一个重合的光斑,同时作用于光刻胶,于是只有第二束光中心空心部分的光刻胶最终被固化,从而远场突破衍射极限。

    该技术原理自2013年被甘棕松等验证以来,一直面临从原理验证样机到可商用化的工程样机的开发困难。团队经过2年的工程技术开发,分别克服了材料,软件和零部件国产化等三个方面的难题。开发了综合性能超过国外的包括有机树脂、半导体材料、金属等多类光刻胶,采用更具有普适性的双光束超分辨光刻原理解决了该技术所配套光刻胶种类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微纳三维器件结构设计和制造软件一体化,可无人值守智能制造。

    同时通过合作实现了样机系统关键零部件包括飞秒激光器、聚焦物镜等的国产化,在整机设备上验证了国产零部件具有甚至超越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双光束超衍射极限光刻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微纳器件的三维光制造,未来随着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在解决制造速度等关键问题后,该技术将有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甘棕松说,最关键的是,我们打破了三维微纳光制造的国外技术垄断,在这个领域,从材料、软件到光机电零部件,我们都将不再受制于人。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研制肿瘤“杀手”纳米“特洛伊木马”》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8-13
    •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 喻菲)中国科学家像折纸一样,将DNA分子折成比头发丝的四千分之一还细的纳米机器人。当遇到肿瘤它就会像特洛伊木马一样释放出“伏兵”,在肿瘤血管上形成栓塞,从而“饿死”肿瘤。   这一技术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该大赛旨在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介绍,癌细胞在体内恶性增殖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但是癌细胞不生产营养物质,只是营养物质的搬运工,而给癌细胞的疯狂增殖供血供氧供能量的是血管。阻断供应肿瘤营养物质的血管,从而“饿死”肿瘤,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该团队的丁宝全研究员通过精准控制,将一种包含7000多个碱基的噬菌体的DNA单链分子折成长方形板,放上四个“杀手”——凝血酶分子,然后再将其卷起来,接口处安装用核仁素DNA片段做的“锁”,最终形成90纳米长、直径为19纳米的管状机器人。   聂广军说,纳米机器人被注射进体内后,只有肿瘤才具有能打开“锁”的“钥匙”。“开锁”后,“杀手”凝血酶被释放出来,会召集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几个小时内在肿瘤血管形成巨大血栓,切断血液供应,从而“饿死”肿瘤。 研究人员已在200多只小鼠身上开展了针对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和原发性肺癌的对照实验。例如,在黑色素瘤实验中,8只小鼠中有3只小鼠的肿瘤完全消失,小鼠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从20.5天延长到45天,同时没有出现转移病灶。其他几种肿瘤实验中,纳米机器人也显示出效果。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也常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每年中国仅肝癌介入治疗就有60至80万例。但介入治疗对病人机体伤害较大,病人存在麻醉风险,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存在X射线辐射风险等。因此,寻找新的更为方便、安全、有效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成为迫切需要。 纳米机器人团队成员史权威说,目前该团队已在实验室完成了对这一想法的验证,但要实现产业化生产与应用,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该团队希望能够吸引到投资,把纳米机器人的制备工艺放大,进一步开展药效和安全性等研究,再申请临床试验。   “虽然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我们希望最终能将基础研究转化成对肿瘤病人有实实在在帮助的治疗方法。”史权威说。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修复镉污染土壤》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13
    •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傅金民、硕士生罗宏基和助理研究员娄燕宏共同发明的“利用草坪草—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这种修复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共存关系,提高土壤中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效率,最终达到彻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如何有效治理镉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来,国内外镉污染土壤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如客土法、化学冲洗法、电化学法,以及植物修复技术。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超富集植物上。科学家们也筛选到了很多超富集植物,如:天蓝遏兰菜、东南景天、宝山堇、蒲公英、龙葵、三叶鬼针草、球果蔊菜、美洲商陆、印度芥菜等。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生活在土壤环境中,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条件,保证了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维持;反之,微生物的旺盛生长优化了植物的根际微环境。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傅金民表示,这是一种强化植物修复的技术,为镉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近年来,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固定或钝化,将有效态转化为无效态,降低了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或污染周边环境;二是活化,促进生物吸收以提高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形式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植物与专性菌株的联合修复;二是植物与菌根的联合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充分发挥植物和微生物各自的优点,优势互补,提高修复效果,是目前公认为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傅金民同时也指出,“该项技术为中试阶段,有待于在镉污染大田进行验证。” 然而,傅金民等人还发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如筛选出的植物生物量普遍较低、个体矮小、生长缓慢,且受气候和土壤等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与植物、土壤的共存性不佳等,导致修复治理效率低和周期长,制约了大规模的应用。 针对于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草坪草—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又有效利用了废弃物,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傅金民等人正在开展耐镉真菌棘孢曲霉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辣椒、西红柿、玉米、拟南芥耐镉性的效果。下一步,他们的研究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阐明棘孢曲霉对作物耐镉性作用的机理;二是目前研究为中试阶段,需要污染区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棘孢曲霉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