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修复镉污染土壤》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13
  •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傅金民、硕士生罗宏基和助理研究员娄燕宏共同发明的“利用草坪草—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这种修复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共存关系,提高土壤中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效率,最终达到彻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如何有效治理镉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来,国内外镉污染土壤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如客土法、化学冲洗法、电化学法,以及植物修复技术。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超富集植物上。科学家们也筛选到了很多超富集植物,如:天蓝遏兰菜、东南景天、宝山堇、蒲公英、龙葵、三叶鬼针草、球果蔊菜、美洲商陆、印度芥菜等。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生活在土壤环境中,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条件,保证了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维持;反之,微生物的旺盛生长优化了植物的根际微环境。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傅金民表示,这是一种强化植物修复的技术,为镉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近年来,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固定或钝化,将有效态转化为无效态,降低了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或污染周边环境;二是活化,促进生物吸收以提高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形式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植物与专性菌株的联合修复;二是植物与菌根的联合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充分发挥植物和微生物各自的优点,优势互补,提高修复效果,是目前公认为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傅金民同时也指出,“该项技术为中试阶段,有待于在镉污染大田进行验证。”

    然而,傅金民等人还发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如筛选出的植物生物量普遍较低、个体矮小、生长缓慢,且受气候和土壤等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与植物、土壤的共存性不佳等,导致修复治理效率低和周期长,制约了大规模的应用。

    针对于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草坪草—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又有效利用了废弃物,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傅金民等人正在开展耐镉真菌棘孢曲霉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辣椒、西红柿、玉米、拟南芥耐镉性的效果。下一步,他们的研究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阐明棘孢曲霉对作物耐镉性作用的机理;二是目前研究为中试阶段,需要污染区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棘孢曲霉的有效性。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草坪草响应镉胁迫及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1
    • 高羊茅是禾本科多年生地被植物,广泛用于家庭花园、公共绿地、公园和足球场等。此外,高羊茅具有根系发达、生物量大、耐刈割和土壤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羊茅能显著富集重金属,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因此,研究高羊茅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其对镉的吸收、转运和储存等生理分子机制,将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及其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进展一:前期研究发现外源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能够缓解镉胁迫对高羊茅的毒害作用,但其潜在的分子生理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技术、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比较分析揭示了该解毒过程的生理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外源施加NO供体(SNP)可有效减少Cd在高羊茅根中的富集,而降低NO含量(c-PTIO + L-NAME)则明显导致根中Cd含量显著增加。联合分析揭示81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种差异代谢产物参与NO缓解镉胁迫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抗氧化代谢途径、黄酮和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ABC转运蛋白和氮代谢等途径。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NO缓解高羊茅镉胁迫的分子和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以“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combined with metabolome analyses revealed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nitric oxide (NO)-regulated cadmium stress adaptation in tall fescu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omic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0-07017-8)。 进展二: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的复合处理能大幅提高植物地上部对Cd的富集,本研究在实验室内利用高羊茅和印度芥菜对Cd污染的土壤开展植物修复,并在植物修复的末端施加为期7天的ABA和SA强化处理。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额外7天强化处理的高羊茅地上部Cd含量提高了1.97倍,印度芥菜提高了1.70倍,证实了这一强化处理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BA和SA的复合处理能够诱导植物衰老,进而调控重金属在修复植物体内的迁移与分布,提高地上部重金属的含量,而HMA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提出的采用复合信号分子处理,诱导植物衰老,进而提高修复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富集的植物修复强化新策略,具有处理时间短,效率高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将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及其应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以“Phytohormones-induced senescence efficiently promotes the transport of cadmium from roots into shoots of plants: A novel strategy for strengthening of phytoremediation”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2080)。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482,41503067)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中南民族大学为论文主要完成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祝慧慧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草坪草与牧草分子育种学科组陈良研究员为BMC Genomics论文的通讯作者,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丹江口库区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和污染风险评价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磷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养分,大量含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然而,植物对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很低,使绝大部分的磷以非有效态积累于土壤中, 造成了磷在土壤中的富集,通过侵蚀、淋滤、径流和排水进入水源,从而导致富营养化。因此,对农业活动中的磷进行稳健的分析、管理和控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中线调水工程的效益以及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武汉植物园农业环境生态学科组在刘毅研究员的带领下,评估了丹江口水库周围农田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库区农田土壤TP含量较低(低于低营养状态下<1g kg-1tp的阈值)。然而,40%的地区的Olsen-P水平高于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水平。TP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主要受土壤性质(pH和SOM)、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Olsen-P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地形驱动。P指数模型显示,高磷流失风险点主要分布在水库东北部和西北部。在这些地区,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运输因子。因此,在减少磷污染的策略中,应优先考虑减少养分扩散的措施,如种植等高树篱、坡梯工程和保护性耕作。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200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31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Y455434I02)的支持。研究结果以“Phosphoru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 around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核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