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又遇挫折 它还能“胜任”罕见病克星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基因疗法可以通过对引起疾病的突变基因进行“纠正”,从而为遭受先天性遗传病困扰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但近日,在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的一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2名参与试验的儿童不幸死亡。

      历经数十年的迂回与曲折,基因疗法为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众多遗传缺陷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基因疗法最近又遭遇挫折。

      近日,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Audentes Therapeutics)发布信函称,参与公司“AT132”基因治疗的17名神经肌肉性罕见病儿童中,2名儿童在接受高剂量基因治疗后死亡。

      这种基因疗法的关键研究始于2017年,旨在治疗的是一种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致命性疾病——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该疗法原本打算在今年提交申请,期望年底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是计划现在被搁置。

      20年前也曾有儿童在接受基因治疗时死亡,当时的基因疗法与这次的基因疗法有哪些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因疗法有了哪些改善,还面临哪些问题?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缺啥补啥”,“纠正”突变的基因

      在人体中,有个名叫“MTM1”的基因,它通过表达一个叫“肌管素”的蛋白,用于肌肉细胞的发育和维持。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正是由于“MTM1”基因突变导致的。

      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主要影响骨骼肌,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和肌张力减退。肌肉病变会损害患者的坐、站和走等运动能力,甚至造成进食和呼吸困难,也可能导致眼肌麻痹、面部肌无力和肌反射消失。

      目前,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以及使用呼吸机等支持设备。有研究表明,化学药物“吡啶斯的明”可能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但还没开展正式的临床试验。总体而言,该疾病当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此,科研人员开始探索采用基因疗法,“纠正”突变的基因。“基于‘缺啥补啥’的治疗逻辑,该基因疗法利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将正常的‘MTM1’基因导入肌肉细胞用以产生正常功能的肌管素,从而修复受损肌肉细胞的功能。”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仇子龙研究员介绍说,这属于“治本”的治疗方法,理想状况下甚至可以实现“一次治疗,终生获益”。

      这一“纠正”过程如何实现?“整个过程和‘打点滴’很像。”仇子龙指出,研究人员将装载着正常“MTM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注射进患者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腺相关病毒载体送达肌肉细胞,并在其中产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肌管素蛋白”。

      在这些儿童参与临床试验之前,该基因疗法进行过临床前研究,包括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小鼠疾病模型中验证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疗法总体上是安全的。

      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研发人员测试了更高的基因疗法剂量。“高剂量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特别重要,因为需要更多基因拷贝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向组织。”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程诚博士说,此次基因研究所用的剂量是基因治疗中的最高剂量:每千克体重300万亿个基因组拷贝。

      “升级”后的传输载体更安全

      近年来,基因疗法发展迅速。曾经同样按下“刹车键”的事件发生在1999年,美国一位名叫杰西·基辛格的18岁患者,在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不幸去世。

      当时,研究人员将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插入病人的细胞来替换那些丢失或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部分。几天后,杰西因为严重免疫反应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这给最初对基因疗法持乐观态度的人浇了一盆冷水。

      杰西·基辛格因基因治疗死亡的悲剧发生后,研究人员便缩小了实验室的规模,将精力放在了寻找更加安全的病毒载体上,最终他们发现并推广使用了腺相关病毒。

      腺相关病毒是目前发现的一类结构最简单的单链DNA缺陷型病毒。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以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将治疗性基因输送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中,这些治疗性基因在这些非分裂细胞中以游离体形式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有效治疗单基因遗传病。

      目前,腺相关病毒是较为主流的基因治疗载体平台,也有用腺病毒和慢病毒的基因疗法。仇子龙指出,相比于腺病毒,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疗效更长和便于改造等优势,新发现的AAV8、AAV9等腺相关病毒将基因转入细胞中的能力比腺病毒强10—100倍。而慢病毒则具有随机整合基因组的特性,存在破坏正常基因功能的潜在风险。

      除了此次报道的单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病,当前国内外基因疗法也有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癌症等其他复杂疾病。当前,约有42家公司、近100个药物研发项目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此次死亡事故中,研究人员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便是AAV8。

      过高剂量易产生毒副作用

      对于基因疗法存在的不安全性,程诚认为,以此次“AT132”基因疗法的案例来说,儿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接受了过高剂量的腺相关病毒静脉注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对于腺相关病毒的抗体。病毒和抗体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激活补体通路或先天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强烈的毒副作用。

      “另一种不安全性表现为正常基因的错位表达。”程诚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疗法“Zolgensma”为例说,静脉注射会导致“Zolgensma”携带的正常基因在肝脏中过度积累,但这个基因在肝脏中并不发挥功能,由此引发了治疗后比较普遍的肝毒性,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

      早在数年前,基因治疗领域先驱、腺相关病毒研发者之一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曾对基因治疗中使用的高剂量载体表示过担忧。2018年2月,威尔逊团队发表论文称,高剂量腺相关病毒注射后,引发恒河猴和仔猪的严重毒性反应,其中一只恒河猴由于肝脏衰竭不得不接受安乐死。为此,威尔逊呼吁研究人员进行基因治疗时应仔细监测类似的毒性作用。

      威尔逊的合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医学院高光坪教授也曾表示过类似的看法,他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担心:这个领域发展太快会让人们变得不那么谨慎,可能会让杰西·基辛格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科技进步都会经历挫折。”仇子龙表示,虽然这次高剂量基因治疗造成了患者的死亡,但也不能否认基因治疗的有效性。面对单基因罕见病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的现实,基因治疗确实为许多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前,基因治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安全有效,而不应该因噎废食。

      在推动基因治疗领域发展方面,仇子龙建议,需要不断改造从而获得新的、具有特殊组织亲和性的腺相关病毒类型,降低注射后人体的免疫反应,实现对正常基因的更精准递送,进一步降低毒副作用;同时,研发更优的基因调控元件,使递送到患者体内的正常基因可以“适时适地适量”地产生有功能的蛋白。

      程诚也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腺相关病毒的生产和纯化工艺,降低病毒中的杂质,提高纯度;选择更优的载体递送模式,例如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可以采用鞘内注射或脑室注射的载体递送模式。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8/04/content_450064.htm?div=-1
相关报告
  • 《BioNTech与Genevant达成合作 开发5种罕见病领mRNA治疗方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3
    • BioNTech AG与Genevant Sciences宣布将合作开发5种mRNA治疗方案,用于治疗医疗需求很高的罕见病。两家公司还达成了一系列独家许可,将Genevant的递送技术应用于BioNTech的5个肿瘤学项目。 除了在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蛋白质疗法上具有优势,BioNTech还是研发mRNA疗法的行业领导者,拥有广泛的科学专业知识、制造基础设施、广泛的学术网络、以及对该技术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深刻理解。此外,它还具有创新、可扩展的“及时”制造能力,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Genevant的脂质纳米粒子(LNP)平台是目前极少数经临床验证的LNP递送技术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包含400多名患者的多个临床项目中进行了评估。Genevant的递送技术可以促进涵盖广泛有效载荷的治疗方法。Genevant已经开始开发多种RNA模式的项目。 两家公司的合作能将Genevant业界领先的LNP递送技术与BioNTech前沿的mRNA药物发现平台相结合,开发出best-in-class的治疗方法。两家公司都拥有GMP级的制造能力和基础设施。 根据协议条款,Genevant和BioNTech将共同开发和推广5个mRNA项目。Genevant和BioNTech将以50/50的比例共同承担和分享这些项目的成本和受益。公司预计会在2020年启动临床开发。 BioNTech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Ugur Sahin教授说:“与Genevant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我们能够获得一个高效、经临床验证的LNP递送平台。Genevant的肝脏靶向平台补充了我们现有的树突细胞特异性递送mRNA编码抗原的能力,用于癌症疫苗管线的开发。” Genevant执行主席Paris Panayiotopoulos先生说:“这种50/50合作开发罕见病mRNA疗法的模式,表明了‘best-in-class’核酸及其递送方式在RNA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BioNTech令人印象深刻的分子设计专业知识,和Genevant在RNA递送方面的领先地位,是为几乎没有治疗选择的罕见病患者开发前沿mRNA疗法的理想组合。”
  • 《囊获10项在研基因疗法 Amicus拓展罕见病管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1
    • 今日(9月21日),Amicus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通过收购Celenex公司,它从全国儿童医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和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10个基因疗法项目的全球研发许可。其中治疗CLN6,CLN3,和CLN8 Batten病(Batten disease)的主打研究项目可能成为治疗这些严重罕见病的治愈性疗法。 Batten病又称为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NCL),是一类危及生命的罕见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这类疾病属于溶酶体贮积症(LSD),由于在不同CLN基因中出现的突变而导致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大分子的功能失常。患者通常在童年时就会表现出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法长大成人。这一领域依然存在着严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Amicus公司收获的10项基因疗法都是靶向LSD的研究项目。它们通过使用AAV载体将功能正常的基因通过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运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希望能够达到一次治疗就能长期,甚至终身缓解患者症状的效果。这些项目使用的AAV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其它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 这10个研究项目中,治疗因为CLN6和CLN3的基因突变导致的Batten病的基因疗法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治疗CLN6 Batten病的基因疗法已经获得了积极的初步临床结果。 Amicus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治疗罕见病的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公司。该公司研发的migalastat近日刚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罕见遗传病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这一合作显着扩展了该公司的药物研发管线,并且将研发重心转移到可能治愈LSD疾病的基因疗法领域。 根据合作协议,Amicus公司将付出1亿美元的先期付款。根据研发和监管里程碑,Celenex可能获得高达2.77亿美元的后续付款。 “获得这些基因疗法项目为改变上千名LSD儿童患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目前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疗法选择,”Amicus公司的主席兼CEO John F. Crowley先生说:“全国儿童医院的Brian Kaspar和Kathrin Meyer博士,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Arthur Burghes博士在这些项目上的突破性工作,带来了非常出色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在CLN6 Batten病方面,从儿童患者中获得的初步结果也非常令人鼓舞。” Kathrin Meyer博士补充道:“我坚信Amicus公司是推进这些研究项目的最佳科学和临床合作伙伴。我期待与Amicus的团队继续合作,将这些潜在疗法尽快带给更多儿童患者。它们可能给患者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