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2-25
  • 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才能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进而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双赢”转变 每年的8月到10月,正值云南省华坪县果子山最美丽的时节。满山的芒果树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芒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芒果的香甜。漫步山间,龙头村的村主任冉孟东感慨万千,“这才是真正的果子山!” 山还是同一座山,变的是生态环境、发展方式。多年前,这里有遮天蔽日的粉尘、漫山遍野的煤矸石、光秃秃的山林,虽名叫果子山,却有名无实。多个无序开采的煤矿,让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曾经,华坪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财政收入有70%以上来自煤炭相关产业,虽然拉动了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谈及过往,当地人不堪回首:“煤矿一开,灰尘漫天,环境都被破坏了。”粗放发展不仅影响了群众健康,而且难以为继。如何修复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走好转型发展之路,成了当地的一个重要课题。 华坪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13年以来,华坪一边做“去黑”减法,将全县矿井从82对关闭退出到13对,减少了84%;一边做“增绿”加法,实施矿山复绿、荒山补绿。生态理念先行,环保实招落地,立足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优势,华坪帮助25家煤炭企业和4.6万余名煤炭从业人员转行转岗,做大做强晚熟芒果产业,打开了适合当地的绿色产业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才能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进而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双赢”转变。2019年,华坪县芒果种植37.8万亩,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三,从事芒果产业农户数达到13762户,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95元。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也是绿色发展的“馈赠”。 共建绿水青山,方能同享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就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得更好。实践早已证明,只要在“两山”之间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优势就能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进而助推绿色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今天蓝、水清、树绿的华坪,种下芒果树,鼓了百姓兜。曾当过矿工的村民李富勇,今年卖芒果赚了40万元。华坪用实践表明,越是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挑战,越要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从绿水青山中寻找出路,必定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宝贵的生态红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绿色就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底色。如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抓住生态环境质量这个关键,创新发展思路,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选好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就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在“诗意栖居”中共享民生福祉、共创美好未来。

相关报告
  • 《保护利用湿地 释放生态红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目前,全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湿地公园遍布31个省(区、市)   2.3亿人次   截至去年底,全国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2.3亿人次,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0多亿元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烟雨朦胧、水草丰美的杭州西溪湿地,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作为一种创新的湿地保护形式,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经过15年的发展,现已遍布31个省(区、市),各级湿地公园达1693个,对完善我国湿地保护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形容为“地球之肾”。   据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在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湿地,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的方式予以保护。本世纪初开始,对于城市及其周边人类活动频繁、不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通过划建国家湿地公园等创新方式予以保护。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各种类型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2004年底,杭州市率先提出要创建西溪湿地公园。2005年2月,原国家林业局在组织专家评估后,批准西溪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5年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找到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探索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之路。   春日里的西溪湿地,水光潋滟,河汊纵横,林木苍翠,野趣横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这个曾经污水横流、杭州人“绕着走”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城市金名片。   这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之不易。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搬迁1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000多户居民,减轻生态压力。统筹考虑西溪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齐下”,改善湿地水环境,修复湿地自然生态。目前,西溪七成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各类湿地,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核心区域达到Ⅱ类。   通过长期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西溪的生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这里现有维管束植物696种,比2005年开园前增加了475种;昆虫867种,增加了390种;鸟类181种,增加了112种。这里有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杭州开发西溪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打造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五大节庆活动。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直接创造了1500个就业岗位。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在西溪考察后,国际湿地公约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赞叹道。   建立湿地公园,完善保护体系   湖面碧波荡漾,水鸟飞翔,岸边绿树环绕,百花争艳,湖南省津市毛里湖春意盎然。毛里湖是湖南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一度围栏养殖、网箱精养盛行,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质跌落到劣Ⅴ类。“以前一年四季都有绿藻,农民家的牛都不下湖。现在水质全面稳定在Ⅲ类,局部达到了Ⅱ类,十来年没有出现的野生银鱼越来越多,今年1月份监测的鸟类数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彭敏说。   近年来,津市大力治理毛里湖,保护生态,改善水质,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变成周边几万名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湖边,中南村村民肖年春办起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我们的拿手菜是矿泉水煮毛里湖麻鲢,吃起来很鲜美。以后湖水再好些,直接用湖水煮湖鱼,味道会更好!”她乐呵呵地说。   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各地湿地公园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湿地公园1693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达899个,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   我国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完善了全国湿地保护体系,抢救性保护修复了一大批湿地。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我国建成的国家、省、市、县多级湿地公园,已成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恢复退化湿地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   湿地公园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欢迎。在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来坑塘遍布、杂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修复成为碧水长流、草长莺飞的大美湿地。在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曾经臭水横流的废弃果园等被建设为生态优美的绿色空间,面积达1100公顷,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在四川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高原湖泊湿地犹如一条玉带环绕在邛海周围,涵养着西昌人民的母亲湖,是人们休闲、健身、康养的好去处。   鸟类是一些地方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湿地公园,成为鸟儿的天堂。从2015年到2019年,江苏苏州15个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增加了46%,种群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北京野鸭湖从2006年开始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到今年,鸟类由233种增加到347种,每年十几万只迁徙的鸟类在这里停歇觅食,野鸭湖成为国际鸟类迁徙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重要中转驿站。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增鸟类的观察记录,许多都发生在湿地公园内。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包括当地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如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紫水鸡、红头潜鸭、钳嘴鹳、卷羽鹈鹕等,在很多湿地公园中被发现。部分在当地原属候鸟的物种,现在成了湿地公园内“安家落户”的留鸟。   促进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   “过去餐馆的卖点是粗粮、野菜,现在的卖点就是湿地公园的风景。湿地公园越建越漂亮,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黑土洼村村民代富强说。代富强家经营着一个名为“渔民人家”的餐馆,随着湿地公园知名度越来越高,来吃饭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旁的官厅水库2014年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以来,这一带的农家乐生意红火。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集保护湿地、改善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宣教等功能为一体,规划总投资50亿元、总面积13540公顷,是目前京津冀地区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京张高铁去年年底开通,从北京到怀来只要29分钟,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京津冀居民的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大变样,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怀来县常务副县长王永说,“生态环境好了,招商引资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现在找上门来洽谈、希望落户怀来的企业很多。”   “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大多数湿地公园起始阶段的生态质量都较差,所处地域人口相对密集,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秉承湿地公约历来倡导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定位一直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的发展目标,通过各级政府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很多湿地公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说。   湿地公园通过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扶贫开发作出了贡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湿地公园的资金投入累计达1174亿元,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3亿人次,自身经营收入达66亿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0多亿元,直接帮扶贫困人口9996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考察时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湿地公园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吴志民表示,“湿地公园是一种创新的湿地保护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对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定位认识存在偏差、保护和利用平衡点把握不准确、促进地方绿色发展的潜力释放不充分等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强化监督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注重示范引领、加强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力度,努力探索合理利用途径,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 《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记者了解到,近日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正式落户杭州,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林集团”)牵头,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将分批分步通过“增资引战”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 一个平台,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其宏伟目标——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5亿亩林地,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首期计划探索创新“储备林+碳汇林+林碳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6000万亩。 雷州半岛湛江,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千里赤土。 桉树苗品种从“雷林1号桉”升级到“雷林39号桉”,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300万立方米,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林集团形成了“储备林、速生林、境外林、天然林”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包括储备林、速生林和天然林,树种以松木、杉树、桉树和阔叶树为主;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在新西兰、俄罗斯、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未来,通过双碳“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在碳汇的培育、经营上下功夫。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据介绍,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推进风险防控创新,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科技育林,实现林业信息化、现代化,防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把“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 目前,中林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碳金融研究院”,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同时,加入“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 余红辉透露,借助于“双碳”平台,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认证等服务,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大碳汇整体收益。未来,在此基础上,开发碳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璐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