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徐建明团队:POM和MAOM组分上秸秆碳的固碳效应与关键微生物》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04
  • 作物秸秆还田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途径,秸秆的固碳效果取决于其在土壤有机质关键组分如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AOM)中的转化命运。POM与MAOM在理化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各组分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不同,进而导致其驱动的有机碳转化过程迥异。然而,传统化学分组方法常会损害微生物活性,限制了在维持原位微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对不同组分(如POM与MAOM)中微生物及其驱动的有机碳转化过程的观测。

    基于此,浙江大学徐建明团队采用优化的超声分组方法,在有效维持微生物活性的基础上,识别了驱动秸秆分解的核心微生物类群及其代谢策略,系统探讨了红壤与黑土典型稻田中POM与MAOM组分内秸秆碳的矿化与积累机制。近日以“Deciphering the microbial players driving straw decom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soil components of particulate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为题在线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期刊上(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5.109871),论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符颖怡,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罗煜副教授。

    优化的超声分组方法兼顾分级效果与微生物完整性通过PMA处理结合微生物检测,系统评估了不同超声能量下对微生物活性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在80 J mL-1超声能量条件下,细菌数量与未处理土壤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该能量水平下超声处理不会显著破坏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同时,80 J mL-1超声处理可有效分散土壤颗粒,实现对POM与MAOM的准确分离,分组效果与传统的化学分散法(如六偏磷酸钠)基本一致。基于此优化的超声分组方法,在有效维持微生物完整性的同时,实现了POM与MAOM两大有机碳组分的稳定分级。后续在各组分中添加标记秸秆开展孵育实验,分别监测CO2释放动态以及不同时间点(第7、28、87天)下的13C积累特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为深入解析POM与MAOM中秸秆碳的分解与积累机制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在秸秆还田过程中,POM与MAOM中的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呈现出明显差异。POM中以Firmicutes和Chloroflexi为优势菌门;而MAOM中则以Bacteroidota和Gemmatimonadota为主要优势类群。属水平分析显示,Vibrio、Acidibacter、Pectobacterium、Cellulomonas、Devosia等在POM中富集,而Empedobacter、Massilia、Acidovorax、Ramlibacter等则在MAOM中优势分布。宏基因组功能分析表明,POM中的微生物群落富集了与纤维素降解、脂类代谢及细胞运动相关的功能基因,展现出较强的有机碳矿化能力;而MAOM中则富集了与胞外多糖降解、几丁质和肽聚糖分解等相关基因,突显其在胞外多糖代谢及菌-矿物互作积累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秸秆添加后,POM与MAOM在碳转化路径上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工。秸秆添加后,POM中释放的CO?量显著高于MAOM,表明其在秸秆碳快速矿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POM中富集了具备高效分解能力的真菌和细菌,能够迅速降解秸秆有机物并释放大量碳。相比之下,MAOM则保留了更多的13C标记秸秆残留,表现出更强的固碳潜力。MAOM通过微生物胞外多糖—菌丝—矿物的协同作用,逐步将部分秸秆碳稳定固定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中,其中以Fe-OC和Ca-OC为代表的矿物结合形式在固碳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总体来看,POM驱动的秸秆碳转化过程更为快速活跃,而MAOM则在长期秸秆碳稳定与积累中承担着重要的固碳功能。

    本研究验证了超声(80 J·mL?1)结合粒径分级的分组方法可最大限度降低对微生物群落的扰动,并从组分上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碳转化”视角出发,系统解析了秸秆碳在POM与MAOM中的分解与积累差异及其微生物机制。相关成果为土壤POM和MAOM组分上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分组方法,同时也为农田碳汇功能的提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ngyuan.com/tech/229055.html
相关报告
  •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第57期)研习班通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第57期)研习班通知 总 期 数:57期 开 班 时 间:2019年08月23日-30日(23日全天报到,24日起授课) 上 课 地 点: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随着众多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完成,生物学数据正在加速度增长。如何科学地分析和注释这些高通量数据,已成为生物学工作者急需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研习班”项目创始于2003年10月,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杜威•沃森教授与浙江大学沃森研究院首任院长杨焕明教授共同创办,本期研习班邀请北京基因组所于军教授、胡松年教授为您讲授基因组学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二代测序等实验技术的关键事项;浙江大学杨军教授、陈铭教授、钟伯雄教授、徐建红教授等多位基因组领域大咖专家为你在高通量分析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答疑解惑。 本研习班四次荣获“浙江大学优秀项目创新奖”,一次入选“浙江大学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点扶持项目”,已累计举办56期,学员遍布全国,累计培训学员5800余名。每期均不乏教授、博导参加培训,更受到博士后、硕博生等年轻学者的青睐。他们中有一些带着课题或技术问题前来交流和联系,不少学员通过本研习班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发表论文,其中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已在SCI期刊上发表。 一、培训班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前沿进展及其在各生物学科中的应用。 核心课程包括: 1. 基因组的比较研究、DNA测序技术原理与进展(于军 教授) 2. 转录组的测定与分析、大规模测序方法及应用、微生物基因组学、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胡松年教授) 3. 系统生物学导论及高通量分析技术应用(杨军 教授) 4. 系统生物学建模分析(陈铭 教授) 5. 蛋白质组学概论及应用 (钟伯雄 教授) 6. 基因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祁鸣 教授) 二、培训班上机内容 上机实习课采用 “跟我学”方式,学习实践各类基础生物信息学软件,每人一台PC机跟着大屏幕一步步学会基因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如下: 实习一: 基因组数据注释和功能分析 通过序列比对工具BLAST的学习,了解基因功能注释的原理;介绍多序列联配工具ClustalX及分子进化分析软件MEGA4,掌握系统发生树绘制的基本方法,认识基因复制在进化上的功能;学习基因序列分析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实习二: 转录组数据分析 介绍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及其原理;通过对tophat、cufflinks、R等转录组数据分析工具的介绍及演示,了解基于二代测序数据的转录组分析流程及常用分析方法; 利用kegg、GOstat、DAVID等在线工具挖掘转录组数据的生物学意义。 实习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从数据库搜索感兴趣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开始,接着对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和序列模体进行分析,预测目标蛋白的生物功能。 实习四: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使用X!Tandem、Mascot、Sequest等软件鉴定蛋白质质谱数据,将质谱结果匹配到蛋白质组数据库鉴定蛋白;使用TPP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优化检索结果练习。 实习五:系统生物学软件实习-----网络结构显示与分析 利用Cytoscape系统生物学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展示分子网络系统,并与基因表达等数据整合。 三、培训对象 无生物信息学背景,希望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学员; 计划开展各类组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已有组学数据需了解分析方法的研究人员; 有志从事生物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或者技术人员。 四、报名方法 若有参加意向,请将以下报名表回执,我们会即刻回函并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系统录入,待排定课表后发给您详细课程表。待您再次确认后,发给您报到通知并排定上机号。培训结束,发放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五、教材 “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 薛庆中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发行(会务组免费提供)。
  • 《Nature | 微生物对磷的竞争限制了成熟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反应》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 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Microbial competition for phosphorus limits the CO2 response of a mature forest的文章。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陆地生态系统封存额外碳(C)的能力取决于土壤养分的可用性。以前的证据表明,生长在缺磷土壤上的成熟森林在二氧化碳升高条件下封存额外生物量的能力有限,但生态系统磷循环及其二氧化碳响应的不确定性是气候变化条件下陆地碳汇机理预测的关键瓶颈。 该研究首次为暴露在高浓度 CO2 环境中的受 P 限制的成熟森林编制了全面的 P 预算,表明土壤微生物捕获的 P 很有可能制约生态系统的 P 循环和植物吸收的可用性。树木有效地利用了钾,但微生物对矿化土壤钾的抢占似乎限制了树木在二氧化碳升高条件下增加钾吸收和同化的能力,因此也限制了它们固碳的能力。刺激微生物钾循环和植物钾吸收的植物策略,如增加根瘤层对土壤的钾释放,对于钾受限的森林增加新生物量中的钾吸收可能是必要的。 该研究结果确定了钾的可用性限制树木生长的二氧化碳受精的关键机制,并将指导地球系统模型的开发,以预测未来的长期碳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