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鲨鱼迁徙和繁殖周期可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基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17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at UC San Diego)和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USD)开展的一项为期七年的研究,揭示了加州翅鲨(California’s soupfin sharks)的迁徙和繁殖周期,为制定鲨鱼的保护和管理战略措施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

    研究人员利用声波发射器标记并追踪了34条雌性翅鲨,利用这些追踪数据,分析发现这些鲨鱼表现出三年一次的迁徙周期,并与它们三年一次的繁殖周期不谋而合。这是第一个关于动物三年一次的“恋巢性”确凿证据。

    2013-2017年间研究人员对翅鲨进行了标签标记,并利用美国西海岸300多个水声接收器跟踪鲨鱼的活动。被标记的鲨鱼大多数会在秋季或冬季离开拉霍拉,在北海峡群岛和旧金山湾之间度过两年,少数会游到太平洋西北部。研究人员表示,在追踪这些鲨鱼的头三年里,没有一条鲨鱼会返回拉霍拉。然后,在第四年,检测到第一年标记的鲨鱼,第五年检测到第二年标记的鲨鱼。其中一只鲨鱼在2014年被标记后,甚至完成了两个三年的周期,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返回拉霍拉。这表明它们的迁徙和繁殖周期为三年,这与它们的三年繁殖周期相吻合。这与人们之前认为鲨鱼的分布范围很广,没有表现出“恋巢性”的认识完全不一致。

    文章第一作者Andrew Nosal博士认为其他种类的翅鲨也可能表现出三年一次的“恋巢性”,但仍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来证实这一点。这些研究只有通过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才有可能进行。因为她只负责管理在拉霍拉附近的一小部分声学接收器,其他用来探测翅鲨的声学接收器是由沿海的其他研究人员管理的。如果科学家之间没有强有力的合作以及分享数据的意愿,这项研究就不可能进行。

    这项研究同时强调了开展长期动物追踪研究的重要性。例如,其他鲨鱼种类,如鼬鲨,也具有三年繁殖周期。未来可以开展类似的研究揭示三年一次的迁徙周期和类似于油翅鲨的恋巢性。(张灿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new-research-unlocks-mysteries-soupfin-shark-migration-and-reproduction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植物繁殖策略的大尺度格局和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9
    • 生物界主要有两种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植物界,有性繁殖通常指种子繁殖,而无性繁殖最常见的形式是营养繁殖或克隆生长。科学家们对两种繁殖方式的优劣势、进化意义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我们仍然对两种繁殖方式的生态地理格局知之甚少。例如,繁殖方式随温度梯度如何变化?学界通常认为有性繁殖过程包括传粉、结实、种子萌发等比无性繁殖需要更高的温度,低温有利于克隆繁殖,但近期的研究结果对此存在争议。   哪些物种更可能进行克隆繁殖?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克隆繁殖?是植物性状还是环境变量更能解释植物的克隆性?为了回答这些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宏观生态学学科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以澳大利亚4,116个物种的914,456个分布数据为基础,量化了克隆植物的概率与4个植物特征和16个环境变量之间的二元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克隆植物的概率与植物特征的关系更强烈,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相对较弱。矮小植物、草本、单子叶植物更可能进行克隆繁殖,并且克隆植物在低温、低太阳辐射、高水分供应、高净初级生产力和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的环境中更常见。高大植物、木本、双子叶植物通常只能有性繁殖,并且非克隆植物在干燥和土壤贫瘠的环境中更常见。这一重要发现将推进人们对植物繁殖策略大尺度格局及两种繁殖方式进化意义的理解。表明克隆繁殖是植物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下进行种群扩张的策略,而不是在环境胁迫条件下替代有性繁殖的保障策略。   研究成果以“Factors that shape large-scale gradients in clonality”为题,发表于生态和地理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张红香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陈思翀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Stephen P. Bonser教授、荣誉学生Timothy Hitchcock和Angela T. Moles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 《Mol Cell:研究揭示链霉菌的生命周期调控特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5
    • 链霉菌是我们的主要抗生素来源。在其复杂的生长生命周期中(从营养生长到孢子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们需要的抗生素。 John Innes中心的Mark Buttner教授实验室先前的研究表明,信号分子c-di-GMP与基因活性的主要抑制剂BldD结合,能够控制这些土壤细菌的发育。 c-di-GMP是一类核苷酸第二信使,它是细菌中广泛分布的细胞内信号,负责调节关键的生命过程,包括迁移,毒力和生物膜形成。 在一项新研究中,使用委内瑞斯链霉菌进行的实验表明,c-di-GMP还能够控制生殖菌丝向孢子的分化。它通过介导链霉菌中主要的孢子形成σ因子WhiG和抗σ因子RsiG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σ因子是启动转录所需的蛋白质,研究表明,RsiG和c-di-GMP结合并抑制了σWhiG活性,从而阻止了其靶基因的表达以及繁殖菌丝向孢子的转变。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Kelley Gallagher博士说:“由于这一发现,现在很清楚,c-di-GMP信号分别通过BldD和σ因子WhiG来控制链霉菌生命周期中向生殖气生菌丝的分化及其向孢子链的分化。在两种情况下,c-di-GMP都起着‘制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