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物理化学特性的观点》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13
  • 碳纳米管(CNTs)是纳米材料(ENMs),有许多有益的应用。然而,它们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从职业或消费者的暴露。啮齿动物模型显示,通过吸入、滴入或吸入肺纤维化,暴露于CNTs。纤维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纳米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剩余金属催化剂的含量、硬度、长度、聚合状态或表面电荷。CNTs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有机或无机的媒介来修饰或增强表面特性。cnt诱导纤维化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内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上皮细胞损伤和死亡、肺肌纤维细胞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细胞外基质积累。综合考虑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影响各种类型的cnt细胞的成纤维潜能,与遗传变异结合,并获得或丧失特定基因编码分泌细胞因子、酶或胞内细胞信号分子的功能。在此,我们讨论了在啮齿动物模型中暴露的肺纤维化机制的现状,着重于物理化学特性作为导致肺纤维化的机制的主要驱动因素。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6日

相关报告
  • 《在小鼠肺部Nrf2对基底和碳纳米管诱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的抑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5-30
    • 肺对于包括多壁碳纳米管在内的吸入病原体引起的氧化损伤是敏感的。核因子Nrf2已经用于调节人体对氧化应激的防御。该项研究中,分析了Nrf2在肺中的功能。在一个基本条件下,经过Nrf2基因敲除的小鼠显示出了明显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和B,T淋巴细胞的肺浸润和胶原纤维的堆积水平升高的现象。通过暴露于碳纳米管下的咽吸入引起的快速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反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可观察到响应在暴露于40微克MWCNT的第七天达到了峰值,可由炎性和纤维性灶的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形成证明,这种用Nrf2基因敲除的方法进行的证明更加具有可信性。该项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Nrf2基因在基底抑制和氧化剂的产生,肺部的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防治碳纳米管毒性的过程中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 《碳纳米管:个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纳米管稠环封端“帽子”模板,构建出纵向切割的纳米管弯曲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化碳纳米管生产出首个能在室温下使用通信波长发射单光子的碳纳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国科学家追捧?   空间结构像“挖空的足球”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将“足球”挖空,保持表面的五角和六角网格结构,再沿着一个方向扩展六角网格,并赋予平面网格以碳—碳原子和共价键,就形成了具有中空圆柱状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其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纳米,直径一般为2—20纳米。   “可以将碳纳米管联想为头发丝,而实际上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即几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与一根头发丝相当。”杜平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层碳原子和多层碳原子网格卷曲而成的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直径通常为0.8—2纳米和5—20纳米,目前报道的最细碳纳米管直径可小至0.4纳米。   杜平武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若依其结构特征,碳纳米管则可分为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等几种类型。   制备方法是挑战   “通常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杜平武告诉记者,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的碳纳米管。“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很难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碳纳米管。”   “随后科研人员又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但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杜平武说,后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相热解法等,均受限于环境和条件。   “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与有机合成反应类似,其副反应复杂多样,很难保证同一炉碳纳米管均为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杜平武说,在强酸、超声波作用下,碳纳米管可以先断裂为几段,再在一定纳米尺度催化剂颗粒作用下增殖延伸,而延伸后所得的碳纳米管与模板的卷曲方式相同。   “如果通过类似于DNA扩增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增殖,那么只需找到少量的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便可在短时间内复制、扩增出数量几百万倍于模板数量的、同类型的碳纳米管。”杜平武说,这可能会成为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新方式。   性能及尺寸超越硅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一维管式结构,碳原子以碳—碳共价键结合,形成自然界中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因此轴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六角平面蜂窝结构围成的管壁侧面没有悬挂键,所以碳纳米管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杜平武说,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表现在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方面,具有超越传统的导电、导热特性等等。   2013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制备了由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又一次次被突破,势在超越并最终取代目前商用的硅基器件。   碳纳米管还可以制成透明导电的薄膜,用作触摸屏的替代材料。且原料是甲烷、乙烯、乙炔等碳氢气体,不受稀有矿产资源的限制。碳纳米管触摸屏具有柔性、抗干扰、防水、耐敲击与刮擦等特性,可以做成曲面,已在可穿戴装置、智能家具等领域得到应用。   碳纳米管还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毛细现象的最细毛细管,给化学家提供了进行纳米化学反应的最细试管,科学家甚至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我国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均一性的控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控制指标也逐年刷新。”杜平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