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对炎性疾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有望消灭炎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6
  • 国际专家小组,对炎性疾病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这一发展可能会及时导致一系列由炎症引起的疾病的新疗法,包括脓毒症、克罗恩病、牛皮癣和多发性硬化症。

    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

    Paul Moynagh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一种叫做Pellino 2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身体如何启动炎症反应。

    Moynagh教授解释道:“炎症是人体对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反应。这涉及到白血球的运动,如从血管中取出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被感染的组织,在那里它们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然而,由于这些细胞的长期组织浸润会导致正常的健康组织受损,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将中性粒细胞移植到组织中。”在脓毒症的病例中,我们看到炎症在全身迅速扩散,作为对血液中细菌感染的反应,这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蛋白质参与了白细胞从血管中运动到被侵入的微生物感染的组织中,称为中性粒细胞的运动。中性粒细胞可以杀死感染,但如果它们逗留太久,也会损害健康的组织。如果能找到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阻断或控制蛋白质的方法,那么它就可以在未来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法。

    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地阻止了基于实验室模型的蛋白质,现在正在探索可能被转化为治疗的分子。

    炎性疾病被认为是最难以治疗的疾病之一,特别是败血症对一线医护人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了解身体如何促进中性粒细胞向组织的迁移可能为设计新的药物以控制慢性炎症疾病如败血症提供重要的线索。

    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侵入性治疗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治疗其他慢性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保健的增加,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可能感染败血症。全球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也增加了血液中毒的风险,导致脓毒症病例的增加。

    研究小组证明,Pellino 2蛋白参与了在细菌感染过程中促进炎症的分子的产生。因此,阻断这种蛋白质可能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炎性疾病的一种策略。这是改善广泛疾病治疗和患者预后的关键一步。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1216.html
相关报告
  • 《美科学家发现炎症性肠病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of the gut microbial eco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多组学技术,针对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引发炎症反应的机制开展研究,为IBD的治疗提供具有潜力的技术手段。 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全世界数百万人中普遍存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疾病,在临床、免疫学、分子、遗传和微生物水平上均具有异质性。作为整合人类微生物组项目(HMP2或iHMP)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对132名受试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生成疾病期间宿主和微生物活动的综合纵向分子谱(每人最多24个时间点;总共2,965个粪便、活检和血液样本)。研究人员总结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间肠道微生物组功能性失调的综合视图,并发现兼性厌氧菌的特征性增加同时伴有专性厌氧菌的减少,微生物转录(例如梭菌属)过程和代谢物库(酰基肉碱,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分子破坏,以及宿主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变化。疾病活动时期也以时间变异性的增加为特征,具有特征性的分类学、功能和生化等方面的变化。 该研究的结果和数据,通过炎症性肠病多组学数据库(http://ibdmdb.org)开放,这是迄今为止对炎症性肠病宿主和微生物活动描述最全面的数据库,将为IBD的预后提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改善该疾病的治疗。
  • 《Nat Immun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小鼠机体中描述了一种完整的新型分子过程,其或能诱发T细胞驱动的炎症并引发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治疗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多发性硬化症、1性糖尿病和炎性肠病等,同时还有望帮助研究者寻找新型疗法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者Chandrashekhar Pasare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多种人类细胞中检测所发现的分子过程,同时还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收集来自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所捐献的细胞样本。在过去10年里,研究人员认为,免疫系统蛋白IL-1b(细胞因子白介素1-β)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相关,阻断或抑制IL-1b的药物和抗体能用来有效控制多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症状,截止到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并不知道机体是如何制造IL-1b的,尤其是在自身免疫期间,这或许就明显限制了研究人员开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此前研究人员认为,IL-1b的产生需要激活一组免疫系统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能够组成炎性小体(inflammasomes),随后研究者发现,炎性小体能够扮演系统性的传感器来激活炎症,从而诱发所谓的自身炎性疾病,这不同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Pasare及其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不同于炎性小体的是,在自身免疫过程中,一种不同的分子途径能够在完全独立于炎性小体的情况下加速机体炎症反应,这种分子过程能被髓样细胞和CD4阳性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诱发,从而帮助攻击有害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幸运的是,在自身免疫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攻击并破坏健康组织。 当无法发挥驱动自身免疫功能的角色时,IL-1b通常会被当做抗微生物免疫的刺激剂,但在自身免疫过程中,研究者却在小鼠模型机体中发现,自身反应性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能通过另外两种分子(TNF和FasL)来发挥作用,从而产生过量的IL-1b。研究者Pasare解释道,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在感染并不存在时IL-1b也能被制造,而且在自身免疫状况下,T细胞能作为IL-1b的主要驱动子。 研究者指出,靶向作用炎性小体所产生的IL-1b的疗法或许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上存在一定限制,证实因为,自身反应性T细胞具有驱动炎症的自身机制,而且其能独立于炎性小体发挥作用。靶向作用IL-1b产生过程中的TNF和FasL通路或许有望有效治疗人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后研究者强调,由于临床前的研究发现时通过对实验室模型进行研究所获得的,因此该研究结果是否能转化到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还为时尚早;首先研究人员需要进行额外大量的临床前研究,目前抗TNF疗法已经在临床中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而且进一步阻断FasL或许也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疗法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在临床前模型中进行更多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