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解析大豆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8
  • 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是基因组中顺式作用元件发挥功能的先决条件,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真核生物中,三维基因组的组织呈现出层次模式,染色质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如染色质疆域(Chromosome Territory,CT)、A/B区室(A/B compartment)、拓扑关联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和染色质环(Chromatin Loop)等。在哺乳动物研究中,胚胎发育中三维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已有了较多报道。但是,在植物中,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关于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尚未开展。基因组变异和三维基因组变异的关系、三维基因组变异在作物驯化中的效应等诸多科学问题迄今为止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团队根据前期进行基因组重头组装的27份大豆种质材料(Cell, 2020),利用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获(High-through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Hi-C)技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基因组数据。为了调查大豆不同种质中三维基因组的保守性和变异性,研究团队利用泛组学的方法,构建了大豆的泛三维基因组。结果显示,A/B区室在大豆种质间是相对保守的,A/B区室的变异与基因组特征密切相关。与A/B区室不同,TAD边界在27份大豆种质中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变异。进一步研究揭示,Non-LTR反转座子(LINE元件和SINE元件),在大豆TAD边界附近呈现富集状态,表明其在植物TAD边界维持中具有重要功能;Gypsy转座元件和卫星重复序列,特异性富集在私有TAD边界附近,表明其在种质特异性TAD边界形成中发挥独特作用。

      基因组的结构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结构变异数据,三维基因组变异和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系一直不够明确。研究团队利从基因组组装中获得的高质量结构变异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基因组结构变异与三维基因组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在不同类型结构变异中,存在与缺失变异(Presence and Absence Variation,PAV)对三维基因组变异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关联分析表明,Gypsy元件和卫星重复序列,在形成私有TAD边界的结构变异中,含量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证实了转座元件通过驱动结构变异,从而重塑三维基因组的进化路线。为了探究了三维基因组多样性和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团队从多个水平验证了三维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此外,研究团队还从作物驯化的角度,探究了野生种、地方品种和现代栽培品种中,三维基因组的选择历程。研究表明,三维基因组的选择,主要发生在驯化阶段而非改良阶段,这种选择重塑了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最终导致大豆驯化改良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相关研究成果以Pan-3D genome analysis reveal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oybean genomes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1/t20230120_4872957.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在大豆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现代农作物的形成源于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悠久选择,大豆是经济上最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之一,提供世界上25%以上的蛋白质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栽培大豆是在8000年前从野大豆中驯化而来的。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大豆如何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广州大学等单位合作,于2020年3月30日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调查了与大豆物候相关的驯化相关变化,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经典正向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发掘了两个长日照条件下控制开花期的关键位点Tof11和Tof12。分子机制解析表明,Tof11和Tof12通过调控LHY和E1基因控制大豆光周期开花,建立了完整的光周期调控分子网络。群体遗传学发现,Tof11和Tof12发生了渐进式的变异和人工选择,其中,tof12-1的功能缺失突变首先被强烈选择,使栽培品种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普遍提前;tof11-1的功能缺失型突变的发生于tof12-1之后,在tof12-1遗传背景上再次受到选择,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栽培大豆的开花期和生育期,因此提高了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种植。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genetics.ac.cn/xwzx/kyjz/202003/t20200331_5522290.html 原文标题:大豆驯化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遗传所完成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小麦养活了世界上超过35%的人口,并为人类提供约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是全球重要的作物。现在普遍种植的小麦是复杂的六倍体,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其基因组大(17 Gb)而复杂,因此小麦的遗传和功能研究极具挑战性。乌拉尔图小麦(基因组5Gb)是普通小麦和其它多倍体小麦中A基因组的原始二倍体供体,它在小麦进化、驯化和遗传改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5月9日《自然》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者通过构建A基因组BAC文库和BAC测序,结合全基因组PacBio测序以及最新物理图谱构建技术(BioNano和10x Genomics),最终完成了乌拉尔图小麦材料G1812的基因组测序和精细组装,绘制出了小麦A基因组7条染色体的分子图谱,完成41,507个蛋白编码基因注释。乌拉尔图小麦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参考,是系统研究小麦基因组进化和遗传变异的宝贵资源,有利于发现赋予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特性的基因,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未来挑战。 吴晓燕 摘编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1803.shtm 原文标题:我国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