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作物的形成源于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悠久选择,大豆是经济上最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之一,提供世界上25%以上的蛋白质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栽培大豆是在8000年前从野大豆中驯化而来的。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大豆如何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广州大学等单位合作,于2020年3月30日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调查了与大豆物候相关的驯化相关变化,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经典正向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发掘了两个长日照条件下控制开花期的关键位点Tof11和Tof12。分子机制解析表明,Tof11和Tof12通过调控LHY和E1基因控制大豆光周期开花,建立了完整的光周期调控分子网络。群体遗传学发现,Tof11和Tof12发生了渐进式的变异和人工选择,其中,tof12-1的功能缺失突变首先被强烈选择,使栽培品种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普遍提前;tof11-1的功能缺失型突变的发生于tof12-1之后,在tof12-1遗传背景上再次受到选择,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栽培大豆的开花期和生育期,因此提高了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种植。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genetics.ac.cn/xwzx/kyjz/202003/t20200331_5522290.html
原文标题:大豆驯化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