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所黄河课题组合作揭示蛋白β-羟基丁酰化修饰关键调控因子》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全面分析哺乳动物细胞中的Kbhb底物,系统揭示了新型蛋白动态修饰β-羟基丁酰化(Kbhb)的关键调控因子。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5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杂志。

    细胞代谢为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同时代谢物可通过与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来发挥信号传导功能。虽然许多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广为人知,但其介导细胞信号调控的功能仍有待探索。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为脂质代谢产物,在葡萄糖缺乏的状态下,肝脏产生的β-羟基丁酸可以用作多种组织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β-羟基丁酸还具有供能之外的作用。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团队早先的研究证实,β-羟基丁酸可作为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Kbhb的前体,介导转录调控,但其关键的调控酶及底物谱尚不明确。

      基于上述问题,合作团队利用基于p300催化酰化反应的体外重组转录系统,考察了p300对Kbhb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p300可以在重组染色质底物上催化组蛋白Kbhb并激活体外转录。进一步的细胞水平实验证实了p300可以在细胞内催化Kbhb,表明p300是Kbhb的“书写器”。另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HDAC1-11和SIRT1-7进行体外筛选,发现HDAC1-3和SIRT1-2具有体外去除Kbhb的催化活性;通过进一步的多方式细胞水平筛选,团队发现HDAC1和HDAC2是细胞内Kbhb的“擦除器”。

    此前研究中发现的Kbhb位点仅限于组蛋白,而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β-羟基丁酸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全细胞蛋白Kbhb水平。通过深入的Kbhb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团队在1397个蛋白质中鉴定出3248个独特的Kbhb修饰位点。对Kbhb修饰底物的分析表明,该修饰可能参与了多种细胞功能,例如染色质重塑,转录调控和DNA修复。

      本项研究探索了调控Kbhb的关键酶,拓展了Kbhb调控的蛋白质底物谱,阐释了Kbhb耦合代谢物与多种细胞进程的新机制、新途径,为进一步揭示Kbhb修饰在各种生理、病理条件下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海药物所黄河研究员和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黄河研究员和芝加哥大学Di Zhang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洛克菲勒大学Robert G. Roeder课题组和哈佛大学Philip A. Cole课题组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基金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9/eabe2771;http://www.simm.cas.cn/web/xwzx/kydt/202102/t20210224_5960362.html
相关报告
  • 《Cell Discov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HDAC1/2/3为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8-21
    • 赖氨酸琥珀酰化修饰 (Lysine succinylation,Ksu)是以琥珀酰辅酶A为底物受酶或非酶催化形成的赖氨酸酰化修饰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各个物种间,主要分布在细胞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目前,已报道KAT2A和HAT1作为琥珀酰化转移酶,分别催化H3K79su和H3K122su,而CBP/p300也被报道参与催化组蛋白琥珀酰化,并且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可以促进转录表达、肿瘤细胞增殖和发展等。同时,SIRT5是目前已报道主要的去琥珀酰化酶。SIRT5是Sirtuin家族NAD+依赖的去酰化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SIRT5缺失会导致线粒体蛋白高度琥珀酰化,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和TCA循环等生物过程。最近发现SIRT7可以去除H3K277su,但是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是否是Sirtuin家族尚不清楚。   为解决上述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翁杰敏教授、魏伟副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研究员于2023年8月15日在Cell Discover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DAC1/2/3 are major histone desuccinylase critical for promoter desuccinyl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I类HDACs (HDAC1/2/3) 而非Sirtuin家族是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参与调控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从而影响转录调控。   为了探究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是SIRTs还是HDACs,研究人员在不同细胞系中使用广谱HDACs抑制剂TSA和广谱SIRTs抑制剂NAM处理,发现TSA处理可以显著增强不同细胞系中整体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水平,而NAM处理对整体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影响不大,仅增强H3K122su修饰水平,与之前报道SIRT7负责去除H3K122su相符。上述结果表明,HDACs负责调控更广泛的组蛋白琥珀酰化位点,而SIRTs可能只负责调控某个特定的组蛋白琥珀酰化位点,如H3K122su。此外,通过分离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蛋白发现,HDACs去琥珀酰化底物蛋白主要是组蛋白,而SIRTs尤其是SIRT5可能主要负责线粒体蛋白的去琥珀酰化。   由于MS275(HDAC1/2/3选择性抑制剂)和TSA处理后组蛋白琥珀酰化增强效果相近,研究人员猜想HDAC1/2/3是HDACs中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通过单独敲除HDAC1、HDAC2或HDAC3发现,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未见显著升高,说明HDAC1/2/3可能存在代偿作用。然而,共敲除HDAC1/2/3可以显著增强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包括H3K14su和H3K23su。过表达HDAC1/2/3而非其酶失活突变体显著降低组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包括H3K23su。此外,通过体内纯化HDAC1/2/3进行体外酶活实验发现,HDAC1/2/3展现显著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能力,而酶失活突变体HDAC1/2/3不能。上述结果表明HDAC1/2/3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对是否经过TSA处理的细胞采用Pan-Ksu和H3K23su抗体进行ChIP-seq来获取整体的组蛋白琥珀酰化基因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TSA处理可以显著增强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琥珀酰化水平。同时,结合转录组分析发现TSA处理后转录上调的基因,其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琥珀酰化经TSA处理后也增强,说明HDAC1/2/3可以通过调控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琥珀酰化水平参与转录调控,并且组蛋白琥珀酰化水平与转录激活正相关。   综上,该研究首次揭示HDAC1/2/3而非SIRTs是主要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酶,并首次在体外验证了HDAC1/2/3强大的组蛋白去琥珀酰化能力。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发现HDAC1/2/3通过影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琥珀酰化水平调控基因转录,为组蛋白琥珀酰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翁杰敏教授、魏伟副研究员和上海药物所黄河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博士后李佳伦、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卢璐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玲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技委员会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3-00573-9
  • 《Adv Sci | 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全新蛋白质修饰类型----赖氨酸乙酰乙酰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4
    •  细胞代谢为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同时代谢物可共价修饰蛋白质来发挥信号传导功能。虽然许多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广为人知,但它们介导细胞信号调控的功能仍有待探索。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为脂质代谢产物,在葡萄糖缺乏的状态下,肝脏产生的酮体可以用作多种组织的替代能源,与多种病理生理状态密切相关。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课题组前期合作研究揭示β-羟基丁酸驱动的赖氨酸β-羟基丁酰化修饰(Kbhb)可能介导多个重要细胞进程,并鉴定了Kbhb的调控酶及底物谱。然而,作为类似的酮体代谢产物乙酰乙酸,其非代谢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黄河课题组与赵英明教授团队、韩国成均馆大学Sangkyu Lee教授团队合作,鉴定了一种由乙酰乙酸驱动形成的全新组蛋白修饰—赖氨酸乙酰乙酰化(Kacac),并揭示了该新型修饰的关键调控因子HBO1。该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Histone Lysine Acetoacetylation as aDynamic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Regulated byHBO1”为题于北京时间6月29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   研究团队假设并验证了短链脂肪酸乙酰乙酸可以作为赖氨酸乙酰乙酰化修饰(Kacac)的前体。运用生物大分子高分辨质谱、稳定同位素标记以及免疫学等多种手段,科研人员鉴定并验证了组蛋白Kacac修饰在人、小鼠、斑马鱼的细胞中广泛存在。   进一步的细胞和体外水平实验证实了HBO1可以催化Kacac,表明了HBO1是Kacac的“Writer”。另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HDAC1-11进行筛选,发现HDAC3具有去除Kacac的催化活性, 表明HDAC3是赖氨酸Kacac的“Eraser”。   随后,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乙酰乙酸乙酯(EAA)和酮体生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可以动态调节Kacac修饰水平。通过深入的Kacac组学分析,该研究在哺乳动物组蛋白上成功鉴定到了33个独特的Kacac位点,描绘了组蛋白Kacac在物种和器官之间的底物谱。对Kacac修饰底物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酮体的非代谢功能。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蛋白修饰类型Kacac,探索了调控Kacac的关键酶,拓展了Kacac调控的蛋白质底物谱,阐释了Kacac参与细胞代谢调控进程的新机制、新途径,为进一步揭示Kacac修饰在各种生理、病理条件下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Sangkyu Lee教授、赵英明教授和黄河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庆北大学 Yan Gao,芝加哥大学Xinlei Sheng、 SunJoo Kim和上海药物所谭豆豆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韩国国家研究基金(NR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的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vs.2023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