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是当前用于LTBI诊断的两种主要技术。由于结核病流行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对于两种方法用于诊断LTBI存在不同意见,在具体应用中两种技术可能各有优势。另一方面,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发生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基于此,来自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李晋等人通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定期随访,比较了IGRAs和TST想结核病密切接触人群中筛查LTBI的应用价值,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防痨杂志》2015年第37卷第7期。
研究者每6个月对138名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分别为家属60名和同事78名)各进行1次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和TST平行检测,同时了解结核病的发生情况,共随访24个月。此外,还会统计分析ELISPOT和TST检测结果与疾病发生和结核分枝杆菌暴露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2年的随访中,累计发现11例新发活动性肺结核。与127名完成2年共5次随访的未发病密切接触者相比,新发活动性肺结核发病人群第一次ELISPOT检测的阳性率为72.7%(8/11),显著高于未发病人群的阳性率33.1%(42/127),x2=6.8905,P=0.0087;而TS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是63.6%(7/11)、66.9%(85/127),x2=0.0494,P=0.8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POT阳性率与结核分枝杆菌暴露程度有关,暴露程度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家属)的阳性率为45.0%(27/60),显著高于暴露程度较低的同事[28.2%(22/78),x2=4.1773,P=0.0410;而TS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5.0%(33/60)和75.6%(59/78),与结核分枝杆菌暴露程度不一致。
综上所述,ELISPOT筛查肺结核密切接触者中高危人群的特异度显著高于TST,能更准确地反映结核分枝杆菌暴露后的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