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非常规压裂技术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27
  • 日前,从定边县新安边页岩油区传来喜讯,由集团研究院非常规压裂技术攻关团队设计并现场技术指导的页岩油水平探井——新探平22井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井况,顺利完成储层改造并投产,填补了延长复杂地质条件下页岩油水平井储层段负压自封技术应用的空白。

    新探平22井是集团研究院2023年页岩油技术指导的重点水平井,在钻进过程中易发生漏失等复杂井况,钻完井井筒完整性欠佳。团队技术人员拿到基础资料后,发现该井不具备常规压裂条件。如何实现高水平储层改造,确保压裂施工安全,实现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成为困扰团队的一大技术难题。

    面对问题科研人员不断翻阅资料,加班查阅文献,参数室反复模拟,性能实验室一遍遍测试,加之无数次方案论证,技术研讨……最终,团队技术人员采用连续油管底封拖动+段内负压自封技术,完成该井压裂施工方案设计,并选派技术骨干驻井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压裂改造新工艺取得新突破。据介绍,该井自8月29日投产以来,日稳定产液30方,日均产油14吨。

    “目前,我院正以‘少打井、多出油、提高采收率’为遵循,通过小分队、示范区和揭榜挂帅等多个平台强化油田重点井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推进油田低产低效水平井治理和页岩油/致密油井开发工作,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助力。”集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60501.shtml
相关报告
  • 《历史新高!延长石油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12月16日上午9时50分,从延长石油气田公司传来捷报,该公司天然气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亿立方米,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这标志着百年延长为我国再添一个百亿方大气田,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我省民生用气提供了坚强保障。 延长气田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延安和榆林两地,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的“三低”致密砂岩气藏,也是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偏低,稳产难度大,加之陕北地区沟壑纵横,地面集输系统建设成本较高,气田效益开发难度大。这几年通过深化地质理论认识,持续强化工艺技术攻关,创天然气增储上产加速度,成为国内同期增产速度最快的气田之一。 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气田公司5000余名干部职工坚持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持续弘扬“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传统,按照“三年工作两年干,两年工作一年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150亿方产能倍增项目建设。通过创造性实施标准化设计、集中化采购、撬装化集成、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数字化运行“六化”新模式等有力举措,引领项目建设新速度,提前完成中区北部产能项目,累计建成产能128亿方,把能源的饭碗端得更牢,有力确保了天然气持续稳增长。 在生产组织方面,气田公司紧盯老区稳产和项目投产“两个关键”,狠抓项目达产达效,全年累计投产新井1289口。强化产量“日定额”管理,层层签订“军令状”,逐级分解生产任务,及时建立生产计划偏离预警机制,大力推行“三级调度令”分级管理模式,全方位统筹生产组织,全面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实施气井拟人化管理,严格落实设备三级巡检制度,不断提升气井“三率”。同时科学安排厂站检修计划,严控检修时间,将检修对产量影响降到最低。目前,该公司日产气量由年初的2300万方增至现在的3300方以上,净增1000万方,最大限度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民生用气供应量,以实际行动诠释能源保供的责任和担当。 在技术增产方面,该公司发挥技术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地质气藏、钻完井工艺、储层改造、采气工艺、集输工程等专业领域研究,探索开展了快速钻井技术、TCP多层分级射孔与压裂联作工艺、新型压裂液、超低密度陶粒砂等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推广。全年累计发现无阻流量百万方气井13口,为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加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积极寻找接替资源,相继在寒武系气藏、煤层气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百亿方大气田资源接替做好技术保障。 据测算,100亿方天然气可替代标煤130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万吨,相当于12万公顷阔叶林每年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如果按每人日均消费1立方米天然气,可供全国14亿人连续使用7天,可满足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连续用气1000天,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新型能源安全体系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意义深远。
  • 《西部矿区顶板水害防治技术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近日,笔者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红柳煤矿了解到,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红柳煤矿协作研发的西部矿区煤层采动顶板涌水动力学机制及水害防控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提供了新方法,并在宁夏、陕西等地多个矿区进行有效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获得2020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了解,全国可采侏罗系煤炭资源占煤炭总储量的67%以上,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6个地区。侏罗系延安组上组煤开采过程中,普遍面临顶板水害威胁。其中,顶板水害威胁相对严重的典型区域包括宁夏鸳鸯湖和马家滩、陕西榆神府和黄陇彬长、内蒙古上海庙东部等矿区。这些矿区顶板水害威胁严重,致使部分矿井未能达产甚至被迫停产。 目前,煤矿采煤工作面在采动过程中出现顶板集中涌水时,主要采用常规防治水方法,即“采前顶板水钻孔预疏放+采动过程工作面涌水强排”。这种防治水方法虽然保障了采煤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但是延长了矿井无效生产时间,增加了经济成本,而且生产效率较低。为此,上述矿区急需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的顶板水害防治技术体系。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人员与红柳煤矿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先后研究了区域顶板含水层扰动卸压涌水动力学机制,提出了集含水层富水性分区、涌水量精准动态预测、顶板水控制疏放为一体的水害防治关键技术体系;从基础理论上弥补了长期以来矿区对顶板含水层涌水机理认识的不足,形成了顶板巨厚含水层水害防治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西部矿区水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为解决煤矿涌水量预测精度低、动态性不强的问题,该项目组创建了煤层顶板含水层涌水多阶动力系统预测理论,创新研发了采煤工作面涌水量多阶动力学动态预测技术,开发了采前快速预测、采动过程逐段校正的采煤工作面涌水量动态预测软件,将采煤工作面涌水量预测误差缩小至10%以内,实现了采煤工作面采动过程涌水量的精准动态预测;提出了基于沉积和构造耦合的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研发了以采煤工作面排水能力为约束条件,以疏放水工程量最少、时间最短为目标的顶板水控制疏放优化技术,减少了钻探工程量和疏放水总量,缩短了疏放水时间,解决了顶板含水层过度疏放、疏放水周期长、疏放水工程投入大等问题。 据介绍,该项目组成功揭示了顶板钻孔疏放水过程中的一阶动力学机制、采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顶板涌水的二阶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基于沉积和构造耦合的含水层富水性分区方法,发明了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涌水量多阶动力学动态预测技术,形成了基于多目标非线性模型的顶板水控制疏放技术。 这些技术应用后,红柳煤矿的4个采煤工作面涌水量预测的准确率均达到88%以上,节约排水设备成本160万元、排水费用210万元。同时,宁夏煤业公司所属的锦界煤矿进一步优化了3个采煤工作面的防治水工程,减少探放水钻孔约800个,节约探放水钻孔及排水费用6414万元;哈拉沟煤矿在2个采煤工作面实施了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分区,既保证了安全回采,又多回收了50万吨煤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