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高!延长石油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12月16日上午9时50分,从延长石油气田公司传来捷报,该公司天然气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亿立方米,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这标志着百年延长为我国再添一个百亿方大气田,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我省民生用气提供了坚强保障。 延长气田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延安和榆林两地,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的“三低”致密砂岩气藏,也是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偏低,稳产难度大,加之陕北地区沟壑纵横,地面集输系统建设成本较高,气田效益开发难度大。这几年通过深化地质理论认识,持续强化工艺技术攻关,创天然气增储上产加速度,成为国内同期增产速度最快的气田之一。 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气田公司5000余名干部职工坚持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持续弘扬“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传统,按照“三年工作两年干,两年工作一年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150亿方产能倍增项目建设。通过创造性实施标准化设计、集中化采购、撬装化集成、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数字化运行“六化”新模式等有力举措,引领项目建设新速度,提前完成中区北部产能项目,累计建成产能128亿方,把能源的饭碗端得更牢,有力确保了天然气持续稳增长。 在生产组织方面,气田公司紧盯老区稳产和项目投产“两个关键”,狠抓项目达产达效,全年累计投产新井1289口。强化产量“日定额”管理,层层签订“军令状”,逐级分解生产任务,及时建立生产计划偏离预警机制,大力推行“三级调度令”分级管理模式,全方位统筹生产组织,全面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实施气井拟人化管理,严格落实设备三级巡检制度,不断提升气井“三率”。同时科学安排厂站检修计划,严控检修时间,将检修对产量影响降到最低。目前,该公司日产气量由年初的2300万方增至现在的3300方以上,净增1000万方,最大限度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民生用气供应量,以实际行动诠释能源保供的责任和担当。 在技术增产方面,该公司发挥技术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地质气藏、钻完井工艺、储层改造、采气工艺、集输工程等专业领域研究,探索开展了快速钻井技术、TCP多层分级射孔与压裂联作工艺、新型压裂液、超低密度陶粒砂等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推广。全年累计发现无阻流量百万方气井13口,为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加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积极寻找接替资源,相继在寒武系气藏、煤层气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百亿方大气田资源接替做好技术保障。 据测算,100亿方天然气可替代标煤130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万吨,相当于12万公顷阔叶林每年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如果按每人日均消费1立方米天然气,可供全国14亿人连续使用7天,可满足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连续用气1000天,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新型能源安全体系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意义深远。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2364-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 日产天然气突破1.5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4
    • 记者1月15日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了解到,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日产天然气攀上1.5亿立方米以上水平,占冬供高峰期全国每天使用天然气总量的七分之一,相当于可保障3亿个三口之家日常做饭用气需求。 长庆油田是首都北京主力气源地,承担着保障京津冀与陕甘宁蒙晋区域40多个大城市近4亿人的民生用气。2021年生产天然气达到465.43亿立方米,占国内当年天然气总产量的23%。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安全平稳用气和民生需求,长庆油田克服工作区域疫情管控重重困难和挑战,8000余名气田员工坚持值守,线上指挥、智能操控,现场坚守,五大天然气主产区2.4万余口气井开足马力提产增供,日产气量从1.4亿立方米提升到1.5亿立方米以上。 2021年,长庆油田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全年探明天然气储量3174亿立方米;相继建成了苏里格气田、榆林气田储气库。同时,2021年开工建设的米脂—榆林输气管道按期投产,将来自米脂、神木气田的天然气接入陕京管道,长庆油田向北京方向日供天然气上升到8500万立方米。
  • 《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累产天然气突破1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6
    • 8月24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1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用气需求。 渤中19-6气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2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的千亿方大气田。气田按照“整体部署、分期开发、试验先行”的方案进行开发,试验区和一期开发项目分别于2020年10月、2023年11月投产。目前建成海上油气平台6座,高峰日产天然气达到240万立方米,产能建设进入快速上升阶段。据中国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开发地质资深工程师程奇介绍,渤中19-6气田的油气埋藏在深度超5000米的潜山储层,布置的开发井平均井深5598米,深度超过6000米的超深井多达20口,最深的达到6494米,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要求极高。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一般认为埋深超过4500米的地层为深层,埋深超过6000米的地层为超深层。渤中19-6气田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了两口超深井,地层温度超过180摄氏度,井底压力达到56兆帕,油气储存在只有0.01至0.1毫米宽的裂缝中,相当于在头发丝中抽取油气。面对钻采难题,油田人员提出“褶皱—断裂—充填”三控优势储层模式规律及预测方法,自主研制抗高温高润滑钻井液,成功破解了井下温度高、井内压力系统复杂、井下工具易失效等技术难题,为深层油气藏开发提供了解决方案。 “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最有效的办法是‘循环注气’,将开采出的天然气分离处理后,剩余的气体通过高压注气压缩机增压后重新注入地下,让地层压力保持一定压力之上,使凝析油一直溶解在地下随气体一同采出。”中国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渤西开发室主任张雷介绍说。 渤中19-6气田属于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具有埋藏深、储层薄、裂缝小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凝析油会在地下提前析出,导致天然气流动“管道”被堵塞。一旦被堵塞,天然气就无法到达地面,这样气田的油气产量将会快速下降。 为此,渤中19-6凝析气田建设了一座国内增压能力最大的海上循环注气平台,其搭载的4台高压注气压缩机出口压力可达50兆帕,可以有效补充地下能量,确保天然气流动畅通无阻,减少反凝析现象导致的凝析油损失。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生表示,现阶段,渤中19-6气田的开发已经进入油气上产的关键时期。随着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科研人员对渤中19-6气田储层分布规律和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后续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将有力推动渤海海域超深层领域大型油气资源的规模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