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制出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10
  • 量子比特的数量和操纵精度,是当前国际量子计算科研的两大核心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出包含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并首次在固态量子计算系统中实现了超过20比特的高精度量子相干调控,在研制量子计算机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等人提出构想,基于两个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构建“量子计算”。随着可操纵的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量子计算的运算能力将指数级增长,从而实现远超传统电子计算机的性能。

    当前,国际学界在多条技术路线上研究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计算被认为是其中最有可能实现实用化的方案之一。近年来,中科大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学者在超导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今年以来,打破了之前创造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纪录,并开创性实现了“量子随机行走”。

    近期,潘建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范桁团队合作,他们在系统连接性、读取效率、操控串扰及精度等问题上反复实验探索,成功地将芯片结构从一维扩展到准二维,研制出包含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并首次在固态量子计算系统中,完成对“玻色—哈伯德”梯子模型多体量子系统的模拟,实现了超过20比特的高精度量子相干调控。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显示了超导量子芯片作为量子模拟平台的强大应用潜力,为利用多量子比特系统研究多体物理系统奠定基础,在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制出高性能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6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所研究员江雷团队与兰州大学教授柳明珠合作,报道了一种具有高稳定性和优异光电性能的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相关成果发表于《应用材料和界面》。   基于铜的柔性透明电极因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在柔性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报道的铜基柔性透明电极主要是基于铜纳米线网络和铜网格的透明电极,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制备过程比较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二是微纳尺度的铜极易被氧化,降低材料的导电性能。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铜基透明电极的进一步应用。   新研究通过限域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形貌可控的铜网格,通过调控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和铜网格的微观形貌实现了离子液体在铜网格上的超浸润,进一步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在铜网格表面引入均一的纳米离子凝胶层,设计构筑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和出色稳定性的离子凝胶复合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这种新型的离子凝胶复合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制备过程简单,无需复杂的溅射过程,同时材料的柔性、化学稳定性和与基底的结合力等性能均得到提高,有望替代传统的ITO电极,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
  • 《我国科学家制出可规模化生产的高性能双极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08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铜文教授和吴亮教授团队在低成本高性能双极膜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他们采用原位生长思路,研制出一种具有优异稳定性和水解离产酸碱能力的高性能双极膜。该成果于1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国内双极膜产品处于批量试制阶段,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阴阳膜层由于膨胀系数不同,使用过程中容易分层;二是双极膜多采用小分子或者过渡金属离子,作为中间层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易泄漏失效。 针对第一个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聚苯醚基材的阴阳膜层,解决了两层材料膨胀系数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二个难题,研究团队先后制备出系列由亲水性高分子、明胶、超支化高分子、凹凸棒土等固载过渡金属离子构成的中间催化层结构。但这些尝试用于规模制备时,双极膜的水解离压降偏高,催化层稳定性不能满足工业长期应用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双极膜水解离效率和中间层稳定性,研究团队采用原位生长思路,通过调控苯胺分子在阴阳膜层界面处原位锚定、聚合生长并包裹碱式氧化铁颗粒,构建出稳定水解离中间层制备双极膜。 测试结果表明,该双极膜具有极低的水解离启动电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水解离产酸碱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双极膜材料及流延+催化层喷涂一次性成型制备技术,目前已建成中试生产线,规模化生产线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