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materials 中国农业大学唐玉莹等团队——纳米农药与纳米肥料:全球粮食安全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19
  • 文章导读

    随着气候变化、耕地退化与人口增长等全球性挑战加剧,传统农业面临巨大压力,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唐玉莹等团队在期刊 Nanomaterials 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的设计原理、作用机制与实际应用,探讨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前沿价值,为实现“少投入、高产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传统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的农药和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纳米技术的兴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的应用方面,展示了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方面的巨大潜力。

    研究内容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农药的构建与应用

    介绍了纳米农药的分类,包括纳米胶囊、纳米乳液、金属纳米颗粒等。

    分析了纳米农药在提高药效、实现缓控释放和靶向传递方面的优势。

    探讨了纳米农药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2.纳米肥料的设计策略

    梳理了纳米肥料的类型,如金属纳米颗粒、碳基材料和聚合物纳米材料等。

    介绍了纳米肥料在提高养分利用率、实现缓释释放和改善植物吸收效率方面的关键技术。

    讨论了纳米肥料在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3.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指出了当前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生态安全性评估、田间验证和政策规范等。

    强调了多学科融合 (如纳米技术、作物科学和环境科学) 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纳米农药和纳米肥料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创新形式,展示了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其广泛应用仍需解决生态安全性、成本效益和政策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材料的生物兼容性、田间实际效果验证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以推动纳米农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 原文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3955.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认识纳米农药》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5-13
    •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诸多质疑和误解,纳米农药也没逃过这一命运。这一本世纪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药物的应用而提出的概念,人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啟良,试图揭开纳米农药的神秘面纱。 纳米农药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人们对纳米农药的讨论比较火热。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业界对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因此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纳米农药获得登记。黄啟良在参考了众多权威文献后认为,纳米农药是指基于一定的有害生物防控场景,通过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使农药有效成分在制剂和使用分散体系中,以纳米尺度分散状态稳定存在。并在使用时能发挥出区别于原剂型应用性能的农药制剂。 黄啟良又进一步解释了四个关键要素:“防控场景”是指有目的的定向设计;“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指的是明确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途径;“纳米尺度分散”是指它具有区别于传统制剂的分散性能;而“区别于原剂型的应用性能”则强调能形成农药产品升级与有效替代。 它的诞生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药微乳剂登记产品的出现。从分散尺度上讲,它属于纳米农药的一种类型,主要靠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使不溶于水的农药在水中自发形成微乳液。“或许我们从应用角度也能理解它的来历。”黄啟良说,近年来,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的低容量喷雾技术快速发展,因需同时防治多种靶标病虫,作业过程中要多种农药同时混合喷施,传统的农药产品使用时存在桶混配伍性及药液稳定性问题。从而促进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以南京善思公司为代表的纳米农药的研发和应用。 纳米农药性能 “纳米农药具有传统农药剂型所不具备的小尺度效应及控制释放性能等,可以提高农药有效性及利用率,符合我国农药减施增效及零增长的战略需求。”黄啟良十分看好它的发展前景,“而且在使用技术方面,它具有传统农药剂型所不具备的精简化及高效率等应用性能,可满足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等的低容量喷雾对农药剂型的特殊要求。从而降低植保作业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阔的适用性。“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及纳米分散剂,均可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等低容量喷雾。”黄啟良补充说,通过纳米技术和控释技术制备的缓释颗粒剂,可结合农艺模式,进行药种同播、药肥同施、精量撒施等根部隐蔽控释给药。也可在生长期根据病虫防治需要精量定点撒施,从而共同构建以作物健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或以有害生物全程协同防控为目标的技术体系。 农民使用纳米农药的成本如何呢?“它在加工成本上可能会高于传统农药,但它在专业化防治中具有传统剂型所不具备的性能,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少施药次数。从基于作物全生育期的有害生物整体防控效果而言,其实是省钱的。”黄啟良告诉记者,在病虫害防控上,发展专业化的防治组织,可以从一家一户“小米加步枪”的单打独斗,变为统一实施“飞机加大炮”的集团作战,从而高效解决防控措施“下田落地”的问题。而纳米农药的“统配统施”就是“飞机加大炮”集团作战的最好解决方案,因此是值得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但当前还存在登记问题,和专业化防治队伍如何根据生产实际需求,进行纳米农药从定制加工到田间‘统配统施’的快捷服务。”黄啟良认为,还应加强纳米农药的源头规范和管理,严格使用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应用管理,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 纳米农药研究与应用 当前,纳米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形成与稳定机制、对靶传输的过程行为及对有害生物的有效性等方面。“令人骄傲的是,目前我国纳米农药的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一致。”黄啟良说,我国纳米农药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技术与产品性能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研究,目前基本明确了纳米农药的小尺度效应。“但这种效应是把双刃剑。”黄啟良指出,一方面,它具有使药液更加稳定等优势,但同样也可能会改变传统农药剂型中有效成分,在靶标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剂量效应,在提高农药有效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现有的方法已经不适用或者不能正确评价纳米农药的安全风险,需要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这是目前纳米农药研究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的难点。”黄啟良坦言。 “这就牵涉到大众普遍关心的纳米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黄啟良说,我们确实需要加快建立新的纳米农药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这也是一项新技术发展初期所存在的局限。但纳米农药在正确使用条件下,理论上不会出现新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此外,具有纳米分散尺度的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等水基化剂型,在航空植保上表现出比传统油剂或超低容量液剂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使用者称为“航空植保专用纳米农药”。“但实际上,这些纳米农药并不仅仅适合航空植保,同样也适合常量喷雾,航空植保仅仅是农药低容量喷雾的一种方式。”黄啟良说。
  • 《前沿:谈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生物碱、酚类、萜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他们大多分布于植物组织中,对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新要求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科学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蔬果的大量需求,成本更低、防效更好的化学农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农药发展历史来看,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作物病虫草鼠危害、保证农业丰收方面起着任何别的措施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据国际权威人士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农作物将减产30%。在中国,这意味着将有3.5亿人挨饿。农场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水果将减产78%,蔬菜减产54%,谷物将减产32%。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对人类也确实存在直接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会使农田的土壤板结施肥的效果下降最终又带来农产品的品质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会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进而危害人类将康。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自然存在的物质,主要由C、H、O 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环境相容性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其顺畅的代谢途径,不会污染环境。不仅具有杀虫、杀菌活性,还兼有调节植物生长、诱导免疫、肥效、保鲜作用,且作用方式多样。从作用方式来看,一般对害虫是胃毒作用或特异性作用,少为触杀作用,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是相对安全的。并且往往含有数种有效成分,且作用机制与一般化学农药不同,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但是植物源农药的使用上也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由于其来源特殊,成分十分的复杂,会出现诸如制剂困难,稳定性差、容易分解等影响药效的问题。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更多新的要求。 植物源农药中的一种新技术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上的应用纳米材料是一种小于100 nm的结构或物质,其拥有多种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特性。纳米材料与植物源农药的结合,可以增强药物进入靶生物体内的能力,能够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并产生新的控释作用。纳米制剂可改善天然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具有控制活性化合物释放到靶生物体的能力,然后控制小分子物质释放到作用部位。他们还可以减少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不良毒副作用、提高杀虫剂的稳定性、保护其活性成分不被微生物降解。 1. 纳米印楝素颗粒 印楝树衍生物在农业上广泛用于防治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但是,印楝素对温度和光敏感以及易被微生物降解等都会迅速使其失去活性。Riyajan 等开发的涂有天然橡胶的网状海藻酸钠与戊二醛胶囊剂,比无橡胶覆盖的微胶囊释放更慢。在相同时间内(24 h),无橡胶覆盖的纳米胶囊的释放率是100%,而涂有橡胶的纳米胶囊释放率是80%。Forim开发了一种含有印楝素的聚ε-已内酯纳米颗粒以及该系统所用的喷雾干燥粉末的新制备技术。通过测试发现纳米印楝素颗粒封装效率达到98%。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颗粒呈球形形态,表明活性成分是由于聚合物链的松弛或聚合物被破坏而被释放。大大提高了印楝素在紫外线辐射下的稳定性和水溶性。用纳米印楝素颗粒(5000 mg/kg)处理小菜蛾,其死亡率为100%。Costa 等制备了不同的含印楝素的剂型(纳米胶囊、微胶囊、浓缩乳状液),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观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纳米制剂比商业产品稳定性更高,未封装的化合物在七天内完全降解,而封装的印楝素14 天只降解了20%。 2. 纳米鱼藤酮颗粒 鱼藤酮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存在于豆科鱼藤酮属植物的根或根茎中。由于鱼藤酮在紫外线下易降解、对鱼类的毒性强、水溶性低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农业上的应用。Lao制备和表征两性分子衍生物N(18 醇-1-环氧丙基醚)-O-壳聚糖硫酸盐作为鱼藤酮的载体。并成功的将鱼藤酮杀虫剂封装在浓度为26 mg/mL 的纳米胶束中,使其水溶度提高了13,000 倍。封装的鱼藤酮,150h 后释放约70%,230 小时候达到最大释放,而未封装的鱼藤酮,9 h 后释放70%,27 h 达到最大释放。Martin 等利用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对三种类型的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进行了测试。包封率最好的是由海藻酸钠/鱼藤酮(100%)和聚乙二醇/鱼藤酮(98%)所组成的系统。 3. 纳米大蒜精油颗粒 Yang等用聚乙二醇纳米颗粒作为大蒜精油的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纳米颗粒,包封率为80%。精油封装时其活性成分没有显著变化。5 个月后,该制剂对甲虫成虫有80%的杀虫效果,单独使用大蒜精油,效果只有11%。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先进的纳米技术将会把植物源农药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纳米技术能够彻底解决植物源农药现存的低稳定性、高挥发性、热分解性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更进一步缓解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植物源农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商业产品就会出现,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普通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