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纳米农药》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5-13
  •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诸多质疑和误解,纳米农药也没逃过这一命运。这一本世纪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药物的应用而提出的概念,人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啟良,试图揭开纳米农药的神秘面纱。

    纳米农药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人们对纳米农药的讨论比较火热。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业界对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因此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纳米农药获得登记。黄啟良在参考了众多权威文献后认为,纳米农药是指基于一定的有害生物防控场景,通过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使农药有效成分在制剂和使用分散体系中,以纳米尺度分散状态稳定存在。并在使用时能发挥出区别于原剂型应用性能的农药制剂。

    黄啟良又进一步解释了四个关键要素:“防控场景”是指有目的的定向设计;“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指的是明确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途径;“纳米尺度分散”是指它具有区别于传统制剂的分散性能;而“区别于原剂型的应用性能”则强调能形成农药产品升级与有效替代。

    它的诞生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药微乳剂登记产品的出现。从分散尺度上讲,它属于纳米农药的一种类型,主要靠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使不溶于水的农药在水中自发形成微乳液。“或许我们从应用角度也能理解它的来历。”黄啟良说,近年来,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的低容量喷雾技术快速发展,因需同时防治多种靶标病虫,作业过程中要多种农药同时混合喷施,传统的农药产品使用时存在桶混配伍性及药液稳定性问题。从而促进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以南京善思公司为代表的纳米农药的研发和应用。

    纳米农药性能

    “纳米农药具有传统农药剂型所不具备的小尺度效应及控制释放性能等,可以提高农药有效性及利用率,符合我国农药减施增效及零增长的战略需求。”黄啟良十分看好它的发展前景,“而且在使用技术方面,它具有传统农药剂型所不具备的精简化及高效率等应用性能,可满足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等的低容量喷雾对农药剂型的特殊要求。从而降低植保作业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阔的适用性。“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及纳米分散剂,均可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等低容量喷雾。”黄啟良补充说,通过纳米技术和控释技术制备的缓释颗粒剂,可结合农艺模式,进行药种同播、药肥同施、精量撒施等根部隐蔽控释给药。也可在生长期根据病虫防治需要精量定点撒施,从而共同构建以作物健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或以有害生物全程协同防控为目标的技术体系。

    农民使用纳米农药的成本如何呢?“它在加工成本上可能会高于传统农药,但它在专业化防治中具有传统剂型所不具备的性能,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少施药次数。从基于作物全生育期的有害生物整体防控效果而言,其实是省钱的。”黄啟良告诉记者,在病虫害防控上,发展专业化的防治组织,可以从一家一户“小米加步枪”的单打独斗,变为统一实施“飞机加大炮”的集团作战,从而高效解决防控措施“下田落地”的问题。而纳米农药的“统配统施”就是“飞机加大炮”集团作战的最好解决方案,因此是值得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但当前还存在登记问题,和专业化防治队伍如何根据生产实际需求,进行纳米农药从定制加工到田间‘统配统施’的快捷服务。”黄啟良认为,还应加强纳米农药的源头规范和管理,严格使用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应用管理,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

    纳米农药研究与应用

    当前,纳米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形成与稳定机制、对靶传输的过程行为及对有害生物的有效性等方面。“令人骄傲的是,目前我国纳米农药的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一致。”黄啟良说,我国纳米农药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技术与产品性能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研究,目前基本明确了纳米农药的小尺度效应。“但这种效应是把双刃剑。”黄啟良指出,一方面,它具有使药液更加稳定等优势,但同样也可能会改变传统农药剂型中有效成分,在靶标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剂量效应,在提高农药有效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现有的方法已经不适用或者不能正确评价纳米农药的安全风险,需要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这是目前纳米农药研究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的难点。”黄啟良坦言。

    “这就牵涉到大众普遍关心的纳米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黄啟良说,我们确实需要加快建立新的纳米农药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这也是一项新技术发展初期所存在的局限。但纳米农药在正确使用条件下,理论上不会出现新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此外,具有纳米分散尺度的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等水基化剂型,在航空植保上表现出比传统油剂或超低容量液剂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使用者称为“航空植保专用纳米农药”。“但实际上,这些纳米农药并不仅仅适合航空植保,同样也适合常量喷雾,航空植保仅仅是农药低容量喷雾的一种方式。”黄啟良说。

相关报告
  • 《前沿:谈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生物碱、酚类、萜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他们大多分布于植物组织中,对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新要求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科学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蔬果的大量需求,成本更低、防效更好的化学农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农药发展历史来看,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作物病虫草鼠危害、保证农业丰收方面起着任何别的措施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据国际权威人士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农作物将减产30%。在中国,这意味着将有3.5亿人挨饿。农场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水果将减产78%,蔬菜减产54%,谷物将减产32%。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对人类也确实存在直接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会使农田的土壤板结施肥的效果下降最终又带来农产品的品质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会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进而危害人类将康。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自然存在的物质,主要由C、H、O 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环境相容性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其顺畅的代谢途径,不会污染环境。不仅具有杀虫、杀菌活性,还兼有调节植物生长、诱导免疫、肥效、保鲜作用,且作用方式多样。从作用方式来看,一般对害虫是胃毒作用或特异性作用,少为触杀作用,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是相对安全的。并且往往含有数种有效成分,且作用机制与一般化学农药不同,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但是植物源农药的使用上也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由于其来源特殊,成分十分的复杂,会出现诸如制剂困难,稳定性差、容易分解等影响药效的问题。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更多新的要求。 植物源农药中的一种新技术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上的应用纳米材料是一种小于100 nm的结构或物质,其拥有多种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特性。纳米材料与植物源农药的结合,可以增强药物进入靶生物体内的能力,能够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并产生新的控释作用。纳米制剂可改善天然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具有控制活性化合物释放到靶生物体的能力,然后控制小分子物质释放到作用部位。他们还可以减少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不良毒副作用、提高杀虫剂的稳定性、保护其活性成分不被微生物降解。 1. 纳米印楝素颗粒 印楝树衍生物在农业上广泛用于防治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但是,印楝素对温度和光敏感以及易被微生物降解等都会迅速使其失去活性。Riyajan 等开发的涂有天然橡胶的网状海藻酸钠与戊二醛胶囊剂,比无橡胶覆盖的微胶囊释放更慢。在相同时间内(24 h),无橡胶覆盖的纳米胶囊的释放率是100%,而涂有橡胶的纳米胶囊释放率是80%。Forim开发了一种含有印楝素的聚ε-已内酯纳米颗粒以及该系统所用的喷雾干燥粉末的新制备技术。通过测试发现纳米印楝素颗粒封装效率达到98%。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颗粒呈球形形态,表明活性成分是由于聚合物链的松弛或聚合物被破坏而被释放。大大提高了印楝素在紫外线辐射下的稳定性和水溶性。用纳米印楝素颗粒(5000 mg/kg)处理小菜蛾,其死亡率为100%。Costa 等制备了不同的含印楝素的剂型(纳米胶囊、微胶囊、浓缩乳状液),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观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纳米制剂比商业产品稳定性更高,未封装的化合物在七天内完全降解,而封装的印楝素14 天只降解了20%。 2. 纳米鱼藤酮颗粒 鱼藤酮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存在于豆科鱼藤酮属植物的根或根茎中。由于鱼藤酮在紫外线下易降解、对鱼类的毒性强、水溶性低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农业上的应用。Lao制备和表征两性分子衍生物N(18 醇-1-环氧丙基醚)-O-壳聚糖硫酸盐作为鱼藤酮的载体。并成功的将鱼藤酮杀虫剂封装在浓度为26 mg/mL 的纳米胶束中,使其水溶度提高了13,000 倍。封装的鱼藤酮,150h 后释放约70%,230 小时候达到最大释放,而未封装的鱼藤酮,9 h 后释放70%,27 h 达到最大释放。Martin 等利用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对三种类型的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进行了测试。包封率最好的是由海藻酸钠/鱼藤酮(100%)和聚乙二醇/鱼藤酮(98%)所组成的系统。 3. 纳米大蒜精油颗粒 Yang等用聚乙二醇纳米颗粒作为大蒜精油的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纳米颗粒,包封率为80%。精油封装时其活性成分没有显著变化。5 个月后,该制剂对甲虫成虫有80%的杀虫效果,单独使用大蒜精油,效果只有11%。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先进的纳米技术将会把植物源农药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纳米技术能够彻底解决植物源农药现存的低稳定性、高挥发性、热分解性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更进一步缓解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植物源农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商业产品就会出现,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普通化学农药。
  • 《最新研究:新型水基纳米载体可显著提高农药药效》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8-20
    • 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工系周新华教授团队,利用亲水改性后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载体通过pH驱动自组装合成较小尺寸的新型纳米农药,显著提高了农药的持效期和活性。 目前全世界农药需求量日益增加,当前,全世界的农药年使用量为460万t,然而,由于蒸发、叶片损失、降解等因素导致90%的农药流入到自然环境和农产品中。近年来,农药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新的长效、无污染的农药制剂,以取代传统的乳油,以减少过量农药对水、土壤和非靶向生物的危害。 在农药制剂生产中运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药的溶解度、分散性、稳定性、流动性和靶向性。与传统农药相比,纳米农药所提高的功效和有效期可带来安全性和经济效益,且目前已有利用纳米农药的案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空心二氧化硅颗粒以装载农药,该纳米加载系统具有高效以及稳定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农药与叶片的黏附性,减少了叶片径流的损失。 在纳米的农业领域应用中,天然聚合物如蛋白质(大豆蛋白、玉米蛋白、羽毛蛋白等)、多糖(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等)由于其丰度、无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已被广泛研究。从玉米中提取到的醇溶蛋白(Zein)具有形成自组装纳米载体的能力,目前被广泛用于封装生物活性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抗溶剂沉淀法所制备的粒径为234~284 nm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可保护植物源活性化合物免受降解,并具备控释功能。 与抗溶剂沉淀法相比,pH驱动的自组装也是制备纳米载体的常用方法,而且通过该途径可以产出尺寸更小的颗粒,粒径较小的颗粒比表面积较大,可以显著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然而,玉米醇溶蛋白中含有大量成分不溶于水,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使用pH驱动的技术来获得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因此,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亲水性是必要的初步步骤,与物理方法相比,通过化学手段修饰基团无疑是提高玉米醇溶蛋白亲水性,并生成纳米载体来提高农药活性的更好方法。 最新技术研究进展中,科研人员用双醛羧甲基纤维素(DCMC)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了改性,制备了一种比玉米醇溶蛋白(Zein)更亲水的共轭物(Z-DCMC),并证明该共轭物可被用作农药的水基纳米载体。在该研究中,模型药物阿维菌素(AVM)与共轭物(Z-DCMC)通过疏水的相互作用而被包封,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SDS-PAGE证实了羧甲基纤维素被氧化形成双醛羧甲基纤维素(DCMC),以及DCMC与Zein的结合反应。扫描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表明,载药纳米载体的平均粒径为68 nm,显著小于抗溶剂沉淀法产出的纳米载体。药效试验结果表明,Z-DCMC中所包封的AVM释放速度受pH影响较大,在中性条件下的释放速率比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更快;包封在Z-DCMC中的AVM具有较高的润湿性,与非封装的AVM相比,其叶片保留率从11.44 mg/cm2提高到16.15 mg/cm2;同时,Z-DCMC还可以保护AVM不受紫外线照射,在紫外线照射195 min后,Z-DCMC所包封的AVM有81.23%保持完整,而非封装的AVM完整率不足20%;更重要的是,Z-DCMC提高了AVM的杀虫活性,包封前后,其致死中浓度LC50从199.89 mg/L下降至106.41 mg/L。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新型农药制剂的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农药流失、提高杀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