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显示青海生态指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湿地、林地的增多,以及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我省鸟类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鸟类种群不断增加。目前,在青海长年或季节性生活的鸟类有近三百种,占全国鸟类物种的四分之一,鸟类已成为我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专家表示,鸟类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和开阔地。栖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还要有安静、安全、隐蔽的筑巢环境。不难看出,喜鹊、野鸡等常见鸟类,以及黑颈鹤、斑头雁等名贵鸟类选择在青海安家,说明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喜鹊扎堆安家市区

    “喳喳”“喳喳”……最近,家住西宁市八一路的乔先生经常被喜鹊清脆的叫声唤醒。乔先生仔细观察发现,路两旁的榆树上,一只喜鹊妈妈带着宝宝学飞。在喜鹊妈妈的带领下,几只喜鹊宝宝在树枝上飞来飞去,清脆的叫声回荡在城市上空。

    乔先生沿着八一路走了几百米发现,粗壮、高大的榆树上有十多处鸟窝,其中一棵榆树上竟然有好多鸟窝。“平时没怎么注意,今天仔细观察发现,家附近的榆树上竟有许多喜鹊筑巢安家。”乔先生说,这些喜鹊窝中,除了年久的老巢,还有新筑的新窝。

    喜鹊是一种有灵性的鸟,对环境十分敏感,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环境学的角度看,都是出色的生态指示性物种。记者观察发现,除了八一路,在滨河路、长江路上都可以看到零散的喜鹊窝。这些住在闹市区的喜鹊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喜鹊是一种留鸟,喜欢住在阔叶林里。如今,西宁市区有大树的地方多了,很多喜鹊愿意把家安在高树上。”据省林业厅有关专业人员介绍,近年来,西宁市区的喜鹊数量比较稳定,与植树造林和绿化等有很大关系。喜鹊和树木是一种伴生关系。树木多了,喜鹊没有相应的威胁,所以繁殖比较稳定,数量增长也快。

    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西宁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85.06%,水岸绿化率达93.02%,道路绿化率达91.4%,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生态城市格局。

    环颈雉的数量可能激增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的农田里,立着形态奇怪的稻草人。这些稻草人是村民专门威吓野鸡、麻雀、喜鹊的。村民吴兰花说,她在自留地上种了一些蔬菜,老有野鸡趁地里没人,啄食她的劳动成果。无奈之下,她便做了稻草人,立在地边上。

    面对野鸡的“进犯”,当地村民使出能够想到的所有办法,效果并不理想。

    记者顺着一条小溪走下去,在一块地里看到,为了防止庄稼被糟蹋,一些村民在地埂边拉了网,并在地头的树枝上挂上草帽和衣服,以此来吓唬野鸡。然而,野鸡只需几天就能看出破绽,随后又飞到地里觅食。

    “为了防野鸡偷吃,有些村民一整天守在地里,但是野鸡往往在清晨五六点及傍晚时分出没,那正是村民们看守时间的空当。”村民赵虎说,相比以前,现在野鸡、麻雀等鸟类数量骤增,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是什么原因造成野鸡数量增多,又该如何控制野鸡数量?采访时,不少村民表示,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牛羊少了,植被恢复明显,山林树木增多。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活动范围,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又回到村民身边。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省的5517万亩天然林、7441.4万亩国家级公益林、1.22亿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资源全国第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鸟类学专家李来兴说,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狩猎工具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野鸡近乎成了濒危物种。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这一物种得到了快速恢复,环颈雉(野鸡)又成我们身边常见的鸟类了。这一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速度,远远大于其所需的环境质量的恢复速度。也就是说,在其天敌种群数量没有恢复之前,环颈雉的数量可能激增。

    没有一枚鸟蛋被盗捡,没有观测到一起人为造成的鸟类死亡案例

    与喜鹊、野鸡等常见鸟类不同的是,随着鸟类栖息地的改善,到我省安家的名贵鸟类也呈现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位于长江源头的班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稳步恢复,数量已由2012年的1178只增长到如今的3195只。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全球现存数量估计不足7万只。在长江源头地区,水域面积仅有4.5平方公里的班德湖是该物种栖息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密度远高于全球同类地区平均水平。上世纪末以来,不法分子盗猎、偷蛋等行为一度使当地斑头雁种群数量锐减。

    7年来,为了杜绝长江源区斑头雁蛋盗捡及野生动物盗猎情况,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组织专家和志愿者,每年在湖边接力驻守45天,全程守护斑头雁的交配、繁殖和孵化过程,制止盗捡鸟蛋的行为,同时也对班德湖鸟类种群数量作调查。如今,长江源水草丰美、湖泊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随处可见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渡鸦等鸟类在湖泊、湿地里觅食、嬉戏。

    今年4月,由11位工作人员和44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在三江源头的班德湖畔接力完成连续45天的野外守护,并每隔5天观测班德湖鸟类种群数量。活动期间,班德湖没有一枚鸟蛋被盗捡,没有观测到一起因人为原因造成的鸟类个体死亡案例。

    为织牢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我省已将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丰富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得到良好的管理,为众多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据监测,黑颈鹤、斑头雁等我省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现扩大趋势。.

相关报告
  • 《青海: 生态环境改善飞鸟 "指数" 走高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30
    • 近年来,随着湿地、林地面积扩大,广大群众爱鸟护鸟意识不断提高,青海省野生鸟类种类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目前在青海长年或季节性生活的鸟类有近300种,占我国1445种鸟类的1/5,鸟类已成为青海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鸟类依赖森林、沼泽地和开阔地生存,它们的栖息地不仅要有充足的食物,筑巢环境也要安静、安全、隐蔽。青海省鸟类专家表示,喜鹊、野鸡等常见鸟类以及黑颈鹤、斑头雁等珍贵鸟类选择在青海省安家,说明青海省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带动飞鸟“指数”走高夯实了基础。 喜鹊在市区扎堆安家 最近,家住西宁市八一路的乔先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天还未亮,喜欢赖床的他就被一阵阵喜鹊的叫声吵醒了。原来,在乔先生住处不远的一棵榆树上,喜鹊妈妈正教它的宝宝们学习飞行。到了周末,乔先生沿着八一路走了几百米后发现,高大的榆树上有10多个鸟窝,有一棵榆树上竟然有好几个鸟窝。“平时也没怎么注意,但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我家附近的榆树上竟有这么多喜鹊筑巢安家。这些喜鹊窝中,除了年久的老巢,还有新窝。”乔先生说。 喜鹊对环境和生态十分敏感,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环境学的角度看,其都是出色的生态指示性物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八一路,在西宁市滨河路、长江路的行道树还有不少的喜鹊窝。 青海省林业厅有关专业人员介绍:“喜鹊喜欢栖息在阔叶林。如今,西宁市区有树的地方多了,喜鹊自然也就多了。喜鹊和树木是一种伴生关系,树木多了,喜鹊没有相应的威胁,繁殖也就比较稳定,数量增长也就快了。” 据悉,截至“十二五”末,西宁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85.06%,水岸绿化率达93.02%,道路绿化率达91.4%,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生态城市格局。 环颈雉可能进一步激增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的农田里,“站”着不少造型各异的稻草人。中川乡农民吴兰花对记者说:“为了吃菜方便,我就在自留地种了不少蔬菜,却引来偷吃的野鸡。没法子,我就在地里立了几个稻草人,但愿能把这些贪吃的野鸡吓走。” 和吴兰花一样,当地群众很少有人知道野鸡的学名是环颈雉,但他们都有过与野鸡“斗智斗勇”的经历。为防止庄稼被糟蹋,一些村民在地埂边拉起了网,在地头的树枝上挂上草帽和衣服,以此来吓跑野鸡。但只需几天,野鸡就能看出破绽,然后又飞到地里寻找食物了。中川乡农民赵虎说:“为了防野鸡偷吃地里的东西,有些村民就采取守的办法,但野鸡往往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出没,那正是村民们看守的空当时间。和过去相比,由于野鸡、麻雀等鸟类的数量骤增,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不少村民表示,自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牛羊少了,植被恢复明显,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大的活动范围,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又回到村民身边。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鸟类学专家李来兴对记者说:“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狩猎工具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环颈雉几乎成为濒危物种。随着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环颈雉种群数量得到了快速恢复,它们又成为我们身边常见的鸟类。这一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速度,远远大于其所需环境质量的恢复速度。这就是说,在其天敌种群数量没有恢复之前,环颈雉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斑头雁种群稳步恢复 随着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青海省安家的珍稀鸟类数量也呈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栖息于长江源头班德湖地区的斑头雁种群正稳步恢复,其数量已由2012年的1178只增长到今年的3195只。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全球现存数量估计不足7万只。在长江源头地区,水域面积仅有4.5平方公里的班德湖是斑头雁栖息最集中的区域,其分布密度远高于全球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7年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每年都组织专家和志愿者在湖边驻守,为斑头雁的交配、繁殖和孵化提供全程保护,同时也对班德湖区域的鸟类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今年4月,在班德湖畔,由11位野生保护工作人员和44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以接力方式连续45天开展野外守护工作,每隔5天就对班德湖的鸟类种群数量进行一次统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海已将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得到良好的保护,为众多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监测,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渡鸦等青海特有的野生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它们的栖息活动范围也呈现扩大的趋势。 来源 :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 赵俊杰 编辑 :
  • 《三组数字看青海生态成绩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31
    • 从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从7.2%提高到79%;连续15年“扩容”。这三组数字,动态反映了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以及青海湖水体面积的变化。 藏羚羊数量 从不足2万只到7万多只 7月25日、26日,悬挂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上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114只雌性藏羚羊带领8只藏羚羊幼崽通过桥洞的画面。 画面中看到,这群藏羚羊带着幼崽从产房卓乃湖返回栖息地。一旁监测的省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藏羚羊群逐渐集聚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之间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徘徊,藏羚羊群终于在头羊的带领下,从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桥洞成功穿越。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长年跑青藏线的货车司机赵玉龙感触颇深:以前藏羚羊远远见到车和人就跑,现在不怕了,跟人的安全距离缩短了。尤其到藏羚羊迁徙的时候,在五道梁的动物通道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羊。 为保障藏羚羊顺利回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日夜开展辖区巡逻和视频监测。在回迁季,繁忙的青藏公路也为藏羚羊留出生命通道。如监测到有藏羚羊群试图穿越青藏公路,巡山队员会第一时间实施临时交通管制,保证羊群通过野生动物通道安全迁徙。 从2009年9月起,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达成联防协作协议,彻底打破执法区域界限,对盗猎藏羚羊非法行为形成合围之势。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连续10年没有发生盗猎案件。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以藏羚羊为主的野生动物种群稳步恢复。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逐步恢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总量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南北山森林覆盖率 从7.2%提高到79% 从7.2%到79%,西宁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1.8个百分点;森林年滞尘量达7.5万吨,比1989年增加了6.6万吨;年均降水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3.3毫米增加到现在的414.6毫米,创造了我国干旱地区大规模绿化成果的奇迹。 小酉山是西宁市南北山造林绿化的一小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小酉山成为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满是绿树和绿草,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苍翠。 与小酉山隔河相望的火烧沟高标准造林区,是西宁市造林绿化的又一亮点工程。西宁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火烧沟一带实施高标准造林工程,在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式上,打造高密度道路林网、提升重要节点景观,既突出了区域绿化成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丰富了绿化层次、提升了景观效果。站在火烧沟绿化点,眼前的鲜花与远处的绿树遥相呼应,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 过去3年,我省按照每年400万亩的目标任务,共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这三年是我省林草生态建设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 树多了,风沙小了。如今,西宁南北山成了鸟儿栖息的家园,已有20多种鸟类安家。过去30年里,西宁南北山共栽植各类苗木3473万株,总投资21亿元,造林保存率达86%。其中,南北山形成森林13980公顷,使得西宁市民人均森林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青海湖面积 连续15年增大 自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15年增大,截至今年4月下旬达到4543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较近10年(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增大164平方公里。 青海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对周边地区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增大,一方面是雨水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我省对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如生态环境治理、人类活动的减少对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作用。 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这里的沙丘一度吞噬着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胁着铁路和公路。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发挥出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以前一刮风,青海湖周边就是黄沙漫天,连门都出不去。”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才让扎西说,这几年,沙丘得到较好的治理,还出现了泉眼。 受益于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牧民才让扎西,将家中一多半的草场禁牧,剩下的实行草畜平衡。才让扎西说,现在牛羊少了一半,收入却多了一倍。更让才让扎西高兴的是,随着沙化草场得到治理,原本失去活力的草场又恢复了生机。 目前,青海湖呈现“三增三减一不变”态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增三减一不变”主要是指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7736公顷,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用数据说话,这份成绩单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