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所高压室发现压力导致辉锑矿的结构相变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3-06
  • 自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以来,代立东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资助下,依托于我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自主筹划并依次成功搭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金刚石对顶砧物性测量、高温高压红外谱学实验测量、高压理论计算等综合物性测量实验平台、测试系统和理论计算平台。针对地球内部的主要金属硫化物矿物,已一系列系统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研究进展。

    基于这些综合测量实验平台和实验系统,该团队主要成员代立东、柳凯祥等将金刚石对顶砧高压设备与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拉曼光谱、透射图谱、原子力图谱、第一性原理计算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对高压下辉锑矿电学性质和谱学性质进行了原位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众所周知,常压下的辉锑矿属于斜方晶系,化学组成分子式:Sb2S3,具有Pnma空间群和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带隙能大小为~1.7 eV。研究发现:(a) 在5.0 GPa和15.0 GPa条件下,辉锑矿分别发生等结构相变 (IPT) 和压致相变 (PPT);(b) 在34.0 GPa和40.1 GPa条件下,辉锑矿分别发生金属化和不定形态的矿物相转变;(c) 针对静水压和非静水压的恢复样品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非静水压条件下辉锑矿金属化表现出不可逆性,而静水压条件下样品金属化具有可逆性;(d) 实验过程中金刚石压腔样品腔体自身存在的差应力和层间相互作用是导致不同静水压条件下的可逆性质差异的重要原因;(e) 基于Materials Studio的CASTEP模块,运用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发现在极端超高压条件下,辉锑矿所表现出的能带结构、总密度和投影密度等独特物理学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该成果发表在2018年最新一期的Physical Review B刊物上,这是代立东课题组在过去一年内,产出的第3篇Nature Index检索文章,全文可见:

    Dai Lidong, Liu Kaixiang, Li Heping, Wu Lei, Hu Haiying, Zhuang Yukai, Yang Linfei, Pu Chang and Liu Pengfei. Pressure-induced irreversible metalliza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 of Sb2S3. Physical Review B, 2018, 97, 024103, doi: 10.1103/PhysRevB.97.024103.

      全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97.024103。

  • 原文来源:;http://www.gyig.cas.cn/xwzx/kydt/201803/t20180306_4969939.html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科研人员发现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9
    • 通过“晶态相®非晶相”转变的固态非晶化是一种有别于熔体快淬获得非晶相的物理机制。目前发现的固态非晶化方式包括多层膜成分扩散导致非晶化、机械合金化导致非晶化、压力和严重塑性变形导致非晶化、离子辐照导致非晶化以及过饱和固溶体连续冷却导致非晶化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张海峰研究员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德国Leibniz固体材料所以及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材料所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固态非晶化机制——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在研究直接凝固(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的相变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亚稳b相晶粒内部分布着具有特定取向的柳叶状或者板条状非晶相(见图),非晶相和b相基体无明显成分差别,并且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切变台阶以及严重的b相晶格畸变。这种非晶相的形态与已报道的固态非晶化明显不同。提出了一种“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亚稳b型(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在冷却过程中,高温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变得不再稳定,出现两种声子软化模式:T1 1/2 (1,1,0)和L 2/3 (1,1,1)。前者导致b相转变为a¢/a²马氏体,后者导致晶面{222}b部分移位形成w相。而对于特定成分的b钛合金,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局域晶格切变和畸变使得结构无序的非晶相相对于晶态a¢/ a²/ w相更容易形成,导致马氏体非晶化的出现(见图)。这种非晶相可被称为“非晶马氏体”。这一发现丰富了固态非晶化机制和马氏体相变理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项目资助,该项工作于2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9, 506 (2018))。   
  • 《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大爆炸的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11-01
    • 宇宙的起源始于大爆炸,但是直到现在,超新星爆炸的点火方式一直是个谜。 在今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可能引起爆炸的机制,这对于科学家用来理解宇宙起源的模型至关重要。 UCF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学系的助理教授,《科学》杂志的合著者卡里姆·艾哈迈德(Kareem Ahmed)说:“我们定义了关键标准,使我们能够驱动火焰自发产生湍流,自发加速并转变为爆炸。”研究。 艾哈迈德说:“我们正在利用湍流来增强反应的混合,使其转变成剧烈的反应,并从本质上导致超新星爆炸,这简而言之就是使恒星爆炸。” “我们正在简化火焰,使其以五倍于声速的速度反应。” 研究人员在探索高超音速喷气推进的方法时,发现了产生大爆炸型爆炸的标准。 他说:“我们探索了这些超音速反应的推进力,结果,我们发现了这种看起来非常有趣的机制。” “当我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时,我们意识到这与宇宙起源一样深远。” 关键是对无限制的火焰施加适量的湍流并将其混合,直到其变得永存,这时火焰开始燃烧吸收的能量,从而导致5马赫高超声速超新星爆炸。 该发现的应用可能包括更快的航空航天飞行和改进的发电,包括当燃烧中使用的所有产品都转化为能量时产生零排放的反应。 这项发现是通过使用独特的湍流冲击管进行的,该冲击管允许在封闭环境中创建和分析爆炸。 使用超高速激光器和照相机来测量爆炸,并帮助指出需要哪些因素才能使火焰成为高超声速,剧烈的反应。 进行研究的UCF推进与能源研究实验室拥有美国唯一的用于测试高超音速反应的湍流冲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