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大爆炸的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11-01
  • 宇宙的起源始于大爆炸,但是直到现在,超新星爆炸的点火方式一直是个谜。

    在今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可能引起爆炸的机制,这对于科学家用来理解宇宙起源的模型至关重要。

    UCF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学系的助理教授,《科学》杂志的合著者卡里姆·艾哈迈德(Kareem Ahmed)说:“我们定义了关键标准,使我们能够驱动火焰自发产生湍流,自发加速并转变为爆炸。”研究。

    艾哈迈德说:“我们正在利用湍流来增强反应的混合,使其转变成剧烈的反应,并从本质上导致超新星爆炸,这简而言之就是使恒星爆炸。” “我们正在简化火焰,使其以五倍于声速的速度反应。”

    研究人员在探索高超音速喷气推进的方法时,发现了产生大爆炸型爆炸的标准。

    他说:“我们探索了这些超音速反应的推进力,结果,我们发现了这种看起来非常有趣的机制。” “当我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时,我们意识到这与宇宙起源一样深远。”

    关键是对无限制的火焰施加适量的湍流并将其混合,直到其变得永存,这时火焰开始燃烧吸收的能量,从而导致5马赫高超声速超新星爆炸。

    该发现的应用可能包括更快的航空航天飞行和改进的发电,包括当燃烧中使用的所有产品都转化为能量时产生零排放的反应。 这项发现是通过使用独特的湍流冲击管进行的,该冲击管允许在封闭环境中创建和分析爆炸。 使用超高速激光器和照相机来测量爆炸,并帮助指出需要哪些因素才能使火焰成为高超声速,剧烈的反应。

    进行研究的UCF推进与能源研究实验室拥有美国唯一的用于测试高超音速反应的湍流冲击管。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科研人员发现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9
    • 通过“晶态相®非晶相”转变的固态非晶化是一种有别于熔体快淬获得非晶相的物理机制。目前发现的固态非晶化方式包括多层膜成分扩散导致非晶化、机械合金化导致非晶化、压力和严重塑性变形导致非晶化、离子辐照导致非晶化以及过饱和固溶体连续冷却导致非晶化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张海峰研究员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德国Leibniz固体材料所以及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材料所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固态非晶化机制——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在研究直接凝固(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的相变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亚稳b相晶粒内部分布着具有特定取向的柳叶状或者板条状非晶相(见图),非晶相和b相基体无明显成分差别,并且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切变台阶以及严重的b相晶格畸变。这种非晶相的形态与已报道的固态非晶化明显不同。提出了一种“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亚稳b型(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在冷却过程中,高温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变得不再稳定,出现两种声子软化模式:T1 1/2 (1,1,0)和L 2/3 (1,1,1)。前者导致b相转变为a¢/a²马氏体,后者导致晶面{222}b部分移位形成w相。而对于特定成分的b钛合金,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局域晶格切变和畸变使得结构无序的非晶相相对于晶态a¢/ a²/ w相更容易形成,导致马氏体非晶化的出现(见图)。这种非晶相可被称为“非晶马氏体”。这一发现丰富了固态非晶化机制和马氏体相变理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项目资助,该项工作于2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9, 506 (2018))。   
  • 《研究人员在海洋岩石样本中发现了纳米金刚石》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0-27
    • AZO于2020年10月19日发布关于纳米金刚石的报道,报道指出:这项研究证实了新发现的机制,这与传统的在极高压力下形成钻石的机制相去甚远。来自巴塞罗那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资源研究小组的专家参与了这项研究。 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其他专家来自布法罗大学的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N2UB)、格拉纳达大学(UGR)、安达卢西亚地球科学研究所(IACT)、陶瓷和玻璃研究所(CSIC)以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 该研究是由来自UB的科学家Joaquin a . Proenza和来自UGR的Antonio Garcia-Casco指导的,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Nuria pujolo - sola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钻石:最坚硬的矿物 钻石(取自希腊单词Adamas,意思是“不可战胜的”)是富有和奢侈的象征。它是最无价的宝石和最坚硬的矿物(莫氏刻度为10)。 钻石由化学上纯净的碳组成,按照经典的假设,这种矿物在地球地幔深处的高压条件下使立方系统结晶。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天然钻石是在低压下形成的,这些岩石位于古巴的Moa-Baracoa蛇绿岩地块中。这个重要的地质构造位于该岛的东北部,由大洋岩石圈的代表岩石——蛇绿岩形成。 这些海洋岩石出现在北美大陆边缘的时候,发生在四千万到七千万年前的加勒比海岛屿拱门碰撞。 “在深不可测的海洋洋底的形成,在白垩纪——1.2亿年前,这些海洋岩石进行了矿物变化由于海水渗入,这一过程导致小橄榄石内流体包裹体,这种岩石中最常见的矿物,”源,矿物学系的一员,岩石学和应用地质学在乌兰巴托,并从矿物学和岩石学Garcia-Casco格。 普罗恩萨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员,最近的文章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发表的。 这些流体包裹体除了蛇纹石、磁铁矿、金属硅和纯甲烷外,还含有大约200和300纳米的纳米金刚石。所有这些材料都形成在低压力下(< 200 MPa)和温度(< 350ºC),包含流体包裹体的橄榄石蚀变。 研究人员 “因此,这是对蛇绿岩金刚石在低压和低温下形成的第一次描述,其自然形成过程没有任何疑问,”该团队强调说。 金刚石是在低压和低温下形成的 必须记住,早在2019年,研究人员已经公布了初步描述发展的岩钻石在低压条件下(地质)——研究工作由茱莉亚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执行Farre de巴勃罗,乌兰巴托研究员和导演普罗和何塞玛丽亚冈萨雷斯吉梅内斯,格拉纳教授。国际科学界的成员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在发表在欧洲地理化学协会期刊《地球化学透视快报》上的文章中,专家们在样品表面的微小流体包裹体中发现了纳米金刚石。他们使用共焦拉曼图和聚焦离子束(FIB),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FIB- tem)进行研究。 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确认样品表面下是否存在钻石,从而在低压力条件下在挖掘出的海洋岩石中开发出天然钻石。 布法罗大学的科技中心(CCiTUB)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并为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在这个例子中,研究工作的重点是讨论某些地球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这些模型基于蛇绿岩金刚石的存在,表明地幔环流和大规模岩石圈再循环。 例如,假定蛇绿岩金刚石反映了蛇绿岩穿过地球深部的地幔,到达过渡区(210 - 660公里深),然后沉积成典型的在低压下形成的蛇绿岩(大约10公里深)。 专家们认为,在这一地质系统中,低氧化状态将解释纳米金刚石的发展,而不是石墨,这将是在流体包裹体的化学和物理形成条件下的预期。 该研究得到了前经济和竞争力部(MINECO)、拉蒙-伊卡哈尔项目和欧盟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