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大爆炸的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11-01
  • 宇宙的起源始于大爆炸,但是直到现在,超新星爆炸的点火方式一直是个谜。

    在今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可能引起爆炸的机制,这对于科学家用来理解宇宙起源的模型至关重要。

    UCF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学系的助理教授,《科学》杂志的合著者卡里姆·艾哈迈德(Kareem Ahmed)说:“我们定义了关键标准,使我们能够驱动火焰自发产生湍流,自发加速并转变为爆炸。”研究。

    艾哈迈德说:“我们正在利用湍流来增强反应的混合,使其转变成剧烈的反应,并从本质上导致超新星爆炸,这简而言之就是使恒星爆炸。” “我们正在简化火焰,使其以五倍于声速的速度反应。”

    研究人员在探索高超音速喷气推进的方法时,发现了产生大爆炸型爆炸的标准。

    他说:“我们探索了这些超音速反应的推进力,结果,我们发现了这种看起来非常有趣的机制。” “当我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时,我们意识到这与宇宙起源一样深远。”

    关键是对无限制的火焰施加适量的湍流并将其混合,直到其变得永存,这时火焰开始燃烧吸收的能量,从而导致5马赫高超声速超新星爆炸。

    该发现的应用可能包括更快的航空航天飞行和改进的发电,包括当燃烧中使用的所有产品都转化为能量时产生零排放的反应。 这项发现是通过使用独特的湍流冲击管进行的,该冲击管允许在封闭环境中创建和分析爆炸。 使用超高速激光器和照相机来测量爆炸,并帮助指出需要哪些因素才能使火焰成为高超声速,剧烈的反应。

    进行研究的UCF推进与能源研究实验室拥有美国唯一的用于测试高超音速反应的湍流冲击管。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科研人员发现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9
    • 通过“晶态相®非晶相”转变的固态非晶化是一种有别于熔体快淬获得非晶相的物理机制。目前发现的固态非晶化方式包括多层膜成分扩散导致非晶化、机械合金化导致非晶化、压力和严重塑性变形导致非晶化、离子辐照导致非晶化以及过饱和固溶体连续冷却导致非晶化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张海峰研究员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德国Leibniz固体材料所以及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材料所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固态非晶化机制——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在研究直接凝固(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的相变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亚稳b相晶粒内部分布着具有特定取向的柳叶状或者板条状非晶相(见图),非晶相和b相基体无明显成分差别,并且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切变台阶以及严重的b相晶格畸变。这种非晶相的形态与已报道的固态非晶化明显不同。提出了一种“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亚稳b型(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在冷却过程中,高温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变得不再稳定,出现两种声子软化模式:T1 1/2 (1,1,0)和L 2/3 (1,1,1)。前者导致b相转变为a¢/a²马氏体,后者导致晶面{222}b部分移位形成w相。而对于特定成分的b钛合金,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局域晶格切变和畸变使得结构无序的非晶相相对于晶态a¢/ a²/ w相更容易形成,导致马氏体非晶化的出现(见图)。这种非晶相可被称为“非晶马氏体”。这一发现丰富了固态非晶化机制和马氏体相变理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项目资助,该项工作于2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9, 506 (2018))。   
  • 《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热传输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3
    • 热量在海洋中通过深海环流系统进行传输,即所谓的全球热传送带,海水通过这个传送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循环,帮助平衡地球的气候。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这条输送带的上层分支之一,流经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之间的通道,距离特拉华州超过9,000英里。虽然其中许多通道已经为研究人员所知多年,但特拉华大学的Xiao-Hai Yan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条先前未解释的通道,它将热量从太平洋输送到印度洋,甚至进一步传送到更远的环绕南极洲的南大洋。 “当热量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时,我们预计热量将沿着南赤道流从印尼贯穿流流向非洲东海岸,”Yan教授说。“相反,数据和模型结果显示,异常温暖的海水流向西澳大利亚附近,这表明有其他过程推动着海水向南移动。” 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Liao说,这种向南方转移的暖水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降雨量,并增加“热事件”的频率,导致珊瑚白化,使它们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仍处于2016年和2017年的破坏性白化事件的恢复时期,这是由于在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下,海洋持续高温造成的。 在这项研究中,Yan和他的同事研究了2003-2012年在印度洋海面以下700米(近3000英尺)海洋热量变化的情况,据说这个时期有异常大量的热量从太平洋输送至印度洋。这项热含量的研究是使用数值模拟进行的,数据通过船舶和深海遥感测量获得,后者是使用卫星测量的地表温度、盐度和海平面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的。 Yan和他的实验室成员还花了数年时间研究所谓的全球变暖停滞期,从1998年到2013年观察到这是由深海的热量再分配和储存引起的。Yan解释说,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所有洋盆的深层都变得更加温暖。 总之,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隐藏的热量传递与跨洋盆热量再分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些联系可能对我们的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侯颖琳编译;王琳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