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亚洲季风实验》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9
  • As a part of the 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 (GEWEX), the GEWEX Asian Monsoon Experiment (GAME) is being implemented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Asian monsoon in the 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and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and seasonal prediction of Asian monsoon patterns and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This site offers information of the experiment, includes its missions and background, phases of implement, meetings and con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references, related links.
  • 原文来源:http://www.hyarc.nagoya-u.ac.jp/game/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第四纪以来亚洲夏季风降水演化受控于类ENSO系统的调控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6
    •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于兆杰副研究员和万世明研究员利用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中法合作西菲律宾海)在西菲律宾海采取的高质量沉积物岩芯首次重建了2.36个百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东亚夏季风的降水演化历史,并以此指标为基础整合了南海大洋钻探ODP 1146站和位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磁化率降水指标,首次揭示第四纪以来热带太平洋类ENSO系统相位变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在经向和纬向上的不同控制作用。该项成果揭示亚洲季风的演化历史及西太平洋沉积记录在气候环境长期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长时间尺度上,类ENSO系统相位的变动主要受控于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研究发现,当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较大时,类ENSO系统相位趋向于拉尼娜模态,此时Walker环流的强度较强,该环流的上升分支(也就是降雨带分支)被压迫在东亚低纬度地区,从而导致该地区的降水显著增加,而此时东亚中纬度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则由于较强的Walker环流驱动强烈的上升流混合(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水上涌)而促使生产力勃发;相反地,当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较小时,类ENSO系统相位趋向于厄尔尼诺模态时,上述情况如跷跷板一样出现相反的情况。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地球高纬度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冰盖体积的变化是主导中更新世地球气候从41千年周期演变为100千年周期的主要原因。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于兆杰副研究员和万世明研究员通过进一步研究轨道时间尺度的赤道太平洋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类ENSO系统可能通过控制北大西洋翻转流和Hadley环流自热带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的量从而影响全球轨道气候周期的变化。类ENSO系统可能起到类似于热带气候变化的“放大器”的作用,将热带气候系统较小的扰动放大,通过海洋和大气环流的传输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后续更多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证据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本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优秀青年”启动基金(于兆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万世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项目(万世明)的支持。 具体文章请参考: 1. Zhaojie. Yu (*), Wan, S., Colin, C., Song, L., Zhao, D., Huang, J., Li, T. (2018). ENSO-like modulated tropical Pacific climate changes since 2.36 My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19. https://doi.org/10.1002/2017GC007247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2017GC007247 2.Zhaojie. Yu(*), Wan, S., Colin, C., Yan, H., Bonneau, L., Liu, Z., et al. (2016). Co-evolution of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tropical Pacific ENSO system since 2.36 Ma: New insights from high-resolution clay mineral records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446, 45–5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6301868
  • 《地环所揭示人为黑碳气溶胶及温室气体对亚洲季风影响的不同机制》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1-03
    •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及气溶胶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类世气候和环境显著变化的重要强迫因子。黑碳气溶胶作为大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它可直接通过吸收可见光到红外波段范围内的太阳辐射加热大气,是除温室气体以外对引起全球变暖最大的贡献者。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世界上黑碳排放的主要源区。观测和模拟结果都表明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区域辐射收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有重要影响,但由于黑碳气溶胶复杂的时空特性以及气溶胶 - 辐射 - 云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它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其作用机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解小宁副研究员等利用降水变化的驱动和响应模式比对计划( Precipitation Driver Respon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 PDRMIP )框架下的 9 个全球海 - 气耦合模式试验结果,研究了 10 倍黑碳气溶胶和 2 倍 CO2对亚洲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黑碳与CO 2含量增加引起的区域气候环境效应的异同。 PDRMIP 多模式集成结果显示: (1) 黑碳气溶胶和CO 2都可以显著的增加亚洲季风区夏季有效降水量,分别增加 13.6% 以及 12.1% 。但是,黑碳气溶胶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在不同模式间存在着更大的差异 ( 图 1) 。 (2) 利用水汽收支分析显示,黑碳气溶胶引起的亚洲季风区有效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加强的季风环流引起的动力项增加,而二氧化碳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则是增加的水汽相关的热力项增加 ( 图 2a) 。 (3) 从大气环流角度,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大气低层季风环流以及向上垂直风速都有着更加明显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气高层西风急流轴显著性北移 ( 图 3) 。而二氧化碳引起季风环流以及西风急流轴的变化则不显著。黑碳气溶胶及CO 2引起亚洲夏季风变化的机制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强迫引起的温度反馈 ( 图 2b) 。黑碳气溶胶的增加直接加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大气,增加高层南北海陆热力梯度,加强季风系统动力环流。而二氧化碳主要加热赤道对流层上层大气,使得高层海陆梯度明显减小,抑制季风系统动力的发展。这种不同强迫下控制机制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变暖以及人为污染双重影响下亚洲季风的变化。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199125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B40030100) 及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等项目的共同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期刊上。原文详见: Xie, X., Myhre, G., Liu, X., Li, X., Shi, Z., Wang, H., Kirkev?g, A., Lamarque, J.-F., Shindell, D., Takemura, T., and Liu, Y., 2020: Distinct response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to 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greenhouse gas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 11823–11839, https://doi.org/10.5194/acp-20-11823-2020.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5194/acp-20-11823-2020 图 1.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CO 2引起亚洲夏季风有效降水量 P-E 的变化 ( 单位: mm day-1) 。 (a, b) 亚洲季风区域即蓝色实线区域内空间平均值以及多模式的平均值 MMM ; (c, d) 多模式平均有效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 图 2. (a)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CO 2引起的水汽收支变化 q budget (mm day-1) ,包括夏季有效降水量变化 △ P-E ,热力项 △ TH ,动力项 △ DY ,以及其余项 △ Res 。 (b) 亚洲与海洋海陆南北梯度的变化 △ MLOTG ( 摄氏度 ) 。 图 3. (a, c, e)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b, d, f) CO 2引起的对流层低层以及高层的大气环流变化,包括 850 hPa 风矢量 ( △ UV) , 500 hPa 垂直风速 ( △ Omega) ,以及 200 hPa 的西风 ( △ U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