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22
  • 1月20日,中国 电动汽车 百人会论坛(2018)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内容如下: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是多家大公司在中国 电动汽车 发展上的一些思考。但是在过去4年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00多家新造车企业。今天我非常荣幸作为新造车企业的代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思考。

    我观察过三百多家新造车企业,从中间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创始人都是或多或少来自于有相关的汽车背景的,有制造企业出来的,有汽车媒体出来的。我是一个完完全全从互联网领域出来的新造车企业创始人,我们的思考会有很多不同。

    我想非常快速介绍一下我自己,在2004年我创立了中国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叫UC,我经历了中国最早一批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的一个过程。在过去13年里面,这个公司从最开始的5个人到4000人,从最开始的没有任何产品,做到了全球第一大第三方手机浏览器。2014年阿里巴巴以40美金换股并购了UC。接下来在阿里巴巴,我负责管理UC、优酷土豆、阿里游戏、阿里影业等一系列新的事业单元。2014年我投资创立了小鹏汽车,在2017年正式加盟小鹏汽车。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有这么多新造车势力?我们为什么会从原来的互联网公司或者从制造公司里面走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相信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是大家都看到了一个趋势,从原来的硬件PC、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未来应该是一个AI 互联网的时代。在每个时代里面,我们都看到了有非常多的公司出现,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从小走到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里面,AI 互联网会产生非常多的大型企业。我相信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企业家都有可能会成为。在这个领域里面,我相信整个智能互联加上汽车制造,会成为一个关键点。

    但是我想说两点,今天前面所讲的所有事情都主要在电动汽车上面。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家全新基因的公司,最后在这个领域成功,我认为肯定是硬件加上软件整体化解决方案。做好一台电动汽车,把品质做好,把规模做好,我相信是根本。但是如果我们真要做强一家公司,能够像小米、苹果一样,在未来十年里面做到全球科技公司的前20名,科技创新一定是核心点。我刚刚所听到的很多思考里面,发现大部分描述都是在汽车制造领域,在电动汽车角度。在科技创新该怎么做?这是我们新创业企业需要思考的。

    第二点,在过去十几年里面,我跟很多领导汇报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在几年前,大家都认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在全球第一,但是在2009年到2010年,苹果、谷歌等公司非常快速的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做强。这给我们当时所有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带来一个巨大的冲击,如果今天我们快速的向前行,今天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用户,这么多资本的情况下,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几家企业成为全球科技制造企业的领头羊,这是一个挑战。

    我想非常快速简单介绍一下小鹏汽车,小鹏汽车是一家初创公司,现在整个公司人员数量还不到一千人。但是研发人员的数量超过了70%,在未来两年里面,我们的目标要达到5000人左右,我们希望研发人员的规模仍然超过50%,这和中国当前主流整车厂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过去一年里面,我们融资了50亿人民币,是由阿里巴巴等相关的一系列的投资机构一起来投资的。我们都知道做车是非常难非常耗钱的事情,在2018年小鹏的目标是拿到超过130亿的资本,我个人也会投入15亿的人民币。在2018年1月份,也就是在这个月,我们第一次在CES发布了第一款产品G3,这款产品是去年中国新造车势力里面第一个上公告的,并且能量密度排名第一。同时我们也是第一个在北京已经有一部分车型上牌的,速度在新造车势力里面排名第一。在今年我们正式发布G3,下半年对公众市场交付。

    小鹏汽车要成为一家未来的科技公司,成为一家出行公司。我们看的非常清楚,今天规模品质化的电动汽车是所有造车公司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但是我们一定相信创新以及将来的出行运营才是我们能够从大到强一个关键的因素。这一点我们是怎么思考的?这里我想快速分享一下小鹏汽车认为一个新的造车公司,一个面向未来的造车公司的四个核心要素。

    第一个,就是新的公司需要有互联网基因。它的管理团队需要有来自于互联网,来自于整车,来自于科技,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我想举几个例子,比如第一点,我发现今天我们所讲的所有模式里面,产品设计都是以销售为导向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注汽车政策的稳定性,关注补贴的情况,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真是一家面向未来的汽车厂商,是否只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否应该还会加上以用户为导向?我们今天都讲一个笑话,现在在中国买电动汽车的人都是不想买电动汽车的人。为什么?是因为政策,为什么?是因为补贴。如果我们不去挖掘这些用户真正的需求,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用户的数据,用户的迭代,我们是非常困难去做好这个事情的。

    第二个,我想说的就是今天我们所有的制造汽车厂,我们来看新能源汽车,一定不能仅仅以利润为导向。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五年左右,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很难有利润,更别说有规模利润。但是我们如果往未来看,我们每一年的投入都有可能在将来换取更大的收入,如果以当前补贴,当前政策来获取利润,我非常不认为在未来能够完成从大变强的转换。

    互联网基因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在我刚刚投资创立小鹏汽车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中国做汽车的人的待遇都非常低,比互联网人低了很多,清华大学毕业五到十年的人比同档次在互联网企业里面的人低50%甚至更多。没有合理的机制,没有将来上市更好的激励政策,不可能有这么多好的人聚在一起。我发现现在很多的整车厂商在创新领域是束手束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要用正确的过程来做事情,对我们新造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第二个核心要素,一定要自主研发互联网技术,因为所有的汽车制造企业都是科技企业。核心不仅仅在电动制造,一定还有软件,运营能力。小鹏汽车在今年年底做到600人左右的自动驾驶互联网研发人员,看起来很小,但是在中国整车厂领域还是很突出的。在过去的整车供应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零件,不同的供应商可以很容易耦合,但是在未来是互联的年代,是自动驾驶的时代。信息是要连通的,数据是要流转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自主研发,投入巨大的人力做自主研发,获得未来的核心价值将非常困难。

    第三个是用户参与。说到用户参与,不是用户参与造成车,我们需要思考在设计的领域,用户的数据是什么样的,谁是我们核心的用户。如果一个车卖的太便宜了,他不会有自动驾驶,不会有互联网基因,拿不到用户的数据。如果一个车卖的太贵了,很多都是司机开,你也拿不到有价值的用户数据。从互联网和汽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是拿到最核心的积极使用互联网和自动驾驶的用户,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另外今天有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开过电动汽车,他们都不知道电动汽车好在哪,但是如果以销售为导向的方式,不考虑让用户参与来尝试使用电动汽车,这样一些模式很难做出让用户真正喜欢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

    第四个,要心存敬畏,跨界融合。今天对于所有的新制造企业来看,我们发现汽车比互联网难做很多,难很多很多倍。规模的品质是我们巨大的挑战,小鹏汽车和很多新造车企业在未来三年五年里面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补课。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原来的整车厂还是当做一个供应链的AB点来看自动驾驶,来看互联网,我认为这个跨界融合的难度也一样是非常有挑战的。我相信一家新的面向未来的汽车制造和汽车出行公司,一定要有这四个基础的因素。

    这两点建议,今天早上会上已经提出。作为新制造企业的一个代表,我们都更期望让市场充满竞争,让产品回归本质,这才有可能去逼迫我们创新,才有可能让我们在未来作出一个更不一样的公司。

    最后,我想说所有公司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时间。如何规模的提高我们的品质,如何让我们整个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售后到整个运营体系的网络建成,这还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我也想说的是,刚刚也提到,中国现在有非常多的大型整车厂,时间一样很紧迫。我在过去一年里面去了美国三次,也去看特斯拉及工厂,跟很多特斯拉人去交流。最开始特斯拉的很多人不是来自于整车厂,特斯拉现在很多人来自于苹果或者来自于芯片厂商。今天他所做的创新,今天他所做的探索,我看到有很多,在我了解国内的整车厂很少会自主研发,会用研发角度来做探索的。如果当这样一些探索在未来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整车企业,他们完成了从零做到了60分,做到了70分,甚至80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仅仅做好一台电动汽车,已经不足以能够成为世界的强者。我相信这对所有新制造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相信小鹏汽车能够在未来五到十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新制造企业与出行运营商。我也希望将来能够在中国会看到多家像苹果、小米、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制造上取得更卓越的成就。

相关报告
  • 《多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6
    • 普华永道旗下咨询机构思略特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三大汽车市场欧盟、美国和中国新电动汽车注册数量将超过174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份额接近27%。在降低能耗、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许多国家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视为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 销售成行业亮点 在全球汽车业遭受疫情打击表现低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销售出现逆势增长,成为行业发展一大亮点。 欧洲替代燃料观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较2019年增长3倍,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3%升至10%。普华永道预计,2035年,电动汽车销量在欧洲汽车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67.4%。 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9.4万辆。英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注册量分别逆势增长185.9%和91.2%。爱尔兰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新车销售逆市上扬,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6.1%。挪威电动汽车销量近7.7万辆,在新车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4.3%,成为全球首个全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过半的国家。法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53万辆,同比增长201.34%。在日本,目前销售的乘用车新车中,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非传统汽油车的占比约40%,其中以混合动力车为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50%。根据中国工业汽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约400万辆,同比增加约90万辆。 各大车企纷纷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步伐。宝马近日宣布将改造其德国工厂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宝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泽表示,宝马计划在3年内将其车辆的20%实现电动化;2020年特斯拉共生产了超过50万辆电动汽车,较2019年增长36%;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到2025年将向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投资200亿美元,通用计划在2023年前推出20款电动汽车车型。 扶持政策不断出台 由于全球环保标准趋严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多国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和生态建设。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发布报告称,根据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规定,自2021年起,欧盟境内新乘用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高于每公里95克,到2025年和2030年,则需要在这一基础上再分别降低15%和37.5%。对此,欧洲汽车厂商相继公布转向电动汽车的投资计划,欧盟和各成员国也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2020年,德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消费者购买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可分别享受6000欧元和4500欧元的政府补贴,补贴额度增长了50%;车价高于4万欧元的车型,分别可获得每辆5000欧元和3750欧元奖励。此外,德国还计划2030年前在全国建设10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CFA)表示,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数十亿欧元的疫情救助金。车主若将碳排放量较高的老旧汽车置换为符合现行碳排放标准的新车或二手车,便可以得到高达数千欧元的补贴。法国政府已将这项激励计划延长至2021年7月1日,以提振汽车市场。 为满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英国禁售燃油轿车和货车的时间将提前至2030年。英国政府将投资28亿英镑,建设充电桩和扩大电池的生产,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 日本政府去年底发布了面向2050年去碳化社会的“绿色增长战略”,大力推进从汽油车向电动汽车过渡。日本经济产业省把电池相关产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将推动单次充电可长距离行驶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技术开发。除了确保稳定获得钴等材料外,日本经济产业省还将在完善国内电池供应链方面提供支援。 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各国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及造车新力量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 汽车业咨询机构ABI等多家调研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 有专家表示,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日前,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新组建的智能汽车公司将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自动驾驶和传统车企的制造技术。此前,腾讯、亚马逊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造车领域或投资电动智能汽车初创公司。 电动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有待提高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电池技术仍有待突破。目前电动汽车所用的锂电池,其电解液易燃,存在着引火和漏液的隐患。尽管能量密度高的固态电池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实现更长的续航距离,但尚未实现量产、存在成本高等问题。 充电桩数量不足及分布不均也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痛点。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总干事马克·惠特玛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现在趋势判断,严重滞后的充电基础设施势必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 《张国宝:电动汽车技术路线讨论引发的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7
    • 摘要:李克强总理参观丰田氢电混合电动车的新闻在业内外再次引发了对锂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 李克强总理参观丰田氢电混合电动车的新闻在业内外再次引发了对锂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一些这几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权威人士也坐不住了,讲了一些看法。无非就是锂电池电动汽车符合中国国情,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难度大,氢的储存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备,不少研发单位中途失败了。这样的一些说教其实在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常常听到。无非就是知难而退呗。 丰田汽车选择氢动力电池电动汽车,从1992年就开始了,已经经过了20多年不懈的努力,其中的波折困难可想而知,所不同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这使我想到过去我常常想到的另一件事情,就是能源领域的LNG液化天然气。 这种技术首先要把气态的天然气通过多级深冷到零下162度以下,变成液体,然后通过储存运送到需要的地方。运输和储存及深冷液化天然气所需要的装备和安全保障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就拿现在大家熟悉的LNG运输船来讲,研发这样一种可以运输LNG的船舶被认为是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解决能够适应超冷低温的材料,储罐的材料也同样如此。这样一大堆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如果摆在我们决策人员面前能下这样的决心吗?一定会有人说,搞LNG基础设施不完备,研发难度大,投入大。甚至会有专家出来说,把气体的天然气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这成本得有多高?搞这样的技术路线不是脱裤子放屁吗?这样的难题放在中国专家的论证会上可以说百分之百会被枪毙。 但是居然也是日本人坚持了下来,把天然气的LNG使用形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现在和管道天然气一样,成为天然气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可能就是中国专家和日本专家思维和行动方式的不同,一个知难而退,一个知难而进。 这不是只是在燃料电池领域,在其他重要科技成就领域都是如此。从胶卷到数码相机,从显像管到液晶电视都听到过类似的话。重大创新研发投入大,能知难而进要有很大勇气。例如近几年治疗癌症的PD-1药在国内打一针要5万元人民币,到香港买也要3万元一支,在美国也不便宜,要1万美元一针。 乍听吓人一跳,这不是暴利吗?但是,细想想从P D-1抗体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能应用于临床应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研发,中途夭折,费用打了水漂的不在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知难而进,且有资金实力,扛得起失败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何其难得?这就是风险投资,因此一旦成功能够用于临床应用价格高昂,把过去的投入捞回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在医疗领域的新药,包括医疗器械,例如现在大家已经熟悉的B超、CT、PET-CT、核磁共振有哪一个是中国研发的呢?一个都没有!这和我们的专家容易知难而退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不如日本人执着,牛皮糖似的钻劲。 最近由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引发的对芯片产业的关注也是一个例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得益于光刻机的技术进步,传统的干式光刻机已经走到了极限,一位科学家从水的浸润受到启发,提出浸润式光刻机的设想,但是有的企业知难而退,锲而不舍的企业终于搞出了纳米级芯片。其实中国从文革时期就开始抓“大棒子”(拉单晶硅棒),起步早于台积电、三星,结果被他们后来居上。只有耐得住寂寞,知难而进的才能有大成果,大回报。在科研创新上总想走捷径,少付出,只能有小成果,小回报。由燃料电池引发的讨论,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