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正式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28
  • 6月11日,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正式发布了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是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张爱敏介绍,全球通用的标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UTC),由BIPM负责组织产生、保持与发布。全世界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参与BIPM组织的国际原子时合作,通过基于卫星的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实现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的400多台原子钟之间高精度比对,经加权平均、频率校准、闰秒调整等操作产生UTC。BIPM每月发布时间公报(Circular-T),报道世界各国保持的标准时间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播放的标准时间相对于UTC的时间偏差。各国时间频率实验室依据时间公报报道的时间偏差调整本地标准时间,保持本地标准时间与UTC一致,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标准时间的统一。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是覆盖范围最广、使用性价比最高、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行各业的授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BDS和欧洲GALILEO等。多年来,BIPM时间公报仅发布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的授时偏差,中国BDS未列其中。也就是说,在过去全球用户通过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获取的标准时间,经BIPM时间公报可溯源至UTC,而通过中国BDS获取的标准时间,缺乏国际互认的溯源途径,极大地阻碍了中国BDS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授时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计量院依托国家时间频率基准UTC(NIM)及自主研制的北斗时间传递装置,开展北斗时间频率传递及授时监测技术研究工作。2017年中国计量院与BIPM签署了’BDS time transfer for UTC—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协议,共同推进北斗时间传递及其应用。中国计量院先后在基于北斗的洲际时间频率比对能力验证、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测量与校准能力和北斗授时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支撑BIPM于2022年正式启动基于北斗的UTC比对链路校准工作,奠定了北斗授时监测的技术基础。

    2024年4月,BIPM对中国计量院开展的北斗授时监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采纳了中国计量院提供的全部北斗授时监测结果。

    目前,中国计量院(NIM)是BIPM在全球范围内认可的四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之一,另三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法国巴黎天文台(OP)、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

    张爱敏介绍说,为提升北斗授时量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障时间量值的国际等效和国内统一,中国计量院将进一步加强与BIPM及国内相关技术单位的合作与沟通,持续提升北斗授时监测评估能力,进一步推动北斗国际化应用。(文:王玉琢、刘旭红)

  • 原文来源:https://www.nim.ac.cn/node/3185
相关报告
  • 《国家标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规范》正式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9
    • 4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规范》(标准号:GB/T45526-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 该标准由空天院研究员李子申牵头,标准系统性地规范了北斗/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的信息内容、精度要求和测试方法,为智能驾驶、精准农业、海洋监测等高精度位置应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厘米级实时定位技术支撑,有力推动北斗PPP-RTK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在国内层面,该标准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主要参编单位汇聚了我国卫星导航领域主要的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和北斗高精度服务运营商,包括空天院、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司南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北斗应用发展研究院、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等。 在国际层面,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导航核心标准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跨越。其实施不仅将加速北斗技术全球化应用进程,更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北斗“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将增强国际市场对北斗的认可度,进一步巩固北斗的国际竞争力。 该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北斗系统高精度定位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我国在全球PPP-RTK应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标准发布 首页
  • 《全球首个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5-02
    •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航天云网天智公司牵头提出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提案,经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投票,以92.9%的赞成率高票通过,成为国际上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标准规范,国际标准号为IEC PAS 63178。   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接入领域拥有了国际认可的自主核心技术,为全球异构工业云平台提供了可参照的统一制造资源接入技术方案。同时也意味着航天科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标准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是支撑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帮助制造业企业对内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对外实现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进而促进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资源/能力接入是工业互联网有效运作的前提,但目前各类工业云平台制造资源/能力类型和接入手段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企业内、企业间工业系统互联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难题,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成立了国际标准项目团队,启动《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国际标准的研究,连续三年获得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相关国际标准培育研究”集团标准化项目支持。基于项目研究经验,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提出了《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提案,提案最终获IEC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并正式发布。这将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指引,同时将为航天科工航天云网打造可用好用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主平台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