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规范》正式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9
  • 4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规范》(标准号:GB/T45526-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
    该标准由空天院研究员李子申牵头,标准系统性地规范了北斗/GNSS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域改正产品的信息内容、精度要求和测试方法,为智能驾驶、精准农业、海洋监测等高精度位置应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厘米级实时定位技术支撑,有力推动北斗PPP-RTK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在国内层面,该标准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主要参编单位汇聚了我国卫星导航领域主要的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和北斗高精度服务运营商,包括空天院、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司南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北斗应用发展研究院、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等。
    在国际层面,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导航核心标准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跨越。其实施不仅将加速北斗技术全球化应用进程,更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北斗“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将增强国际市场对北斗的认可度,进一步巩固北斗的国际竞争力。
    该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北斗系统高精度定位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我国在全球PPP-RTK应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标准发布
    首页
  • 原文来源:http://aircas.ac.cn/dtxw/kydt/202506/t20250606_7799011.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8
    •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海洋所研究员类彦立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7
    •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海洋所研究员类彦立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