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HIV疫苗研制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4-12-22
  •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宣布,他们在婴儿HIV疫苗研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对两个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新生儿HIV疫苗试验进行重新分析后,研究者可能找到了有望能够阻断母乳喂养HIV传播的疫苗证据。该研究团队发现,在原始的临床研究中,能够阻断HIV通过母乳进行传播的关键抗体被忽略了。有50%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注射了疫苗后体内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由于该项研究是在20年前开展的,这种特异的抗体反应还不为人所知,故而当时没有得到重视。每年全世界有26万新生儿由于母婴传播感染HIV,研制针对婴儿的保护性疫苗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疫苗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潜力更是巨大,因为母乳喂养往往是他们喂养的唯一方式。

相关报告
  • 《法国东部婴儿引入轮状病毒疫苗后肠套叠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9-03-10
    • 目的:调查婴儿肠套叠(IS)的危险因素,包括轮状病毒疫苗接种。 方法:2008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所有在法国东部地区的急诊科收治的所有1岁以下疑似病例的婴儿都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布莱顿分类,所有1级病例均与4名病例相匹配。医院控制。检查了两个曝光窗口;在IS发生之前的7天和14天内暴露于第一剂轮状病毒疫苗。 结果:共有115例与457例对照相匹配。 4年研究中的平均接种覆盖率为8.6%。轮状病毒疫苗未发现与7天内IS的发生显着相关(比值比(OR)未计算; p = 0.99)和一剂疫苗接种后14天(OR 1.33,95%置信区间) (CI)0.14-12.82)。单独使用婴儿配方奶粉或与母乳喂养相结合的婴儿配方食品与IS的过度风险相关(OR 2.74,95%CI 1.10-6.79)。住院前2周内出现胃肠炎病史也与风险增加有关(OR 2.24,95%CI 1.07-4.67)。 结论:研究表明单独使用婴儿配方奶粉或与母乳喂养相结合是IS的风险因素。在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后观察到IS风险的小的,非显着的增加,尽管低疫苗覆盖率可能阻止检测到风险的显着增加。
  • 《武汉病毒所在寨卡病毒弱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2015年6月伊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在美洲大规模流行,导致大批婴儿脑发育不全。截至目前,针对ZIKV的感染,尚没有获得授权的疫苗上市,也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措施。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汉中团队成功利用合成工程技术研制出新型ZIKV弱毒疫苗。   合成减毒病毒工程技术(synthetic attenuated virus engineering,SAVE),又称为“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在不改变氨基酸种类及尽可能不影响RNA空间结构的情况下,提高病毒基因组中罕见的密码对所占的比例,从而降低病毒的复制翻译效率,使病毒致病性减弱。该技术制备弱毒疫苗具有周期短、安全以及免疫原性强等特点。   研究人员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三株致弱的寨卡病毒(Min E, Min NS1和Min E+NS1)。其中Min E+NS1的基因组中引入了2568个同义突变,单次免疫后就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诱导产生清除性的免疫,获得完全的攻毒保护,并且可以阻止ZIKV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子代。由于基因组中含有成百上千的同义突变,回复突变的风险极低。     该研究证明利用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可以将ZIKV高效地致弱,MinE+NS1具有潜力成为一种安全的疫苗候选,预防ZIKV的感染。研究成果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在线发表(doi: 10.1128/JVI.00701-18.),武汉病毒所2014级博士生李朋辉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汉中与青年研究员郑振华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