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东部婴儿引入轮状病毒疫苗后肠套叠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9-03-10
  • 目的:调查婴儿肠套叠(IS)的危险因素,包括轮状病毒疫苗接种。

    方法:2008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所有在法国东部地区的急诊科收治的所有1岁以下疑似病例的婴儿都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布莱顿分类,所有1级病例均与4名病例相匹配。医院控制。检查了两个曝光窗口;在IS发生之前的7天和14天内暴露于第一剂轮状病毒疫苗。

    结果:共有115例与457例对照相匹配。 4年研究中的平均接种覆盖率为8.6%。轮状病毒疫苗未发现与7天内IS的发生显着相关(比值比(OR)未计算; p = 0.99)和一剂疫苗接种后14天(OR 1.33,95%置信区间) (CI)0.14-12.82)。单独使用婴儿配方奶粉或与母乳喂养相结合的婴儿配方食品与IS的过度风险相关(OR 2.74,95%CI 1.10-6.79)。住院前2周内出现胃肠炎病史也与风险增加有关(OR 2.24,95%CI 1.07-4.67)。

    结论:研究表明单独使用婴儿配方奶粉或与母乳喂养相结合是IS的风险因素。在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后观察到IS风险的小的,非显着的增加,尽管低疫苗覆盖率可能阻止检测到风险的显着增加。

相关报告
  • 《耐多药肺结核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目前MDR-TB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全球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MDR-TB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流行病学分布、地区及人种差异、生活习惯与习俗的不同,MDR-TB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地区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国内虽然也开展过一系列MDR-TB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有待明确的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5位研究人员合作探讨了导致耐多药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预防和控制耐多药结核病提供依据,其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防痨杂志》2015年第37卷第8期。 研究人员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院内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的276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为分析样本,依据改良的痰罗氏培养结果将其分为耐多药组75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阳性,药敏试验证实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的患者]和对照组20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阳性,药敏试验证实抗结核药物均敏感的患者)。之后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吸烟、饮酒、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病变累及肺野数、肺内是否出现空洞、病程、结核病接触史、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13项信息,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肺内是否出现空洞、病程、结核病接触史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P值均<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及检验发现,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β=3.747;s(x)=0.442;Waldx 2=71.724;OR=42.380;95%CI=17.807~100.863;P=0.001]、职业[β=-1.179;s(x) =0.582;Waldx2=4.098;OR=0.308;95%CI=0.098~0.963;P=0.043]和年龄[β=-1.249;s(x)=0.312;Waldx2=16.026;OR=0.287;95%CI=0.156~0.529;P=0.001]为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复治患者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初治患者的42.380倍(95%CI=17.807~100.863);工人职员发生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无业人员的0.308倍(95%CI=0.098~0.963),即无业人员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要高于工人职员;年龄每上升一个等级,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原来的0.287倍(95%CI=0.156~0.529),即患者越年轻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越高。 综上所述,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职业、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即复治肺结核患者);年轻及无业肺结核患者更易罹患耐多药肺结核。
  • 《寨卡病毒横扫美洲 疫苗开发迫在眉睫》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6-02-05
    • 寨卡病毒横扫美洲 疫苗开发迫在眉睫 方陵生 编译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很可能扩散到美洲除加拿大、智利之外的所有国家。紧随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寨卡病毒的爆发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十分迅猛的态势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威胁。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自去年5月起,已经传播到美洲21个国家与地区,很有可能在全美洲 (除加拿大、智利之外) 的所有国家扩散。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以及该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正在大量繁殖。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 这次寨卡疫情的爆发最早出现在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去年5月,巴西报道了美洲第一例寨卡病毒爆发事件。 据悉,寨卡热是导致巴西数千例婴儿脑损伤的罪魁祸首。美国目前尚未出现寨卡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报告,虽然之前曾有过一例相关报道称,一位女子在巴西感染了寨卡病毒,之后在夏威夷产下一脑损伤婴儿。 巴西卫生部在去年11月时发表声明,寨卡病毒很可能是近期新生儿小头症高发的主要原因。小头症是一种严重的生产缺陷,主要特征是婴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头也会比正常孩子的小。患有小头症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运动功能受损,还会有癫痫的症状。 巴西报道称,迄今已有3893例小头症疑似病例。伯南布哥 (巴西东北部一州名) 是寨卡病毒肆虐最严重地区之一,感染人数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30倍以上,相当于伯南布哥全州新生儿的1%-2%。 寨卡病毒的爆发紧跟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如何迅猛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全球性威胁。 “我们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这些话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也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时我们曾经说过的话。”牛津大学研究全球健康的特鲁迪·朗说,“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因热带疾病疫苗开发的商业前景不明,大型制药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至今都不甚得力,这一现状促使卫生专家在与埃博拉病毒的艰难抗争中,疾呼需要一种新的激励体制。“我们需要某种计划,让制药公司觉得有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一次性交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上周表示。 圣保罗Butantan研究所目前正集中精力研发寨卡病毒疫苗,尽管其主管称,仍可能需要3-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来。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利用其疫苗技术来评估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可行性。法国赛诺菲医药公司则表示,正在审查疫苗开发的可能性。 里约奥运会的担忧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一只来自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森林的猴子身上被发现。历史上,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一些太平洋岛屿上都曾出现过寨卡病毒。但目前关于寨卡病毒的科学数据甚少,还不清楚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导致巴西婴儿的小头症。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劳拉·罗德里格斯说,这可能是一种能够进化的病毒。 “今年8月,巴西将在里约热内卢举办奥运会,如果到时候疫情还在继续进行,孕妇应被劝阻远离公共场所,或尽量遮挡身体,防止蚊子叮咬。”罗德里格斯说。世卫组织建议,打算前往寨卡病毒传播地区的孕妇,在出发之前及旅行归来之后,都要进行必要的咨询和检查。 寨卡病毒的临床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常与登革热相类似。寨卡热同样是因伊蚊传播,导致人们担心寨卡病毒可能会蔓延到世界各地登革热传播的地区。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有登革热感染风险的地区,这片感染区从非洲一直延伸到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寨卡病毒的传播速度迅猛异常,原因是伊蚊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而且当地人群缺乏对寨卡病毒的免疫性。 女性面临的风险 寨卡病毒会引起与风疹相类似的一些轻微症状,但却会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严重后果,因此健康专家认为,在女性到达生育年龄之前,亟需一种保护性的疫苗。 有证据表明,除了蚊子叮咬以外,其他传播途径极为有限。“寨卡病毒已在人类精液中被分离出来,有说法认为病毒有可能通过性传播途径扩散开来。但性接触是否是寨卡病毒的一种传播方式,还有待于更多证据的确认。”世卫组织表示。 虽然寨卡病毒与婴儿小头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被确切证实,但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即使是现有的一些间接证据,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令人极为担忧。 除了寻找疫苗和药物来对抗寨卡病毒之外,一些科学家还将目标对准了携带这种疾病的蚊子。 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Intrexon在英国的子公司Oxitec希望,通过一种自限性转基因昆虫与传播疾病的伊蚊展开竞争。Oxitec称,公司在去年4月和11月向野外分别释放了2500万只OX513A型转基因蚊子,成功地使巴西某地区野生伊蚊幼虫减少了82%。据有关部门报告称,之后这一地区的登革热病例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