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在玉米耐旱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广泛和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对于全球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干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深入解析玉米干旱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玉米耐旱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与陈化榜研究组合作,通过对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耐旱性的详细分析,对筛选到的极端表型株系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并阐明了一个bHLH类型转录因子参与玉米干旱响应过程的分子机理。该研究选取两个极端耐旱的株系RIL70、RIL73及两个极端旱敏感的株系RIL44、RIL93进行RNA-seq研究。通过比较转录组和bin图消减联合分析,发现基因表达的变化不仅存在于耐旱和旱敏感株系间,也存在于耐旱株系RIL70和RIL73间。同时,RIL73中鉴定到一个螺旋-环-螺旋类转录因子ZmbHLH124T-ORG在干旱处理过程中特异性的上调表达。玉米和水稻中过表达ZmbHLH124T-ORG可显著提高植物的耐旱性和干旱应答基因的表达水平,而过表达来源于敏感株系的ZmbHLH124S-ORG基因未获得类似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ZmbHLH124T-ORG可直接结合到干旱应答基因ZmDREB2A的启动子区并激活其表达。该研究鉴定到的干旱相关的遗传位点将有助于耐旱作物育种的研究工作。

    上述研究结果于2021年5月25日在线发表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DOI:10.1111/pbi.13637)。谢旗研究组已毕业博士生魏绍巍和助理研究员夏然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谢旗研究员和吴耀荣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转基因专项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637

    (原标题:谢旗研究组在玉米耐旱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5
    •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广泛,除作为饲料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途,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天然异交率高达95%以上,因此杂交种制种和专用玉米的生产需要严格隔离。常规的时间和空间隔离措施费时费力、难度大。如何利用科学的方式实现玉米无隔离生产,是亟需解决的生产难题。一般情况下,玉米自交和杂交都能够结实,但自然界存在少数玉米不接受其他玉米花粉的现象,称为玉米的单向杂交不亲和(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 UCI)。有研究在玉米中报道了Ga1、Ga2和Tcb1三个UCI位点,分别由花粉和花丝决定因子构成。自然界中的玉米根据UCI位点的结构与功能分为三种类型:S型(Ga1-S、Ga2-S和Tcb1-S),同时含有花粉和花丝决定因子基因;M型(Ga1-M、Ga2-M和Tcb1-M),只含有花粉决定因子基因;普通类型(ga1、ga2和tcb1),既不包含花粉又没有花丝决定因子基因。UCI控制单倍体配子的有性传递方向,可用于不同类型玉米间的生殖隔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致力于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先后报道了Ga1和Ga2位点的花粉和花丝因子基因及其应用(Zhang et al., 2012;Zhang et al., 2018,Chen et al., 2022;Cai et al., 2022)。近期,该团队在玉米不亲和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克隆了Tcb1位点的花粉决定因子Tcb-m。这是玉米不亲和系统“最后一个”被克隆的决定因子基因。至此,三个不亲和位点的所有关键决定因子均被克隆验证,为玉米不亲和系统之间共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1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pollen expressed PME gene at Tcb1 locus confers maize 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为题,在线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研究发现,玉米Tcb1位点的花粉因子Tcb1-m编码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s,PME),在Tcb1-S型材料的花粉中特异表达。研究显示,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在普通玉米中表达Tcb1-m基因,可使其为Tcb1-S型材料授粉结实。Tcb1位点和Ga1位点紧密连锁,它们的花粉之间和花丝因子之间高度相似,两个位点是串联重复关系。然而,Tcb1位点只存在于玉米原始祖先大刍草中,而Ga1位点同时存在于大刍草和玉米中,表明两个位点在玉米驯化以后发生分化,并产生了特异性。自然界中的普通玉米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含有Ga1或Ga2位点的材料,会降低玉米UCI位点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将含有三个位点的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位点组合,创制了同时含有两个或三个不亲和位点的聚合材料,不仅能够更加有效的阻碍普通玉米的花粉,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含有单一不亲和位点的材料穿透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玉米不亲和在无隔离制种和生产中的应用。该研究为不亲和系统的机理解析奠定了材料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团队深渊狮子鱼研究取得更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何舜平团队2019年在英国著名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超深渊狮子鱼适应极端环境的遗传基础,该文章一经发表引发广泛的报道和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近日,该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堃教授团队又在著名刊物eLife(一区  TOP) 杂志上再发表一篇题为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hadal snailfish reveals mechanisms of deep-sea adaptation in vertebrat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深渊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进一步研究的新发现,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深渊类群的独特的适应机制。深渊狮子鱼是目前已知在海洋中生存深度最大的脊椎动物,生活在6000至8000米的深渊环境中。该研究对深渊狮子鱼群体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揭示了这一物种对极端环境的独特适应机制。 该研究对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狮子鱼的基因组组装进行了优化,通过采用ONT长读取、BGI短读取和Hi-C测序技术,获得了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大小为626.44 Mb,具有24条染色体。新的基因组组装填补了先前组装版本中1.26 Mb的缺失,提高了基因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该研究利用不同海沟深渊狮子鱼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数据对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渊狮子鱼与其近缘浅海种细纹狮子鱼(Tanaka's snailfish)约在1800万年前发生分化,而与其他生活在约1000米左右深度的深海近缘狮子鱼的分化时间约为990万年前,接近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时间。该研究推测,深渊狮子鱼的祖先可能首先适应了大约990万年前形成的1000米左右的深海环境,随后逐渐适应了更深的环境。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在百万年内分散到太平洋的不同海沟。 该研究还关注了深渊狮子鱼在进化过程中对黑暗的适应。相较与细纹狮子鱼,深渊狮子鱼视觉系统中多个感光相关基因发生丢失,此外,感光元件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深度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其在深海环境中对视觉的需求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与节律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丢失或假基因化,表明深渊狮子鱼的生物钟可能仍然存在,但不再基于光的调控。 由于缺乏光线,听觉似乎对深渊狮子鱼的生存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听觉相关基因cldnj在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拷贝数增加,该基因是耳石形成所必需的基因。转录组数据也表明深渊狮子鱼听觉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转铁蛋白编码基因fthl27在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发生串联重复(14个拷贝),进一步的细胞实验证明,fthl27过表达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并具有显著更高的细胞活力。这增加了深渊狮子鱼在高静水压力下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力,可能是其适应高压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深海鱼类的进化和适应机制提供了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深海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对于保护和管理深海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何舜平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王堃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徐涵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87198.3 江汉大学王莹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杨连东青年研究员对该文章发表了题为Surviving under pressure:Genomic analysis has shed light on how hadal snailfish have adapted to living at depths of several thousand metres的评论,发表于eLife杂志上。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