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产业关键技术实现川西绿色高效生产》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海拔3600米的理塘县蔬菜生产基地,一台自动采收机正在把长白萝卜一个个从泥土中拔出来,送入采收筐中。9月3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三区三州高山蔬菜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现场会在四川省理塘县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主办,四川农科院园艺所承办。

    萝卜采收机。蔬菜所供图

    课题执行主持人、蔬菜所研究员闫妍围绕课题目标、研究内容、基地建设和萝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进行了专题汇报。

    示范了。该项目组在当地引进筛选出‘春帅198’‘川萝2号’‘秋红1号’等6个适宜鲜食、加工、机械化采收等不同需求的萝卜品种,解决当地萝卜生产品种单一、易先期抽薹、上市时间集中等问题,长白萝卜产量比对照品种‘颜如玉’提高10.5%以上。

    通过集成优化高原萝卜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及土壤调酸补钙技术,项目组解决了连作土壤酸化引起的萝卜表皮“黄化”商品性下降等问题。通过研发出高海拔地区抗紫外线专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覆膜后可使萝卜采收期提前7天以上,肉质根地上部分比例提高约12%,机械拔取力降低约30%,提高了机械化采收效率。

    进一步通过农艺农机融合,项目组克服了高原萝卜机械化采收难题,较人工采收提高15倍;优化集成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机具,实现了耕整地、施底肥、起垄播种、植保、采收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

    在土壤质量方面,项目组研发了萝卜田间尾菜原位资源化利用技术,解决了尾菜滋生病原微生物、污染产地环境等问题,提升了土壤质量。

    萝卜采后处理。蔬菜所供图

    项目组集成创新的高原萝卜绿色增效关键技术和模式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进行示范应用,与当地常规生产模式相比,产量增加17%以上,化肥减施15%以上,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

    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示范的萝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实现了川西地区萝卜的绿色高效生产,对于巩固和拓宽四川藏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大示范推广。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9/529420.s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据新华社报道,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
  • 《我国科学家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3
    • 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