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核性淋巴结炎(TBL)相关的CD8+T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23
  •        CD8+T细胞分泌的1型和17型细胞因子和细胞毒分子在肺结核(PTB)免疫和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结核性淋巴结炎(TBL)方面的作用还不得而知。为了明确CD8+T细胞表达的1型、2型和17型细胞因子和细胞毒分子在TBL方面的分布和功能,来自印度国家结核病研究所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肺结核患者全血中的基线值和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TBL患者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6月30日发表在Tuberculosis上。

            研究发现,与PTB患者相比,TBL患者基线值和经分枝杆菌抗原刺激的CD8+T细胞表达的1型(IL-2和TNFα)和17型(IL-17A和IL-17F)细胞因子的数量升高,而CD8+T细胞表达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数量则降低。如果在抗原刺激过程中对IL-1R和IL-6R实施封锁,则可以降低CD8+T细胞表达的1型和17型细胞因子。

            结果显示,IL-1和IL6依赖性CD8+T细胞表达的1型和17型细胞因子扩散及细胞毒分子数量的改变是TBL的两个重要特征,说明这些细胞与TBL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联系。

相关报告
  • 《一种与IFN-γ+IL-2+ CD4+细胞和IFN-γ+ CD8+ T细胞相关的新型多级亚单位疫苗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7-06
    • 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用于控制结核病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基于此,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探讨了一种与IFN-γ+IL-2+CD4+细胞和IFN-γ+CD8+T细胞相关的新型多级亚单位疫苗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3月30日发表在PLoS One上。 该项研究首先基于结核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从活动性结核患者、潜伏性结核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获取42份全血标本,并利用其中的T细胞识别出5个参与结核发病机制的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Rv1813、Rv2660c、Ag85B、Rv2623和HspX;其次利用这些抗原合成了多级多聚蛋白A1D4作为一种潜在有效的新型亚单位疫苗;再次,研究人员利用佐剂MTO[单磷酸脂质A、6,6-二十二酸酯海藻糖(TDB)以及MF59的组分]对A1D4进行了乳化,并比较了经过乳化的A1D4与卡介苗在C57BL/6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结果显示:根据A1D4特异性Th1型免疫反应来判断,可知A1D4与佐剂MTO联用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要明显优于单用佐剂MTO。然而,依据小鼠肺和脾中的细菌载量以及肺组织中的病理变化来判断,发现A1D4的效力要弱于卡介苗;抗原特异性IL-2分泌细胞及其与分泌IL-2的CD4+T细胞进行不同程度的联用是有益的,且与卡介苗诱导的结核保护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抗原特异性IFN-γ+IL-2+CD4+T细胞是惟一一种由A1D4/MTO诱导的显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A1D4/MTO免疫能够产生最大数量的抗原特异性IFN-γ+和IFN-γ+TNF-α+CD4+T细胞,可能与体内的抗原载量有关。此外,A1D4/MTO免疫通过模拟潜伏结核感染或可治愈结核患者的免疫模式,还可以产生最大数量的IFN-γ+CD8+T细胞。 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多级抗原合成了一种新型结核疫苗,并利用潜伏结核感染动物模型对悬浮于MTO佐剂中的亚单位抗原A1D4进行了临床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A1D4可能会提高卡介苗的接种效果。
  • 《Nature | 硬脑膜中存在淋巴结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8
    • 2024年3月20日,美国NIH Dorian B. McGavern、剑桥大学Menna R. Clatworthy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Venous-plexus-associated lymphoid hubs support meningeal humoral immunity的文章,揭示了脑脊膜外层硬脑膜在支持天然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这项研究证明了硬脑膜中存在有组织的淋巴结构,并命名为硬脑膜相关淋巴组织(dur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DALT),此结构与静脉丛和骨髓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鉴定了一种特别复杂的DALT结构,称为吻-鼻静脉淋巴中心(rostral-rhinal venolymphatic hub),它围绕在鼻窦的吻鼻汇合处。该中心与颅骨骨髓和颅底类似的静脉丛相互连接,为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在体内平衡过程中,rostral-rhinal hub中枢含有由B细胞、T细胞和髓系细胞组成的免疫聚集体,这些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些结构能够快速获得血液来源的抗原并对其作出反应,表明它们在监测系统免疫中的作用。有趣的是,rostral-rhinal hub也位于筛状板(cribriform plate)附近,这使其能够协调对鼻腔病原体的局部免疫反应。当小鼠被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鼻内攻击时,rostral-rhinal hub显著扩张,形成CXCR5+B细胞和CXCL13表达细胞簇。这表明rostral-rhinal hub支持VSV特异性B细胞反应的激活和扩增。 此外,rostral-rhinal hub被证明是体细胞超突变和类别转换的位点,这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关键过程。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证实了多种免疫细胞的存在,包括生发中心B细胞、浆细胞、T卵泡辅助细胞(TFH)和T卵泡调节细胞(TFR)。该研究还表明,rostral-rhinal hub可以独立于循环免疫细胞输入维持生发中心(GC)反应,突出了其支持局部B细胞反应的自主能力。实验观察到在VSV攻击时给予抗LFA1/VLA4抗体,可以阻断初始B细胞募集到rostral-rhinal hub以阻止GC B细胞发育。然而,如果稍后给予抗体,则会继续发生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和浆细胞形成,这表明一旦B细胞被局部激活,rostral-rhinal hub就可以在没有进一步免疫细胞流入的情况下维持GC反应。 总之,这些发现强调了脑脊膜中rostral-rhinal venolymphatic hub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促进了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防御机制的理解,而且对设计旨在调节脑脊膜免疫反应的新免疫治疗策略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