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十足目对虾总科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团队在十足目对虾总科高级阶元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动物学领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JCR 1区,Top10)。

      对虾类是最具经济价值的虾类,也是十足目种类最丰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对虾类在分类学上属于十足目、对虾总科,共包括须虾科、对虾科、管鞭虾科、单肢虾科和深对虾科5科,其中深对虾科和须虾科物种多栖息于深海,其他科物种则栖息于浅海,其生境多样性致使该类群的物种分化和多样性程度很高。尽管在经济生产和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对虾总科内的起源及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沙忠利研究团队及合作者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开展了十足目对虾总科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演化研究,构建了高准确度的系统发育树,澄清了存在争议阶元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结合形态学证据对对虾总科高级阶元的分类系统进行了重新修订;确定了深海种类在系统树上的位置,明确了深对虾科、须虾科深海种类起源于浅水祖先,大约在三叠纪早期入侵到深海环境。本研究首次从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对虾类高级阶元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为该重要经济类群系统演化关系研究和分类系统的划分界定提供了分子支持。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等项目的资助,程娇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引用:

      Jiao Cheng, Tin-Yam Chan, Nan Zhang, Song Sun, Zhong-li Sha*. Mitochondrial phylogenomic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Penaeoidea (Crustacea: Decapoda). Zoologica Scripta, 2018, 47:582–594.

      论文连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zsc.12298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808/t20180820_505733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足目(Decapoda)短尾派(Brachyura),是蟹类中分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胸孔亚派涵盖4总科18科共1248个物种,其中沙蟹和方蟹营自由生活,角眼沙蟹被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无脊椎动物,豆蟹与软体、多毛、棘皮等无脊椎动物共生,珊隐蟹与珊瑚共生。该类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进化关系复杂,一直是系统发生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胸孔亚派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有效阐释,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生物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研究发表前,国际上尚无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 研究获得了沙蟹、方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共1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豆蟹和珊隐蟹总科中发现了新的线粒体基因重排模式,并重建了基因重排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基因重排与胸孔亚派物种生活方式有关的新观点。研究还首次阐明了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的系统进化地位,豆蟹总科形成单系群,位于进化树最基部位置;珊隐蟹总科与沙蟹总科的一支聚为姐妹群,位于较进化的位置。因此,研究提示共生生活方式或许是胸孔亚派的一个祖征,这种生活方式在珊隐蟹中得以保留。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沙蟹和方蟹总科内部科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议将沙蟹总科大眼蟹科Macrophthalmidae的霍氏三强蟹Tritodynamia horvathi归入方蟹总科弓蟹科Varunidae。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邵娥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Sun, S., Jiang, W., Yuan, Z., Sha, Z., 2022. Mito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oracotremata (Brachyura: Eubrachyura) Front. Mar. Sci. 9:84820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8203
  • 《海洋所成功破译南美白对虾基因组》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和李富花研究组主导,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历时十年成功破译了凡纳滨对虾基因组,获得了世界上首个高质量的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月21日《自然-通讯》,为甲壳动物研究及对虾基因组育种和分子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凡纳滨对虾作为四大养殖虾类之首,其年产量达416万吨,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种质资源匮乏,我国对虾养殖单位每年需从国外引进大量亲虾。我国自主的对虾分子遗传育种工作迫在眉睫,但是受限于没有良好的参考基因组,其进展一直相对缓慢。 对虾基因组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复杂基因组,阻碍了多个国际科研机构的研究步伐。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尝试了从一代到三代的各种测序平台以及各种组装软件,最终完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和组装,获得的参考图谱Scaffold N50达到606Kb。通过分析发现,以1-6碱基为单位多次重复的简单串联序列(SSR)占对虾基因组的23.93%以上,是目前已测基因组物种中含量最高的,推测SSR的爆发与对虾祖先适应性进化过程有关。在对虾基因组上还发现了两大结构特征:大量的物种特异性基因和大量的串联重复基因,可能与对虾科的特异性进化有密切联系。据介绍,本研究还对22个野生和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个体进行了重测序,获得了大量的SNP分子标记,为对虾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