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在基于石墨炔材料制备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13
  • 伴随着可再生的风、光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问题将不断得到改善。然而像光能、风能等能源具有不稳定、不连续、不可控等缺点,而这些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能量损失。仅在2016年,我国由于不可控而造成的弃风、弃光电量就达到了500亿千瓦时,而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某些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储能器件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大规模储能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的发展。   

    碳材料,特别是二维碳材料,如石墨炔、石墨烯,具有高度共轭的碳骨架,均匀分布的孔隙和二维层状平面特性,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由苯环和炔键链接构成的石墨炔类碳材料,具有更大的孔道构造和大量的sp杂化碳原子,能够提供丰富的离子通道和催化活性位点。青岛能源所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发现,石墨炔碳材料可以通过前驱体控制、化学键合、热处理等方式引入特定的异原子,增加更多的活性位点或者催化中心,进而制备出电化学性能更好的储能材料、电催化材料,在电化学储能、燃料电池电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多个国际知名期刊选为封面文章。   

    研究组基于石墨炔类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应用,在可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催化剂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石墨炔中富含大量的乙炔链,而这些乙炔链中的sp杂化碳一方面可以作为反应的活性位点,同时也可以作为异原子的附着点位,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石墨炔的这一特点,通过对石墨炔类碳材料进行异原子掺杂(如铁、氮、硫等)制备得到了石墨炔异原子掺杂材料;进一步的应用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掺杂石墨炔类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容器、钠离子电容器以及电催化等器件应用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相关成果已经分别作为期刊封面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ARBON, Chem. Eur. J., ChemSusChem和ChemElectroChem上(DOI: 10.1016/j.carbon.2018.05.049, 10.1002/celc.201800300, 10.1002/celc.201800516, 10.1002/cssc.201802170, 10.1002/chem.201900477, 10.1002/chem.201900943)。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型碳材料的开发制备及其催化、储能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在有机光伏材料设计与形貌调控方面取得一系列阶段性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3
    • 有机光伏电池由于具有柔性、质轻、可潜在大规模印刷制备等诸多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该类器件的吸光层的形貌对器件的光电转换性能和器件工艺难易度有重要的影响。从分子设计角度,发展新型高效材料和加深对材料聚集特性的认知,提升器件光电转换性能的同时发展易形貌调控的器件工艺,对发展大规模印刷工艺以及快速推动有机光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岛能源所先进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组近年来致力于发展高效易加工材料体系,深入研究分子设计策略对聚集特性的影响机制,并于近期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一方面创新性地发展了新型分子侧链位阻策略,通过合理的位阻筛选,不仅在给体材料中得到了良好应用(J. Mater. Chem. A, 2019, 7, 10505),而且还可通过分子侧链末端芳香基团的扰动,有效平衡了受体材料的结晶性和自聚性,实现了吸光层中材料结晶性和共混性的和谐统一,更容易获得理想的纳米尺度相分离形貌(图1),基于受体(IDIC-C4Ph)的结果表现出比传统受体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及填充因子,相关成果发表在Adv. Mater. 2019, 31, 1807832。该体系还可优化三元体系的分子堆积,进一步提升了器件的性能(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903596)。另一方面系统研究了主骨架不对称和无规共聚策略,开创性的通过“一锅法”合成了主骨架不对称结构噻吩并苯并二噻吩(TBD),该主骨架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能力和良好的分子平面性,有效改善了吸光层形貌,在多种材料体系中均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2530)。以此开发了多种不对称主骨架和三元无规共聚策略,有效调控了聚合物的结晶性与分子堆积,光伏器件的填充因子可高达77%,同时该策略显著提高了无规共聚物的可重复性(Chem. Mater., 2019, 31, 6163),1 平方厘米的电池器件性能超过10%。与此同时,研究组还将TBD结构应用于受体小分子,亦可有效调控吸光层的共混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44501)。   上述工作的开展加深了对吸光层形貌调控的认知,为发展大面积器件印刷制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所融合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文/图 李永海 王迅昶 包西昌)
  • 《宁波材料所在揭示石墨烯防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2D材料,不仅是最坚硬的材料,同时还是防腐涂层领域已知的最薄的一种(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是10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石墨烯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热力学稳定,并且它独特的二维片层结构可以在涂层中形成迷宫式物理屏障隔绝腐蚀因子,对金属提供长效保护,同时又可以构建导电导热通道。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具有防腐效果佳、涂层厚度低、附着力高、漆膜重量轻、耐盐雾性能优异等优势,其在防腐涂料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推广近年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   我国在石墨烯涂料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目前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领域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当前石墨烯在涂料中最为熟知的防腐机制为物理屏蔽效应和锌激活机制,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石墨烯添加量变化与涂层防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然而,涂层的腐蚀防护与失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分布状态和服役阶段等因素均对其防腐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功能材料团队通过Hummers法和还原反应制备了具有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低电导率的氧化石墨烯(GO),系统研究了rGO、GO和rGO/GO改性环氧富锌(ZRE)复合涂层的腐蚀防护行为。结果表明,与ZRE涂层相比,在加入rGO后ZRE涂层的阴极保护时间和物理阻隔性能均大幅提升,ZRE-rGO涂层表现出最佳的防腐性能。一方面,rGO显著改善了锌颗粒与基体的电接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锌颗粒的作用;另一方面,rGO同样具有优异的物理阻隔特性,大大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从而提高了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Materials and Design, 2019, 169, 107694。   该团队利用聚苯胺作为石墨烯的分散剂,制备了系列石墨烯-环氧富锌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对于不含有锌粉的涂层表现为单一的屏蔽保护机制;对于含有锌粉的涂层,由于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涂层中更多的锌粉被活化,锌含量为40wt%和55wt%的涂层(G-40ZRC,G-55ZRC)前期表现出短暂的阴极保护作用,随后进入屏蔽作用阶段。由于锌粉含量较传统的环氧富锌涂层有显著地下降,使涂层的孔隙率降低,到浸泡结束,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阻抗值。锌粉含量为70wt%和85wt%的涂层(G-70ZRC,G-85ZRC),锌粉含量较高,并且石墨烯的加入有利于涂层内部导电网络的构筑,涂层主要以阴极保护作用为主。由于锌粉含量较高,涂层孔隙率较大,因此浸泡后期腐蚀介质会进入涂层内部,涂层的阻抗值有明显地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Appl. Nano Mater., 2019, 2, 180-190。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30406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C01006)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38)的资助。 图1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机制 图2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涂层的微观腐蚀作用机制及不同腐蚀阶段的等效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