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之后,将是"全球能源互联网"》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 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4-13
  •   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日前出现在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再度参与了一次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投资。不过,这一次不是阿里巴巴,而是国家电网。

      四国联手建起东北亚超级电网

      孙正义以日本可再生能源协会创始人兼会长的身份表示,应充分挖掘亚洲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这些国家和日本等国家电网的并网。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应对人类未来能源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

      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林弘宇透露,孙正义的想法已经不只是想法,而是具体做法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日本软银集团、俄罗斯电网公司已共同签署《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

      在与会的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眼中,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开放巨系统,具有解决全球能源绿色发展的终极意义。全球能源互联网既是传输工具也是媒介平台,不仅能让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上网,而且将更多其他一次性能源,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完成转换,变成互联网上的电。

      不过林弘宇坦承,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在于两方面:其一,传统互联网传输信息无损耗,其二,传统互联网可以大量存储信息,而能源互联网暂时还做不到。但随着超导技术发展和成熟,电力传输终将千里之外、几无损耗;同样,随着储能技术发展和成熟,电能上网也能日电夜用、调剂余缺、多退少补。

      能否抓住全球能源互联网之“根”

      有人说,传统互联网的“根”在美国,那么,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根”在哪里?


      卢强院士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要建立更具体可实施的清晰技术路线图,当发展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大家都要遵守共同制定的有关规则。他表示,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国家和企业集团,将在规则制定上起主导作用,谁主导了规则制定,谁就占领了制高点。

      今年全国两会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国家电网公司不但已控股菲律宾电网并收购欧洲、澳洲国家电网股份,新近还发起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为中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组织。

      在上海,上海电力学院承担国家战略院士咨询重点项目“长三角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并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智库)”。卢强在上海电力学院智能电网展示中心表示,上海电力学院将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引入了校园,在上海临港千亩新校区建设中加快建设智能微电网,形成“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科平台。

      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唐忠表示,如果说智能电网是第一代概念,那么能源互联网就是它的第二代升级版。其实,能源互联网的骨干技术并不难实现,依托超高压主干网络,将各个端口的分布式“局域网”连通。然而,其关键核心还在于各方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的构建。目前,即使国内各省市还存在为局部利益进行重复建设问题,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全局协同将更富有挑战性。

相关报告
  • 《全球能源互联网值得期待吗?》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4-08
    • 3月30日,第一天参加完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我在回家的地铁上接到了一个著名投资机构VP的微信,他问我,今天大会情况如何,有没有什么好公司?我微微一笑,回复他,这不是你想象中的大会,没有什么好项目。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国关注气候变化行动、国际能源署、爱迪生电气协会联合主办,而来参会的主要是电网的供应商和其他国内外合作伙伴,而并非是“能源互联网”创新公司大会。 这家投资机构很有名,但是关注能源方向的人并不多,投资人关注好项目,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无可厚非。 回到这次高大上的会议。这次会议规格很高(国务委员王勇、联合国副秘书长吴洪波等政要参加),参会人员也是付费参加,近千人的大会场有200多位是外籍人士,会前对外公开的宣传也并不多。 但但凡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盛事在能源圈一定会万众瞩目,更何况对于国家电网公司而言,这是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这是自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去年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之后真正将此概念落地实施,此次大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宣布成立。 高级的中国大饭店会场外安排了安检设施,会场外排满了西门子、ABB、施耐德、日立、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华为、联想等公司的展台。 嘉宾阵容更是强大,有联合国、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美国、俄罗斯等国政府部门代表,中国中央政策研究室、国资委、外交部、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能源局等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能源领域两院院士。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都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拥趸,都关心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做、怎么做。 这里补充一下,何谓“全球能源互联网”? 这是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来的一个全新概念,简言之可以概括为,用特高压电网技术,将全球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满足人类可持续能源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就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宣传大使,如他去年初在自己的新书《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上所说: “2014年,我先后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能源协会年会、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首届可持续城镇化首席执行官理事会会议上发言,并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科普论坛、《福布斯》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 这一概念提出后,遭到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成本问题。而在这次会议上,带着探究学习的心态,我也有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 1、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这一倡议能够实施 埃塞俄比亚水、灌溉和电力部部长 莫图马·梅加萨说,自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在联合国讲话中倡议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后,非洲人民反响巨大,非洲人民想到这有助于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劣质转变为优势。这位部长在大会上“游说”,埃塞俄比亚尼罗河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被称为“非洲水塔”,周边国家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电力需求大,东非地区具有实施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首批条件。 2、经济学家怎么看?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在会上的发言,给我印象最深刻。他说,“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会,大富靠智慧”。当然他还说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带动中国的设备、钢材、水泥等产业走出去。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额将超过50万亿美元。 3、聪明人孙正义在怎么看? 孙正义除了是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还有不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日本可再生能源协会创始人兼会长。日本一直是个资源稀缺国,他说自己过去做了5年可再生能源,但是发现这样不行,因为日本太小了,他在思索理想方案。最后他想到了蒙古, 这个国家有足够的风、光资源,足以满足亚洲主要的能源需求。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日本软银集团、俄罗斯电网公司3月30日在北京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中、日、韩、俄四个国家占到了整个亚洲电力需求的78%。 至于成本问题,他说:"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们会研究资本的需求、运营成本、资本成本、建设周期,打造这样一个互联电网需要多少投入,有关国家政府需要签署什么样的协议,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从技术上来说,技术是可行的。从成本上来说,我认为成本也是可行的。日本在亚洲是价格最高的国家,日本是缺电的。从经济上来说,这个项目是有意义的。在接下来的几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几年,看看我们能不能拿出对全球能源问题解决方案来。”他也更理想化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实现电网互联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大规模的电池技术了,因为电网是互联的,电网才是全球储电问题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4、大学教授怎么看? 会议间隙,经能豆粉介绍,我认识并短暂采访了伯明翰大学电力和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伯明翰储能中心和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室主任张小平教授。 谈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张小平教授提到,自己刚开始在欧盟议会提议建立欧洲能源联盟时,大家也觉得惊讶,如今这一联盟已经成立。欧洲能源联盟旨在为欧盟消费者提供安全、可持续、有竞争力和价廉的能源供给。 他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很可能先是一个个区域性的互联先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把赤道和北极的电力互联都建立起来。 而谈到能源安全问题,他表示,未来更要用开放、合作的眼光来看待能源安全,而不是去占有资源,别人没有资源才是能源安全。 分享以上几点收获,并不代表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但确实帮助我也从多角度认识了这一概念。 大会之后,我的微信里陆续收到了不少企业的官方微信号推送来的消息,头条消息分别是播报本企业加入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以及公司领导在大会上的发言。 伴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的热潮,也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这篇文章讲的是,德国环保署一位处长Harry Lehman在去年在国内参加一场活动时,回答记者关于超级电网的发言。他表示欧洲不需要从北非进口电力,自身电力已很多,他也认为,全球能源的大调动没有必要,并不如本地制油、制气。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这个德国人说话底气足,是因为他体会不到日本人的痛(例如,孙正义就不会这么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此次大会的召开,全球能源互联网再也不是一个概念了,而是一个由中国企业倡议成立的国际组织。有组织之后的变化就在于,不管你怎么认为,组织里的人是都想做成这事儿的,有人会想相关标准如何制定和解决,有人会想成本如何控制,从各自需求和目的出发促成此事。 很多事情的判断需要经历时间,很多时候一个概念的意涵也会经历变化。全球能源互联网,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或许可以看看首个项目什么时候落地。 作者系无所不能主编钟晶晶
  • 《贾康:全球能源互联网可视作能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4-13
    •   最近一二十年里,经济生活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创新案例,多是由新技术革命潮流所引出、在供给侧实现更新换代的一系列事件,例如大家称道的苹果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其中需特别强调“用户体验”——这种升级换代的感受,被奇虎360CEO周鸿祎称为“颠覆性创新”,它是一种在供给侧发力、且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中有决定性意义的创新。   当然,需求的原生意义不应该被否定。人活着就会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各色动机和满足需求的创新活动。但当社会化大生产进入全球化阶段,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行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上就不只是一呼百应,而是一呼万应、一呼亿应。一个产品可能迅速风靡全球,给用户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这种认识视角关注用户体验与追求的满足,也应是能源从业者在2016年的首要课题和最终目标。   在能源行业,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结构优化,即应通过清晰、正确有效可行的结构优化措施,使能源供给体系更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方面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正是关于能源供给体系的创新概念,可以被视作能源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构建“全景图”模式   互联网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从其当下表现来看,新的技术将引出智能化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等颠覆性创新。过去不能想象的一些运行模式、商业盈利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样,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电网、煤炭运输网络还是天然气管道,都面临原有网状系统的互动升级。   然而,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设到位、创新也特别需要政府推动和引导的情况下,仅依靠政府在需求侧的总量调节,显然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的成功追赶。   有必要指出,中国能源开发和使用领域延续着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多头行政审批占据主导、管理体系权责不明、巨头各自为政、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合理联动、监管实效乏善可陈的尴尬局面。在“问题导向”下,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作为能源供给的各类主力,与国土资源开发、交通网络建设等战略规划结合在一起,纳入顶层规划“理性供给管理”的整体考虑。比如,应形成一个以电网为中心架构,容纳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核等传统能源,以及光、风、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在内的体系,实现能量、信息和资金优化结合的“系统工程”式的能源配置全覆盖体系。   在完成对电力产业格局相对清晰的顶层规划,即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电的通盘部署有了“全景图”的情况下,就涉及到全套战略部署中一系列技术经济政策的优化确定,如实现火电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煤炭清洁化使用水平和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空间,以及尽快推动更多的风电、光伏发电在智能电网配合下和在财政补贴支持下竞价入网等等。   只有如此,才能在体现电力能源行业全貌的“全景图”下真正处理好结构优化、节能降耗、升级换代和投入支持、行业监管、体系动态优化、持续安全运转等相关问题。   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能源而言,“全景图”除尽量控制和减少煤炭的能源占比之外,还可以以供给管理手段激励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形成进一步开发“生物柴油”、“煤制油”等清洁能源的可行方案。对于油页岩气、可燃冰等的开发,也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抓紧自主研究和长远规划。   对于和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新晋者,如新能源汽车,扩展的全景图也应将其发展与配套设施(如充电桩)建设纳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预测性—引导性规划。   近年,中国政府已向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提供补贴,但囿于储能技术等原因,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并不快,补贴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但相比之下,创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已发展为国际电动汽车的领跑者之一。回顾特斯拉的诞生,业内更关注其四个方面的特色经营:一是将产品本身定位为高端电动跑车,锁定全球市场空白;二是以英国莲花汽车作为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迅速推向市场;三是营销方面采用饥饿营销、限量供应方式及打造顶级名人效应;四是针对市场关注重点(如充电设备)明确给出未来预期。而同时,美国政府管理当局可圈可点的供给管理措施却被忽视。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政府和学界虽然并未在理念上特别强调供给管理,但在特斯拉的案例考察中可知,美国政府尽管延续着对硅谷“无为而治”式的开明传统,却在特斯拉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通过大规模优惠贷款的方式助力,最终让其顺利走出了关键性的对接全球市场的步伐,这是值得作为“追赶者”的中国人借鉴的。   贾康: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