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利用海豹对南大洋的未知海流进行观测》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7-07
  • 哥德堡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海洋机器人和连接在海豹上的科学传感器,首次观测到在南大洋上层海区存在小尺度却又充满活力的海流。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些海流可以影响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和碳循环的交换。这些海流位于海洋上层,空间尺度大约为0.1-10公里,它们会与南大洋强风暴相互作用,并在海冰下发生一系列物理过程。由于当今卫星和船载都观测不到这些洋流,因此科学家采用海豹身上的科学传感器进行收集与该海流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家们首次了解到这些上层洋流影响极地海冰的物理过程,这是对完全未知的南大洋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极地海区的认识。
    以往研究者认为由于海冰对海洋表面的抑制作用,冬季的南大洋被认为是非常“安静”的,几乎和其他过程并不存在强相互作用,比如大气,生态等过程。然而,这项研究表明,这些上层洋流在冬季会对世界大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打破了传统观点。研究小组通过这些观测数据又进一步揭示了这些上层海流在世界大洋中的运动情况,在没有风暴或海洋上层风场很弱的时候,观测到的上层海流会变得更有活力,运动的更快。另外,这种海流较高的湍流动会提高海洋混合的速度和物质在世界大洋和深层海洋的输送,比如热量、碳和营养物质等。这些新的海洋机器人,就是所谓的滑翔机,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精度来测量海洋,这些测量数据揭示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总之,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小规模海洋是如何影响大气的。这类对遥远地区上层海洋的观测是海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缺口,而世界大洋又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并且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如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
    相关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JC015587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6649
    (郭亚茹 编译; 张灿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www.gu.se/english/about_the_university/news-calendar/News_detail/?languageId=100001&contentId=1689521&disableRedirect=true&returnUrl
相关报告
  • 《新极地科考任务将揭开南大洋的碳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9
    • 2024 年 1 月 23 日,英国极地船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号(Sir David Attenborough)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出发前往威德尔海,开展为期30天的PICCOLO项目考察,以研究二氧化碳是如何在南大洋移动和转化的。 当南极洲附近海水中的碳上升到表面时,它会与大气、冰以及海洋表面附近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相互作用,然后下沉到海洋深处。科学家希望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改进预测未来气候的模型。研究人员将利用最新技术,例如自主潜艇、滑翔机和浮标,通过在海冰上钻孔、用仪器标记海豹、使用浮动和系泊平台等方式收集各类样本和数据,在迄今为止未经研究的地方(例如海冰下面)观察这种相互作用过程。 威德尔海被认为是一扇“活板门”,二氧化碳在此离开大气层进入深海,项目选择此处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关键过程。PICCOLO 项目是NERC 资助的 “南大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RoSES)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旨在了解南大洋在庞大的地球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PICCOLO首次对控制碳循环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全年的测量,项目的观测结果和数据将输入地球系统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
  • 《海豹将海洋热量传输数据带到新的深度》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收集器。它所能储存的热量是由其复杂的环流所调节的,这种环流跨越从米到数千公里的广泛空间尺度。南极绕极流绕南极洲环流,连接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它是我们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洋流之一,因为它促进了其所连接海洋之间的热量和其他性质的交换。但是,目前还不完全了解洋流是如何将热量,特别是从海洋顶层垂直地传递到底层,反之亦然。南极绕极流速度很快,并会产生很多涡旋,类似于直径在30~125英里(50~200公里)之间的大气风暴。它还跨越了13000英里(21000公里),穿过世界上一个特别偏僻和不适宜居住的地区,使它成为科学家们观察和测量的最困难的海流之一。但这可以通过一只带有传感器的海豹来完成。 这只海豹装备了一个专用传感器,在长达3个月的航行中游过3000英里(4800公里)的距离,其中大部分是在南极绕极流湍急、涡流丰富的水域活动。海豹队在此期间每天在550~1090码(500~1000米)的深度下潜80次。因此,它收集了一系列连续的数据,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在这个波动区域,热量是如何在海洋各层之间传递的,也使我们更接近于了解海洋能够吸收多少来自太阳的热量。在这里,研究者们使用卫星和南极绕极洋流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诊断海洋垂直热传输过程。 海洋表面的卫星数据显示了涡旋在海流中的位置以及海豹游过的涡旋。在分析组合数据集时,科学家们特别注意到较小的海洋特征在垂直热传输中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这些中尺度涡旋推动了小尺度锋面的产生,类似于大气中冷暖锋面的密度突然变化。分析发现,这些锋面明显伸入海洋内部约500米位置,而不仅仅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的表层,它们在垂直热传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锋面就像导管一样,将大量热量从海洋内部带回海面。而大多数的模拟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热量会从地表传递到海洋内部,但根据海豹提供的新观测数据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经典的模式中,小于20 km的精细海洋尺度被认为是从地表到海洋内部的显著向下热传输的驱动力,从而增加了海洋的热吸收。在自然过程(如蒸发和降水)开始冷却之前,海洋表层只能吸收有限的热量。当深海锋面向地表输送热量时,这种热量会使表层升温,并更接近其热量阈值。所以本质上,在这种动力存在的区域,海洋是无法吸收太阳的热量。目前的气候模型和那些用来估算地球热量收支的模型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小尺度海洋锋的影响。与经典模式不同的是,这些亚尺度锋面驱动了从海洋内部到地表的异常向上热输运,其对垂直热输运的贡献大于其他贡献,其大小与海气通量相当。对这些小尺度锋面的不准确描述可能大大低估了从海洋内部传回到地表的热量,因此可能高估了海洋可以吸收的热量,这可能对我们的气候和海洋通过吸收大部分热量抵消全球变暖影响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现象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常见涡旋的海洋动荡地区,包括大西洋的湾流和北太平洋的黑潮延伸。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89-1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