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学表现是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病程的决定因素,而大环内酯耐药性未产生影响》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王婷婷
  • 发布时间:2017-06-20
  •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性的出现,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疗效的担心日益加剧,本研究旨在确定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性对MP肺炎住院儿童疗效的影响。

    在2010年至2015年间,我们对从韩国五家医院肺炎住院患儿的鼻咽样品中获得的MP进行培养。通过分析23S rRNA基因转录和四种大环内酯的最小抑制浓度来测定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对患儿病历进行审查,以分析大环内酯类治疗的临床反应。

    2436例肺炎儿童中有116例(4.8%)检测到MP。MP肺炎在2011年和2015年间盛行。在116例MP肺炎患者中,82例(70.7%)表现出大环内酯抗性。大环内酯类敏感组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组在患儿年龄分布、持续发热时长和胸部x射线表现上没有差异。大环内酯用药后,大环内酯耐药组退热平均天数长于大环内酯敏感组(5.7天vs.4.1天,P=0.021)。然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环内酯用药后,发烧持续时间≥7 天与肺外症状(P=0.039),肺叶是否均匀(P=0.004)或肺炎旁胸腔积液的存在(P<0.001)有关,而与大环内酯类抗药性无关。这项研究表明,MP肺炎的发烧持续时间由胸部X线片的放射学表现决定,而不是由大环内酯耐药性决定。此结果强调了今后评估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MP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的研究开展的必要性。

相关报告
  • 《国家卫健委印发2023年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5-05
    •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多发于秋冬季,其他季节均有散发病例。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指南介绍,肺炎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容易与感冒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根据指南,可以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进行判断。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再结合肺炎支原体抗体或核酸检测即可作出诊断。 指南指出,肺炎支原体肺炎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至10天。轻症患儿除抗肺炎支原体治疗外,不应常规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儿应采取不同侧重的综合治疗(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抗凝等联合),既要关注混合感染,也要准确识别和治疗过强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风暴。
  • 《新冠肺炎与糖尿病:从病理生理到临床处理》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0-11-19
    • 初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增加。此外,新冠肺炎还可能使感染者易患高血糖。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高血糖可能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从而使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新冠肺炎和可能的致命后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一部分,是SARS-CoV-2的主要进入受体,二肽基肽酶4(DPP4)也可能是其结合靶标。然而,初步数据并未显示降糖DPP4抑制剂对SARS-CoV-2易感性有显著影响。由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的药理特性,可能会对新冠肺炎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不推荐使用。目前,胰岛素应是控制急性血糖的主要手段。大多数现有证据没有区分糖尿病的主要类型,而且由于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它们与2型糖尿病有关。然而,目前有关1型糖尿病和新冠肺炎的证据有限。这些结论大多是初步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